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他的死,撕开一条大裂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3:05 1

摘要:美国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网红,政治活动家,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查理·柯克遭枪击身亡,享年31岁。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美国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网红,政治活动家,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查理·柯克遭枪击身亡,享年31岁。

子弹直接穿透了他的大动脉,三小时后,他被通报死亡。

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名字,突然冲上了个大头版头条,然后快速截取他的部份言论观点。

但仍然没有完整认知——

查理·柯克是何许人也。

或者说,他的死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余波。

无疑是世界分歧在加剧的一个缩影,但Sir更强烈的感受是,沟通和辩论的可能性,在这个信息交互更便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一件更没有希望的事。

这无论对于哪种观点和立场的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

——除了,暴力与思想钳制的拥护者。

01

查理·柯克的死亡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FBI悬赏了10万美元,对凶手进行持续追捕。

在公布的监控视频中,这名凶手的狙击点位是200码外的建筑屋顶,他果断迅速地跃下屋顶,逃往公路。

身手矫健,一击毙命,无疑,这是一场计划周详的政治谋杀。

柯克所在的保守党,群情激奋,将他褒扬成为一名“烈士”。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连发三条推文,下令全国降半旗三天,来哀悼这位政治盟友。

他这么形容柯克:

“伟大、甚至是传奇”, “没有比查理更懂得、也更关心美国的青年”。

查理·柯克是谁?

什么样的人,能承载美国政坛如此激烈的爱恨?

而他,仅仅是一名网红,直到去世,也就31岁。

就是这个年轻人,用自己的辩才,搅动了美国政坛,成为“特朗普的年轻战将”。

还完成了一桩几乎不可能的事:将原本更被中老年认同的保守党思想,大规模地动员给大学青年。

依靠的,只是一个操场,一个棚子,一把椅子,一张能言善辩的嘴,还有他的播客和短视频。

柯克出身体面的中产家庭,他从小对美国传统价值观认同不已。

高中时期,柯克觉醒了自己的雄辩才能,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他的政治口才带来了第一桶金,一名保守派富商的资助。

这让他瞅准了机会。

上大学?

哪有当网红刺激。

2012年,19岁的柯克放弃了大学,创办了一个网站,“美国转折点”,开始前往各个高校推广。

这个小网站最终覆盖了3000多所高中与大学校园,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青年保守派组织。

从2016到2023,TPUSA捐款收入从430万上涨到9240万美元。

过去一年里,他的播客《查理·柯克秀》下载量超过1.2亿次,全网粉丝超千万。

网红操盘+辩论视频的病毒式传播,让保守派在政治话语引领上屡屡胜利。

柯克始终认为,对话是比暴力更好的武器。

“当文明停止对话时,内战随之而来。当你不再和你不同意的人有人际关系时,你就更容易对那个群体实施暴力了。”

只不过,他这开了挂般的年轻政治生命,还是断绝于拒绝对话的暴力。

02

为什么一个人,仅仅是公开说话而已,就引起了这么强烈的憎恨?

如果只看柯克的言论切片,的确足够反动:

“黑人需要改变他们的文化,避免一系列种族问题”

“LGBTQ有病态的一面”

“大学浪费了美国年轻人的人生”

“每年都有一些枪支死亡是值得的” ……

最典的是这个场面:

“如果你有个十岁的女儿,被强奸之后怀孕,你也让她生下来?”

柯克点点头:

“是”。

这些观点无疑刺痛了不少人。

但也获得了另一些人的簇拥——

他代表一种不再拘泥于政治正确,直言不讳的右派文化,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支持他的并非都是右派。

而是比起现在陷入陈词滥调的觉醒文化。

查理的做派,更加“古典”。

他的观点未必正确,但他在论辩中力求语气平和,逻辑完整。

与许多标榜政治正确,却趾高气扬、逻辑矛盾的觉醒青年,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他许多场街头辩论在互联网上走红的原因。

比如,讨论非法移民的孩子,应不应该随父母一起被遣返。

比如,移民能不能来美生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不该是完美贴合美国梦的行为吗?

学生对柯克发问:

“你要把新生儿从这片国土赶走?如果你出生在这片土地,你有固有的出生权,并受益成为美国公民。”

根据现行法律,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可以自动获得美国身份。

但查理认为,这是个需要被补上的漏洞:

“这种行为降低了公民意义的价值。你突然可以拿到通行证强行插队,这削弱了二战中伟大的一代人的牺牲。”

你可以联想到 2013年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当年这是部人畜无害的爱情轻喜剧。

而今天,估计在美国和中国都相当敏感。

中国观众已经很难接受女主的“小三”身份,更别说其中月子中心的代孕妈妈。

而怀着孕,欺骗海关,到美国生子“落户口”的做法,更是激辩的议题。

你或许能从中更清晰地看见——

世界和十几年前真的不同了,那种超越政治、握手言欢的氛围,真的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在过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今天被撕去了共识的假面,重新交锋。

柯克 还有另一场,更知名的反堕胎辩论。

他认为,生命诞生于受精卵的结合,一个胎儿就是完整的生命了。

当对方提出,如果反堕胎,那些无力负担婴儿的父母怎么办,让这些孩子成为弃婴吗?

