摘要:初到镇宁,邓惠发现了一个结构性难题:医院中医科基本只看成人,儿科则没有懂中医的医生。两者分离,导致中医儿科诊疗举步维艰。
为期三个月的医疗帮扶,能改变什么?
2025年6月,带着这份思考,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中医儿科医师邓惠跨越千里,来到了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时间不长,要是我走了之后怎么办?”邓惠不希望自己的到来只是昙花一现,她想在这里种下能持续生长的“种子”。
初到镇宁,邓惠发现了一个结构性难题:医院中医科基本只看成人,儿科则没有懂中医的医生。两者分离,导致中医儿科诊疗举步维艰。
要让技术留下,必须先打通机制。镇宁自治县妇幼保健院领导果断决策:将中医科与儿科、儿童保健科合并。这一调整,让儿科在邓惠医生离开后也有了可以持续开具中医处方的医师。
“这个改变很积极,也是院领导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我有了自己一展拳脚的平台。”邓惠说。
机制破冰后,邓惠立即着手“软件”建设。她找到刚进修归来的中医科医师,日常带教的同时,共同积极申请中医诊疗项目。她将新项目内容、填报申请、成本收益评估等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教,目的只有一个:让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在镇宁落地生根。
有了“平台”,如何让诊疗“优质”?邓惠从最基础的带教做起。
她针对儿童慢性咳嗽、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诊疗等做的专题培训,吸引了县内多家医院的同行前来“取经”。在病房,她更是手把手的老师。
一个住院患儿反复低热伴大便不通,邓惠医师仔细辨证后,发现孩子属“余热未清、津液亏损”,遂开具了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健脾助运的中药方剂来结合西药治疗。用药当天,患儿体温即恢复正常,次日病情稳定出院。这“实打实”的效果,让科室同事对中医的认识焕然一新。
她深知,在广州等沿海地区,中药内服及中医外治手段,因其在调理孩子体质、积极对症治疗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优势,已普遍被家长接受。她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成熟的理念和技术带到需要它的地方。
邓惠在指导教学(左三)
让她倍感欣慰的是,本院的医护人员开始带着家人来找她调理。这种来自同行的认可,是比任何赞誉都更有分量的肯定。
“病人量确实不多。”这是邓惠面临的又一现实困境。医院开展临床诊疗项目时间不长,老百姓又对中医儿科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许多家长习惯了“娃儿一生病就打针、输液”。
“既然群众不知晓,那就先做宣传。”邓惠决定主动出击。她把自己变成了医院的“科普达人”,积极参加义诊、撰写公众号推文、录制中医科普短视频等,教家长如何判断积食、如何祛湿热、调脾胃。这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医院门口也立起了她坐诊的宣传牌。
医护人员的认可、康复患儿的口碑、持续的科普宣传,让中医儿科在镇宁妇幼保健院的知名度慢慢提升。
帮扶工作接近尾声。与初来时门可罗雀不同,邓惠的诊室外,已开始有人排队候诊。队伍中,不时会出现熟悉的面孔——本院的医生、护士,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安静地坐在候诊椅上。
“看到越来越多人信任我,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中医诊疗,这是我最欣慰的。”对邓惠而言,信任,是最好的“传帮带”。
事实上,镇宁自治县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的从无到有,只是越秀区与镇宁东西部医疗协作的一个缩影。
自2021年结对帮扶以来,越秀区不仅派出中医儿科团队驻点指导,还先后选派儿科、康复、眼科等多学科专家常驻或远程指导,接收镇宁多名医生进修培训,推动新科室、新项目不断落地。四年来,镇宁妇幼保健院在儿科诊疗、儿童康复、眼科筛查等方面均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整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因此受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