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开河的罗永浩和认真的贾国龙,到底谁错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21:31 1

摘要:最近知名公众人物“真还传”的当事人罗永浩发布了一则关于西贝难吃还贵还是预制菜的博文,在整个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轮针对预制菜之争的热潮,逼得带家人在新疆旅游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得不中断行程亲自回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对。

最近知名公众人物“真还传”的当事人罗永浩发布了一则关于西贝难吃还贵还是预制菜的博文,在整个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轮针对预制菜之争的热潮,逼得带家人在新疆旅游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得不中断行程亲自回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应对。

这个事件是西贝发布完2025年暑期家庭客户和儿童餐业务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如应对不善,对西贝所面向的中产阶级的亲子家庭这个人群的消费,无疑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这件事,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消费者,罗方会认为我付过了挺高的价格,你不但服务不好,价格贵,还可能给我吃的是预制菜,我骂你,你不但不认,你还敢起诉,反了你了……从消费者朴素的逻辑来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这里,罗至少忽略了几个关键的真相。

第一,所谓的预制菜标准,不应该是罗潜意识的主观认为,而是要有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去支持的。任何人都可以就自己了解的事物发表见解,但不应陷入对自身无知领域的过度自信。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是公众人物,就赋予你对未知事情妄加评判的特权。罗这些年的套路,证明了其很多时候都是在不断通过拉踩别人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极明白公众的情绪敏感点在哪里。此次的预制菜之争,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他在选一个靶子,选一个他最容易切入的点。

第二,所谓的价格贵,是品牌定位的结果,不是作为消费者去诋毁一个品牌的由头。西贝最近刚发布的暑期业绩的增长,证明在现有的价格体系下,其所面向的人群是认同其价格和价值的匹配的。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以价格作为评判标准去选择自己的消费,但是绝对不应该作为大众去批判一家企业的理由。所以,罗的关于价格的批判,我认为是站不住的。毕竟,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特别是一个市场高度内卷的行业,教育品牌的只能是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以偏概全的价格定位。

第三,所谓的告知权和知情权,这个的确是品牌应该首先告知的。因为在消费者这里,我付出了对应的成本,那么知晓我吃进肚里的到底是你现做的,还是你提前预制好的,这个权力是绝对应该保障的。因为对西贝这个品牌也比较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是信任西贝的,但消费者的个人信任是情感的支持,品牌在做对应的宣传时,是应该首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向大众明示,而不是在每次舆情背后再去做亡羊补牢式的公关。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保障自己的权利,但罗作为一个明星公众人物,这种不做调查信口开河式的表达,其实是容易引起很大的争论的。

但这个事情,发生在罗的身上,公众也丝毫不应该奇怪。作为一个争议的人物,过去的他无论是在锤子手机还是直播上,都在中国的公众舆论场,带有自己鲜明的个人色彩。

那么,作为品牌方,西贝一方,贾总的应对也带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西贝会认为我们品牌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原料安全真实有营养,企业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你这样就随意定义我们为预制菜,很明显对我们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西贝的角度,品牌冤、公众不理解……但从外部观察的角度,西贝这些年其实有些事情,也是做的不够的。

首先,品牌的日常宣传,营销的痕迹是很浓的。无论是牛大骨产品还是黄米凉糕/空心挂面等等,能理解品牌在传播时价值突出的需求,但某些文案的确存在一些过度宣传的痕迹,当然这不是完全是西贝的问题,而是背后某传播公司的手笔。

作为餐饮品牌,优选原料,做好出品本是一个基本功,但很多的餐饮品牌却将此作为宣传的核心和唯一,忽略了顾客背后对于美食消费的场景化心理满足。这也无怪乎当出现这类危机时,消费者首先怀疑的就是品牌。西贝此次的危机恰恰暴露了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传播悖论:当下,当品牌将"手工美食"作为核心卖点持续放大时,实际上是在自我构建一个容易坍塌的认知高塔。

比如,西贝之前力推的"黄米凉糕制作工艺"传播案例中,镜头刻意聚焦于厨师的手部特写与天然食材特写,却隐去了中央厨房预加工的关键环节,这种选择性呈现虽不构成虚假宣传,却造成了消费者认知的显著偏差。

这种传播策略在短期内能提升产品溢价,但长期来看无异于在品牌与用户之间埋下信任地雷。

其次,对于预制菜和预加工的概念,其实市场已经存在很多年的争论,作为一个拥有接近400家门店的餐饮企业,西贝其实更应该提前在整个的传播过程中,作为一个旗帜鲜明的举旗者,品牌是怎么定义这个事情的,充分的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不是后知后觉的去应对。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预制菜争议本质上是消费者对餐饮工业化的焦虑投射。西贝作为年营收超60亿元的行业巨头,本应主动承担起市场教育的责任——通过开放中央厨房参观、建立预制菜品质标准、推出透明化菜单标注等措施,将行业争议转化为品牌引领的机遇。但现实是,企业直到舆情暴发才被动回应,错失了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的战略机会。

再者,作为明星企业,西贝还是缺少一种对于市场的敬畏。作为连锁餐饮的标杆企业,西贝固然在内部的供应链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建立的中央厨房体系确实保障了跨区域门店的出品稳定性,这种模式本质上属于食品工业化的合理演进。

问题在于,品牌未能将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转化为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反而在传播中刻意强化"手工制""现做现卖"的传统餐饮意象,这种认知鸿沟最终在预制菜风波中彻底爆发。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西贝尚未完全完成从产品思维到用户价值思维的转型。

西贝在年报中强调"食材成本占比达35%"时,这本应成为构建信任的基石,但却未能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

相比老乡鸡等餐饮企业普遍标注的“加工程度”标识,或是意大利慢食协会的“生产透明度认证”,西贝虽然拥有更完善的供应链追溯体系,却始终未能将其转化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保障。这种先进生产力与落后传播理念之间的错位,使得品牌在危机来临时显得格外被动。

无论是罗还是西贝,在此次的事件中其实都犯下了错误,一个不善意的批评,一个后知后觉的应对。

对于西贝,它警示所有餐饮品牌:在食品工业化的时代洪流中,真诚比完美更重要。品牌建设不是构建滤镜式的完美叙事,而是建立可持续的价值认同。

对于罗,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真正洞察了品牌的底层逻辑,当然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因为证据在手,批评有据。但若连基本了解都没有,就夸夸其谈、卖弄那点浅薄的认知,调动所谓的公众情绪对一个优秀的品牌进行攻击,除了暴露无知,只会令人作呕反感。(完)

·用户运营:以顾客为中心是行动,不是口号!

·用户运营:那些All in私域的品牌,最后都怎么了?

·私域运营:90%企业死在对人性的傲慢里!

·私域运营:做社群3个月跑通千万路径,这家银行凭什么?

来源:江刀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