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中越边境的老山战场进入轮战中期。越军依托604高地和968高地构建的防御体系,对我军麻栗坡至船头的补给线构成严重威胁。这两个高地位于松毛岭前沿,海拔超过1400米,地形陡峭且植被茂密,越军在此修筑了3层坑道工事,配备重机枪、火箭筒和82毫米迫击炮,
1986年,中越边境的老山战场进入轮战中期。越军依托604高地和968高地构建的防御体系,对我军麻栗坡至船头的补给线构成严重威胁。这两个高地位于松毛岭前沿,海拔超过1400米,地形陡峭且植被茂密,越军在此修筑了3层坑道工事,配备重机枪、火箭筒和82毫米迫击炮,形成交叉火力网。其特工部队频繁袭扰我军运输车队,导致前线物资补给效率下降30%。
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139师接防后,军长钱树根提出"以精确打击拔点、以火力优势控局"的作战方针。经军委批准,代号"兰剑-B"的拔点作战于1986年10月14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在实战中大规模运用激光制导武器,标志着我军从传统火力覆盖向精确打击的转型。
誓师大会(军历史上首次进行直播的战斗)
1. 情报与火力准备
战前3个月,成都军区侦察大队通过惯性导航+地面测绘获取越军防御工事坐标数据。侦察兵携带微型摄像机深入敌阵,拍摄到604高地弹药库位置和968高地指挥所布局。炮兵部队配备371型炮兵侦察雷达(英国"辛伯林"雷达国产化型号),可在30秒内定位越军炮位。10月13日,我军对目标区域实施"饱和式炮击",122毫米榴弹炮发射2000余发,摧毁越军表面工事70%。2. 突击力量编成
突击队由416团2营5连(特功五连)组成,分为3个突击组和1个火力支援组,共105人。突击队装备83式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红箭-73反坦克导弹和69式火箭筒,人均负重达45公斤。指挥体系采用"前指-突击队-炮兵"三级实时通信,配备超短波电台和战场喊话车。突击队长马权斌携带单兵激光指示器,可直接引导炮弹攻击。3. 技术创新应用
激光制导炮弹:首次使用83式152毫米激光制导炮弹,采用半主动制导模式,命中精度达3米。该炮弹配备聚能破甲战斗部,可穿透600毫米均质钢装甲,专门用于摧毁越军钢筋混凝土工事。惯性导航终端:北斗定位原型,1986年实际使用的定位误差约50米。北斗一号系统于1994年立项,2000年建成。1. 主攻阶段(12:58-14:30)
12时58分,炮兵群对604高地实施"火力急袭",371型雷达引导122毫米榴弹炮精准摧毁越军前沿火力点。突击队分3路发起冲击,彝族战士罗卜基带领5班率先突破敌前沿,连续炸毁3个暗堡。13时15分,突击队长马权斌发现968高地指挥所,使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后方炮兵发射2发激光制导炮弹,其中1发直接命中指挥所通风口,炸死越军营长阮文雄。2. 纵深战斗(14:30-16:00)
突击队遭遇越军316A师1个加强连的反冲击。14时40分,越军从坑道内涌出,依托地形实施"蛙跳战术"。我军炮兵使用86式122毫米火箭布雷弹覆盖冲击路线,构建火障迟滞敌军。15时20分,罗卜基在押送俘虏时遭炮击牺牲。他用身体护住俘虏的画面,被战地记者王红用摄像机记录,成为老山战役的经典影像。3. 收尾阶段(16:00-17:00)
16时,突击队清理残敌时发现越军"胡志明小道"支线,缴获AK-47步枪23支、火箭弹58枚。17时,全体突击队员安全撤回,行动历时4小时2分钟。战场录像截屏
1. 战术成果
摧毁目标:全歼越军313师122团2营5连,摧毁工事37个、火炮8门、车辆5台。精确打击:激光制导炮弹命中率达85%,较常规炮弹提升60%。伤亡对比:我军突击队牺牲22人、伤56人;越军死亡187人(含炮兵杀伤)、伤28人、被俘2人。2. 战略影响
后勤保障:拔除604和968高地后,麻栗坡至船头的补给线通行效率恢复至90%。装备验证:激光制导武器的实战表现加速了我军精确制导弹药的研发,1988年国产GP-1型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定型。371型雷达
1. 参战部队与人物
突击队指挥员徐俊(时任416团2营副营长)战后荣立二等功,后任第47集团军参谋长。顾金海,一等功臣,兰剑-B行动中牺牲
2. 装备溯源
惯性导航终端由航天科工集团203所研制,定位误差50米级。3. 越方记录
越南国防部《抗华战争史》记载:"1986年10月14日,中国军队使用'神秘武器'摧毁我军核心工事,导致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几乎全军覆没。"4. 民间记忆
2016年,参战老兵周子军在回忆录中披露:"兰剑-B行动后,越军喊话'你们的炮弹长了眼睛',这是对我军科技强军的最好注解。"来源: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