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会分享一本大人孩子都可以读的好书,它讲述了人身上一种宝贵的内在特质,这个特质有时候比智商情商还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不能超越他人,战胜自己,抵达更高更远更广阔的天地。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今天会分享一本大人孩子都可以读的好书,它讲述了人身上一种宝贵的内在特质,这个特质有时候比智商情商还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不能超越他人,战胜自己,抵达更高更远更广阔的天地。
这本书是一位老师送给我的,她是一个很好的老师,知道我是蹭课的外校学生,不但没制止,还默许我坚持。每当我充满好奇,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些其实在她看来应该很幼稚的问题时,她总是耐心作答。
很多年前,因为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原因,老师也选择到国外一所大学任职,临走前送给了我这本书。
▲
推荐版本:方柏林典藏全译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适读年龄:10岁+孩子和成人
书的扉页,写着这样一段话:
“无论种子散落何处,都会长出一棵树,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
看完整本书后,我知道了,这棵树,就是一棵普通的香椿树,但它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叫tree of heaven(天堂树),这是一种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
女孩弗朗茜是故事主角,她的成长过程中饱经家庭的不幸,同学的歧视和社会的不公,但她没有被现实的困境击垮,而是像天堂树那样,不断坚韧努力成长,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是的,这是一个讲“韧性”的故事。
很多年后,听俞敏洪老师同主题的演讲,我脑海立马浮现出了这本书,那一刻,我突然异常清晰,明白了老师当年送这本书的含义。
是因为我不想放弃自己,我们才会在陌生的教室相遇,她想告诉我,要一直保持这样的韧性,像书里的小弗朗茜一样,以一棵树的姿态倔强生长,用茂密的枝叶去触碰更广阔的天空,要活得坚定而有力量。
▲来源:《布鲁克林有棵树》内页插图
千寻大一些的时候,我又把这本书送给了她,并将俞敏洪演讲内容与书中故事融合,同她进行了一次“韧性”的探讨。
其实,那段时间在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的她,已经有些退缩之心,看完这本书,有了这次探讨,又生出了进取的决心。可能,这就是阅读独有的触及灵魂的力量吧,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更多人获得这样的力量。
韧性的英文词叫resilience,在国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通用的超级褒义词。
如果有人评价你有韧性,表明你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转败为胜的能力,有不管遇到多少绝望,都能寻找到人生希望,这样一种生命的热情。
它的本意解释,英文叫做an ability to recover from misfortune or change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从不幸或变故中恢复过来的能力。
这个不幸,可能包含我们生命中所有挫折。
比如出身~
书中弗朗茜一家,居住在外来移民杂居的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那里的环境脏乱不堪,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从河中飘荡而来刺鼻臭味。她们家附近就是垃圾回收站,并不便宜的便宜店,廉价面包房和变态老板开的糖果店,在这里生活的也都是举止粗鲁、目不识丁的穷人。
还比如,事业上的困顿~
弗朗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厂裹铁丝,看着身边的流水线工人,她感到深深地悲伤,她知道大家只是被困住了,是受教育不够而已。
很快工厂没订单了,她也失业了。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应聘了读报员的工作,靠着从小海量的阅读,成为报社里阅读速度最快的阅读工,但好景不长,战争来临,弗朗茜又再次失业。
change,意味着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今天还是阳光灿烂的天空,可能瞬间就会阴霾密布或者暴风雷霆。
面对本身的不幸和人生中突发的变故,有能力去recover到原来好的状态,恢复到对生命充满热爱的状态,不会被周围人和事物所压迫或折服,就是韧性。
韧性大概有四个体现:
1
第一种体现,是不怕失败的能力。
现代诗人食指有首诗叫《相信未来》,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你要始终相信你是可以回到原点继续出发的,这样你才会有勇气去尝试。
弗朗茜失业后,又换了份收入更低的收发电报的工作,还需要上夜班。
十五岁的她,工作不到一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她沮丧地跟妈妈讲,也许自己这辈子都要四处漂泊,再也没有机会上大学了。
妈妈不置可否:
“夜里上班,那白天的时间是不是可以用来上学呢,如果你真那么渴望上学的话。”
