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学术交融碰撞前沿火花,2025 CSCO大会主题报告专场完美落幕|2025 CSCO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20:47 1

摘要: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肿瘤学盛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防控、精准医学及前沿治疗的最新进展。大会主题报告专场于9月12日上午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专家在这一专场上围绕肿瘤防控、精准诊疗与前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外专家联袂献智,共促肿瘤前沿发展。

撰文 | 燕浩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肿瘤学盛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防控、精准医学及前沿治疗的最新进展。大会主题报告专场于9月12日上午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专家在这一专场上围绕肿瘤防控、精准诊疗与前沿治疗分享了最新进展,展现了学术交融与临床转化的最新成果。

会议伊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于金明院士行开场致词,他首先回顾昨日会议盛况,为整场年会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会主题报告专场邀请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分享各自的创新和实践成果。为保障会议高效推进,于金明院士在简洁有力的致辞后,将话筒移交至大会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作为本次大会上半场主持。随后主题报告专场正式进入核心议程,为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肿瘤学学术盛宴拉开了精彩序幕。

图1 于金明院士大会致辞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就“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妇科肿瘤诊疗防控效能”作主题汇报,分享了妇科肿瘤防控新进展。马丁院士指出,HPV感染驱动宫颈癌发生有明确的分子机制,其团队发现多个高频整合位点,并率先提出将分子分型用于癌前病变,推动了整合检测诊断产品落地。他强调,癌前病变分子分型结合治疗性疫苗研发,为“将癌控制在癌前”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他介绍了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早诊与防控策略,包括无创筛查、AI 辅助超声和液体活检等创新方法。马院士呼吁加强数字医疗建设和“三癌筛查”,以整体提升妇女健康,助力“健康中国2030”。

图2 马丁院士作主题汇报

随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院士就“造血干细胞移植五十年”作主题汇报,回顾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及中国贡献。他指出,传统移植依赖 HLA 全相合同胞供者,限制了移植普及,而“北京方案”(G-CSF 动员+ATG 的半相合移植)显著提升供者可及性,使生存率达到与同胞全合相当,并获国际认可。随着技术成熟,我国移植量和中心数快速增长,对白血病总体生存率提升贡献达 30% 左右。黄晓军院士还总结了自体移植在骨髓瘤和部分淋巴瘤中的应用演变,并展望未来移植与CAR-T等细胞治疗将并行发展,通过适应证选择、围移植优化及老年患者改良方案,推动精准化与个体化,提高治愈率和长期生存。

图3 黄晓军院士作主题汇报

浙江省肿瘤医院谭蔚泓院士作分享了“肿瘤诊疗的分子医学”主题报告。他指出,肿瘤诊疗已进入精准分子医学时代,应从分子机制出发开展早诊、分型和个体化治疗。以新冠诊断和 mRNA 疫苗为例,他强调合成分子药物已成为继小分子、抗体之后的第三次研发浪潮。其团队长期探索“合成实体”(类适配体分子)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并提出 APDC(aptamer-drug conjugate)新策略,突破传统 ADC 局限。报告展示了合成实体在膀胱癌炎癌区分、前列腺癌诊断及三阴性乳腺癌蛋白层面分型与分治中的初步成果。谭院士强调,未来需依托多中心临床试验与跨学科合作,推动分子医学真正造福患者。

图4 谭蔚泓院士作主题汇报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作了题为“肺癌MET扩增精准治疗的探索之路”报告。他团队以临床问题为起点,提出并验证了三种情境:①EGFR 突变经 TKI 治疗后出现 MET 扩增的耐药;②初始即“EGFR 突变+MET 扩增”的并存型;③无其他驱动的 de novo MET 扩增。围绕这一假说,团队建立检测体系(IHC/FISH/NGS),完成 II 期探索、随机对照及Ⅲ期确证试验,证实 EGFR-TKI 联合 MET 抑制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预后。其中,中国主导的Ⅲ期研究已获监管批准并进入临床。吴教授还回顾了我国在 MET 新药、适应证及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原创发现(包括耐药突变与“鲲鹏”计划),并强调应优先考虑小分子口服联合,以生活质量为导向,展现了中国在肺癌精准治疗全链条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图5 吴一龙教授作主题汇报

