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一下就好?西贝:不,我偏要“咣当”一小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13:08 1

摘要:当罗永浩在微博上怒喷西贝“预制菜太贵太恶心”时,贾国龙恐怕正在后厨练习颠勺——这位西贝创始人用“开放所有厨房”的豪迈回应,把一场餐饮纠纷变成了行为艺术。在预制菜渗透率突破80%的当下,西贝偏要做餐饮界的“清流”,这场堪比“豆腐脑咸甜之争”的拉锯战,本质上是一场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当罗永浩在微博上怒喷西贝“预制菜太贵太恶心”时,贾国龙恐怕正在后厨练习颠勺——这位西贝创始人用“开放所有厨房”的豪迈回应,把一场餐饮纠纷变成了行为艺术。在预制菜渗透率突破80%的当下,西贝偏要做餐饮界的“清流”,这场堪比“豆腐脑咸甜之争”的拉锯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现做仪式感”的价格保卫战。

薛定谔的预制菜

西贝的厨房大概藏着餐饮界最精妙的语义学密码。贾国龙说“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但数据显示其85%的菜品依赖预制半成品。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全靠一套“厨房术语行为艺术”来圆场:羊排切好分装叫“预处理”,牛排调味腌制叫“工艺优化”,只有开盖即食的才算“预制菜”。就像网友调侃的:“在西贝,土豆削皮是中央厨房的浪漫,下锅翻炒是门店的倔强。”

这场文字游戏玩得相当溜。当罗永浩引用行业报告称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时,西贝立刻拿出“国家规定”护体——馒头属于主食不算预制菜,中央厨房切的净菜属于农产品。这种界定艺术堪比“咖啡算不算豆浆”的哲学辩论,让人不得不佩服西贝把《预制菜国家标准》读出《红楼梦》的层次感。相比之下,真功夫“100%预制”的坦诚反倒显得不够“行业智慧”了。

“现做情怀”的商业算法

西贝的抗拒从来不是单纯的厨艺坚守,而是一套精密的商业计算。当其他品牌靠预制菜把后厨变成“微波炉展览馆”时,西贝却把厨房变成了“美食真人秀现场”。明档厨房里厨师的颠勺表演,本质上是给客单价的隐形加价——毕竟宝妈们愿意为“现做儿童餐”多付30%溢价,就像观众为话剧门票比电影票多花钱。

这套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精准拿捏了消费者心理。数据显示露营场景中52.8%的人接受预制菜,但在中餐厅这个场景,大家又突然变得“矫情”起来。西贝恰恰抓住了这种矛盾:年轻人可以囤一箱预制菜当早餐,却容不得正餐里有半点“加热痕迹”。于是就有了荒诞的一幕:我们一边在露营地啃预制牛排,一边在西贝抱怨“花火锅钱等现炒”。

贾国龙显然吃透了这套消费心理学。他深知在餐饮界“慢即是贵”的真理——真功夫3分钟出餐只能卖20元,西贝让顾客多等10分钟就能卖60元。这种“时间溢价”策略,比海底捞60%预制率的折中方案更极端,也更讨巧。别人在拼效率,西贝在拼演技,这大概就是“餐饮界的手工耿”生存之道。

厨房烟火的保卫战

这场预制菜之争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暴露了当代人的饮食精神分裂。我们一边呼吁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一边又对“现做”的定义糊里糊涂;既嫌弃西贝上菜慢如蜗牛,又受不了快餐店毫无烟火气。就像罗永浩吐槽的“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其实质是在抱怨“没看到厨师炒菜,钱花得不值”。

西贝把这种矛盾变成了品牌护城河。当所有餐厅都在削减厨房面积时,它偏要扩大明档展示区;当同行在研究冷链技术时,它在培训厨师的“颠勺观赏性”。这种反效率的操作,意外契合了消费升级的逻辑——在预制菜泛滥的时代,“现做”成了稀缺的奢侈品符号,就像手工皮鞋在流水线时代卖得更贵。

贾国龙说“预制菜是大趋势但西贝现在不用”,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大家都在走捷径,但我要先把情怀的钱赚够”。这场厨房保卫战或许撑不了太久,但至少目前,西贝成功把“现炒”这门手艺,变成了餐饮界的“爱马仕Birkin”——你可以嫌它性价比低,但不能否认它的社交货币价值。

下次去西贝吃饭,建议别催上菜。毕竟你吃的不是饭,是厨师的表演门票,是贾国龙的语义学智慧,是当代餐饮界最后的“行为艺术”。要是实在等不及,不妨点份馒头——根据西贝标准,这玩意儿就算是中央厨房做的,也不算预制菜哦。#罗永浩怼西贝#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