这句话点醒了弗朗茜,她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上大学,当一名作家。于是,她请妈妈从自己的大学账户里取出学费,正式开始补习读大学的预科课程。
过程很艰难,连高中都没读过的她,差了别人一大截,只能从头恶补。
通勤路上、工作间隙,她都在学习,在公司一架打字机上写作业,一刻不停地背单词和看书,就这样,弗朗茜一步步考进密歇根大学,成了家里第一名大学生。
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说:
其实人生没有失败,只有在成功前的努力,每一次失败都是为了指向最后你成功的那一刻。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鼓励千寻的,有段时间她在学习上很不愿意试错,因为太在意保持成绩。我说你这样不对,名次没什么意义,不要把眼光局限在跟班里几个同学比来比去,你要走出舒适区,勇敢去犯错,因为错了才能得到反馈,有反馈我们才知道更好的空间在哪里,成长是比前几名更有价值的东西。
2
韧性的第二种体现,是寻找出路的能力。
人生总是会走着走着撞南墙,所以有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生长在贫民窟的小弗朗茜来说,她的出路,就是家附近那所又破又小的社区图书馆。弗朗茜却觉得它很美,她计划按字母顺序,每天读一本书,哪怕枯燥乏味的解剖书也不放过。
▲来源:改编电影《天堂树》截图
还有每周最爱的“太平梯时光”,也是弗朗茜贫瘠生活中的出路。
一本好书,一小碗卖废品换来的饼干,独自在家,坐在太平梯上,任树叶的光影变幻,任下午时光在阅读中静静流逝。
在那里,她会忘记住在贫民区的烦恼,忘记捡垃圾时别人的鄙夷,忘记买面包时的你推我搡,以及学校里的欺凌。
我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看过它的朋友应该都记得这句经典台词: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也许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所谓韧性,不只是内心永存希望,更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们要在初心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寻找新的路径和机会。
3
韧性的第三种体现,是坚守底线之下,充分利用资源和机会。
有时候,一个人为了最终的胜利,是可以受委屈,可以让步的,也可以包容你所不能包容的事物。
韧性不是宁折不弯,当然,宁折不弯也是一种好的品德,但更重要是在遇到对抗时,你要为未来留出余地,而不是你死我活。所以韧性是为了未来可以忍辱负重,如果没有胯下之辱,就没有韩信,没有卧薪尝胆,也就没有越王勾践。
天下无敌,不是说你的生命中没有敌人,而是所有敌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你的另一种朋友,他们可能会帮助你变得更有韧性,成就更有格局的自己。
弗朗茜就读公立小学时,班主任麦克加恩对贫困学生充满歧视,会当众羞辱她,称她为“肮脏的穷人”,老师的态度也引发了同学对弗朗茜的霸凌行为,但老师和同学的态度,都丝毫没有动摇弗朗茜求学的决心。
弗朗茜在糖果厂打工时,监工十分苛刻,要求童工超负荷工作,随意克扣他们的工资,弗朗茜一边默默忍受,一边把冷静观察到的恶意变成写作的素材。
她认识到,欺负她的这些人,最终都会被自身狭隘所困,而她不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正是这种超越了仇恨的觉悟,让她最终走出布鲁克林,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年轻时候,我记得曾在某本书里读过这样一句话:
“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
那时阅历浅薄,觉得不过是理想主义者自我激励的鸡汤。
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气,一种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目标,宁肯受委屈,宁肯被轻视,宁肯承担代价的勇气。
4
韧性的第四种体现,是生命不息,是一种热爱和传递。
有些人从底层爬起来,选择了遗忘,而有的人选择始终牢记,保持同情。
书中有段细节很打动我,生活宽裕后的弗朗茜,来到小时候频频光临的抽奖店,把所有奖品全部买下,她希望至少有一个孩子可以免费得到某样礼物,不再像曾经的她一样,抱着失望离开。
她知道,一些生活中的高光,对穷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做乡村阅读,大概是和弗朗茜一样的心境,我觉得这不是高尚,也完全没必要标榜为善良。本质来说,我们做这样的事,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满足自身价值的存续需求,这也是韧性在终极层面的体现,即:
我们不仅可以穿越困境,走向美好,还可以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
EASTWEST
书的结尾,弗朗茜发现庭院里,自己最喜欢的那棵天堂树已经被房东砍掉,伤心不已。爸爸安慰她说:
“我不觉得那种树会那么容易死去,它是从水泥地里长出来的,它不是被人种在那里的,它也没有问过水泥地可不可以长出来。
从水泥地里钻出来直插云霄,当你和那种东西打交道的时候,你根本奈何不了它。虽然他们把那棵老树砍倒在地,但它的根会从水泥地下再找个地方钻出来的,等春天来了你再看看。”
▲来源:改编电影《天堂树》截图
几年后,布鲁克林的树真的活了,任何东西都无法摧毁它。
这棵树,是弗朗茜,也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在苦难中从不放弃的人。
记住,苦难并不值得赞扬和歌颂,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