在会议的下半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后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作会议主持。

首先由意大利米兰大学欧洲肿瘤研究所Giuseppe Curigliano 教授开场,其在大会上分享了“ADC 革命:跨越乳腺癌分型的精准治疗”为主题的内容。他系统回顾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乳腺癌各亚型中的最新突破。在HR+/HER2-low患者中,DESTINY-Breast04/06 显示 T-DXd 显著改善PFS 和OS,客观缓解率超过50%;TROPiCS-02 则证实Sacituzumab govitecan在多线治疗后仍带来生存获益。在 HER2+ 人群中,经典的 CLEOPATRA 方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多西他赛)被 DESTINY-Breast09 所挑战,T-DXd+pertuzumab 一线治疗 PFS 超过 40 个月,或将成为新标准。在三阴性乳腺癌中,SG 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一线已展现积极结果。Curigliano 教授强调,ADC 正逐步取代传统化疗,并正向更早治疗阶段拓展,代表乳腺癌精准治疗进入“ADC 时代”。

图6 Giuseppe Curigliano 教授作主题汇报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Charles Balch 教授在大会上分享了癌症预防和早筛经验,他指出,中国与美国是全球癌症负担最重的国家,未来25年病例将增长约50%。然而,50%的癌症可通过预防和早筛避免或治愈。他通过具体的预防案例强调了遗传检测和早筛的价值,HPV、乙肝疫苗接种,以及宫颈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筛查,都是成本效益非常高的方式。研究显示,早期诊断的患者治疗费用仅为晚期的1/3–1/5,而且可以维持体力劳动。Balch 教授呼吁,应将癌症预防纳入全民健康战略,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真正改变全球癌症负担。

图7 Charles Balch 教授作主题汇报

德累斯顿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大学医院的Gunnar Folprecht 教授分享了 ctDNA 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进展。他指出,ctDNA 能显著提升对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判断,预测力远超传统 TNM 分期,可帮助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并指导辅助治疗强度。同时,液体活检还能发现组织检测遗漏的 RAS/BRAF 突变,监测耐药机制并指导再挑战治疗。尽管目前多为观察性研究,但 ctDNA 有望在未来贯穿结直肠癌全程管理,推动精准治疗落地。

图8 Gunnar Folprecht 教授作主题汇报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Ken Kato 教授就“食管癌术前治疗的进展”作主题汇报。他介绍道,日本Ⅱ–Ⅲ期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标准方案是新辅助化疗+手术,而不是欧美常用的术前放化疗+手术。JCOG9907试验证实术前5-FU+顺铂优于术后同方案,显著改善生存。近期的JCOG1109研究比较了两药,三药及放化疗方案,结果显示三药方案虽提高病理缓解率,但未显著改善总生存,放化疗在局部控制上更优,但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限制了长期疗效。Kato 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已进入局晚期一线,新辅助“化疗+免疫”在多项研究中 pCR 超过30%,显示出很好的潜力。他强调,未来需通过中日等亚洲多中心合作,推动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标准的确立,并向全球推广。

图9 Ken Kato 教授作主题汇报

在会议最后,来自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的主编 Steve Mao作总结发言。他介绍,该刊创办逾20年,目标是搭建基础研究与临床肿瘤学的桥梁,该刊发表的文章既包括分子机制类的基础研究,也包括Ⅲ期临床试验等临床研究。该刊近几年针对不同文章类型匹配相应审稿人,优化了投稿流程。Steve Mao 教授强调,癌症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不同领域研究都应以临床相关性为导向。未来,期刊将继续推动基础与临床的深度对话,致力于成为全球精准肿瘤学研究的理想发表平台。

本次 2025 CSCO 大会主题报告专场,通过中外专家的智慧碰撞,不仅展现了肿瘤领域的前沿成果,更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全球肿瘤防控与精准诊疗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