柯克又援引历史,找到了一个更大的价值来回击:

如果你因为“不需要”就大规模消灭人类的生命,这和大屠杀有什么区别?

周围掌声连连。

发现没有,查理善于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

你的观点或许是对的,但你真的了解你的观点吗,你能够证明吗?

许多年轻的大学生招架不住,支支吾吾,前后矛盾。

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观点的“正确”与“不正确”。

而是“讲理”和“不讲理”的两种说话风格。

金句频出的观赏性+放低姿态的幽默感+戏剧化的反击奇招,这让人群一次又一次为他欢呼。

他是一个广场上的表演者,完美狙击年轻人的喜好。

年轻人对柯克的推崇,真的是完全推崇他的观点?

不如说,是推崇他这种公开透明、开放迎战的姿态。

只是,一枚子弹断绝了这个环境,把自己的反对者肉身消灭的同时,也把他送上了神坛。

再也没有正面迎敌打败柯克的机会了。

人们会发现,诡辩和情绪不是理性讨论的头号敌人,暴力与恐惧才是。

03

说到这里,Sir想提一部电影。

1996年的《性书大亨》,根据美国色情业大亨拉里·弗林特的真实故事改编。

说是一个来自肯塔基州的穷孩子拉里,开设了一间情色酒吧,又为了宣传酒吧,而办了一本色情杂志《好色客》。

与《花花公子》不一样,《好色客》面对的,是更底层的下沉大众,所以,它自然更亲民,更便宜,也更低俗。

自然,保守派人士将《好色客》视为洪水猛兽,于是起诉了拉里。

虽然拉里在法庭上败诉,但由于自己和律师艾伦在辩护时的出众表现,他在监狱里待了没多久就被释放。

得到自由的拉里变本加厉,吃到的官司也越来越多。

终于,又一次庭审后,他在法院外被人枪击,从而截瘫,失去了性能力。

多讽刺,一个靠出版色情杂志,给人们提供肉欲幻想的人,却失去了性能力。

所以,提这部电影,是因为拉里这个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与柯克很像吗?

他们都不是时下潮流的思潮中被积极评价的那种人。

他们都拥有一大批沉默的拥趸。

他们都吃到了自己宣扬的回旋镖。

但,不同的是,拉里的故事还有后续。

狂妄的拉里刊登了一篇讽刺牧师与其母通奸的内容,自然被他以诽谤罪告上法庭。

但拉里没有退缩,他继续跟艾伦一起,为了《好色客》和自己的自由而出庭。

这个国家建立在

至少部份建立在

坚守其不受欢迎言论的信念

胜诉后,面对着媒体的长枪短炮,他这么说这场判决对自己的意义。

这是1996年的价值观,是一切言论都有其价值,即使这种自由可能会被曲解,它能带给人另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就是重要的。

枪击是暴力性的工具。

它应该指向的,是恶性暴力。

当它被用于灭口另一种言论时,也成了一种变相的赞扬——

我无法在言语上驳倒你。

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叫“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直译是公诉拉里·弗林特。

但言外之意是——

一个离经叛道者,注定要走上“人民大众”的对立面。

这考验的是,一个社会对异端的容忍程度,通常也被视为自由的标尺。

法院判拉里无罪。

不是社会需要《好色客》。

而是,人们需要一个能容得下《好色客》的社会。

那时的电影还相信 ,言论自由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哪怕观点刺耳,为人混账,也先让他表达完了再说。

而如今,表达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极端,表达的方式也越来越各说各话。

民粹和极化的政治氛围抬头,曾经那些狂飙发展的“代价”,如今也开始咆哮。

而争端留下的,是更深层的创伤心态与愤怒和虚无。

在这一层面,自然已经不再是沟通失效的问题。

而是双方对于沟通意愿的丧失。

柯克的死象征着一点——

人们终于相信,对于自己不同的观点,武器的批判大于批判的武器。

当人们不再相信异见是有存在价值的时候,任何的鼓吹都会被理解成言论自由的异化。

但,言语上得不到的,诉诸暴力也一样得不到,只会让裂痕越来越深。

在Sir看来,大众可以去反驳他每一个荒谬的观点——事实上,查理一直在给别人这样的机会。

他作为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人,走遍各大学府,接受其中任何一个精英头脑的反驳。

但讽刺的在于。

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支持者越来越多,直到对面走出一位杀手,终止辩论。

他的理论又成为验证现实的又一个砝码。

△ 亲爱的自由派们,如果枪是坏的,那为什么我死了?

还有一个讽刺的细节。

柯克的这一趟大型巡回辩论会,总题叫做”Prove me wrong“(证明我错了)。

然后,现实就回应了他的诉求。

只不过,不是在他期望的辩论桌上,而是来自百余米开外的一颗子弹。

时代回应了他,以一种最为黑色幽默的方式。

留下迟滞的人们,应对着更加分裂的现实。

只是现实从不等人,它只会在争吵、交火与沉默中,滑向更孤立的境地。

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和我们距离遥远的查理。

但就在我们没察觉的地底深处,一道裂痕已经展开,势不可挡地向未来延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