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也是清朝秘而不宣的奇耻大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0:20 3

摘要:用现在国际法的眼光来看,《尼布楚条约》对满清来说,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它跟沙皇俄国划清了国界线,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那片人烟稀少地方的主权归咱们,还换来了沙俄的一个承诺,就是在清朝和准噶尔打仗的时候,他们保证不插手,站一边看。

用现在国际法的眼光来看,《尼布楚条约》对满清来说,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它跟沙皇俄国划清了国界线,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那片人烟稀少地方的主权归咱们,还换来了沙俄的一个承诺,就是在清朝和准噶尔打仗的时候,他们保证不插手,站一边看。

不过,要是按照“把满清看作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老观念来看,《尼布楚条约》就像是北宋和辽国签的《澶渊之盟》,结果却是咱们中华的天子和沙俄的沙皇“平起平坐”,这简直就是丢了面子、失了权力,真是莫大的耻辱啊!

说白了就是:啥叫中国是老大?啥叫命中注定的皇帝?

天底下都是国王的土地,天上太阳只有一个,地上主人也只有一个。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这些朝代都是一脉延续下来的。咱们华夏的老天子,不仅管着自己的国家,还是那些夷狄国家都尊敬和承认的共同老大。

因为在古代东亚,华夏王朝和其他周边国家是通过朝贡制度来保持老大和小弟的关系的。这些外国君王都得承认自己是华夏天子的手下,这样华夏天朝才会跟他们打交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夏为君,夷狄为臣”。

因此,华夏的皇帝是绝不会认可任何一个外族政权能与自己地位相等的,要是这样做了,那简直就是对自己统治正当性的极大侮辱,让人羞愧难当。

汉朝的“白登之围”真是丢人丢大了,不光是因为赔了钱财、送了公主和亲,更重要的是承认了匈奴单于和大汉天子是平起平坐的“对手”。后来,经过长达百年的战争,从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刻石记功,到呼韩邪单于前来进贡称臣,汉朝这才算是真正报了这个仇。

唐朝时候有个“渭水之盟”,没过多久,也就大约三年后,李世民就亲自报仇雪恨了,他把突厥的可汗抓到长安,让他跳舞示众,这下子,漠北和西域的各个民族都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变得非常虚弱,说是“长安六次被占,皇帝九次逃跑”也不为过。那时候,唐朝没办法,只好承认吐蕃赞普和回纥可汗跟自己是“亲戚关系”,这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从那以后,唐朝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征战,终于打败了回纥,挫败了吐蕃,把南诏也打得元气大伤,收回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南诏被打得只能让妇女出来种地,小孩子也当上了兵,处境十分悲惨,最后不得不放弃帝号,向唐朝称臣求和。

尽管东晋王朝偏安江南一角,但它仍是当时公认的天下正统。因为对于北方的胡族政权,东晋只在它们放弃皇帝称号、自愿俯首称臣时,才会接纳它们归顺,绝不会跟它们平等交往,或者承认它们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前秦、后秦、前燕、后燕还有北魏(也就是代国),在刚开始强大起来的时候,或者国家力量比较弱的时候,都抢着去巴结东晋,认东晋当老大,给建康的天子进贡称臣,还请求帮忙和支援。

再看看后来的宋、齐、梁、陈这四个南朝国家,它们跟北魏、北周、北齐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搞起了平等外交,这样一来,自然就失去了作为天下正统的唯一资格。

北宋时候签的《澶渊之盟》,说它是莫大的耻辱,并不是因为按照协议,宋朝得给辽国30万银钱绢帛这事儿。

宋朝居然公开宣布,通过正式的条约,把契丹辽国认作是和自己地位相等的“兄弟国家”,大宋皇帝还正式承认契丹的太后为自己的叔母,契丹的皇帝为自己的兄弟。

从那以后,宋朝不再说自己是华夏的大王朝、“天上的国度”了。宋和辽的争斗,也由以前中原华夏的大王朝和塞北外族的政权对抗,变成了新的南北朝之间的对立。

宋真宗赵恒后来为啥要大张旗鼓地搞天书和封禅呢?说白了,就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骗骗自己和别人,好让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看起来合法点。更别说那些两宋的大儒们,特别是朱熹老先生,他们为了证明宋朝才是华夏的正统,足足花了三百年时间,费尽了心思,搞出了像“说蜀汉是正统,魏国是贼寇”“唐朝皇帝其实是鲜卑人”“要灭掉天理,留下人的欲望”这些各种各样的理论。

可是,大明王朝虽然让华夏再次兴盛,却不再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了!——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也会轻视你。

大明辉煌时期,北伐军队速度快如闪电,战船威武七次远航南洋,海陆两队,横扫东南亚,名声响彻印度洋。

不只是收回了华夏丢掉的全部土地,而且在唐朝结束后五百年,又建起了一个管着整个亚洲的朝贡制度,势力从贝加尔湖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的岛屿,名声威望甚至传到了印度洋边上的南亚、中东和东非的许多部落国家。

让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缅甸、菲律宾、泰国、马六甲、苏门答腊、斯里兰卡这些地方,全都归入大明的版图,它们的国王都臣服了,向我们进贡,一看到大明的旗号就服从。还有好多小国的国王,自愿献上土地和户籍,宁愿做大明的一个普通百姓,一辈子都不愿离开。

大明帝国建立的前两百年,要是比谁的实力最强,那肯定是它,没谁能比得上。像瓦剌的也先、鞑靼的阿勒汗,还有察哈尔的林丹汗,这些在漠北威风凛凛的头领,其实按规矩都得听大明皇帝的,是大明的臣子。大明军队去打他们,就像是平定反叛的小国,根本不是和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打仗。

就连称霸西亚的帖木儿帝国,还有横跨三州的奥斯曼帝国,虽然军力一度非常强大,但还是因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跟明朝相差太远,而想要通过和明朝交往获得朝贡的好处,以至于“乐意成为明朝的附属国”,派遣使者表示臣服并献上贡品。

明朝人自诩:【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

辉煌的大明朝,武力遍及四海,势力范围遍布全球,以德行和威势让众多国家臣服,这可不是什么游戏里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

看看满清,他们打进大漠,霸占了中原后,就一边自称是中华的天子,另一边又称自己是蒙古的大汗。他们说自己继承了蒙古帝国的传统,同时又宣称“中华的传统没断过”。

但满清却和罗刹人签了两个条约,先是《尼布楚条约》,然后是《恰克图条约》。这样一来,他们就和沙皇俄国平起平坐了,满清皇帝和罗刹沙皇都被看作是同等级别的君主,蒙古的各个部族领地也被南北两边给分掉了。

当中国正式接纳了欧洲那套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近代国界划分方式,就意味着存在了上千年的东亚朝贡制度,从这时候起开始瓦解了。

满清皇帝内心深处,显然是很明白这个【法统破产】的致命伤的,

因此,他们就告诉那些要去远行见罗刹的使臣:“对待沙皇要像对待我一样恭敬”,并且要行跪拜磕头的礼节。

在国内一味推行封闭愚昧的政策,却偷偷跟罗刹国、佛郎机国还有罗马教廷打得火热,对好几亿汉族老百姓藏着掖着,不肯明说,自欺欺人地保持着“中华老大”的虚假形象。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康熙皇帝绝对不可能站在满朝汉族大臣面前,在朝廷上大声宣布:“回去告诉你们的那个彼得,他虽是皇上,朕同样也是皇上。”

鸦片战争之后,洋人的强大战舰和大炮把这层虚假的面纱彻底撕破了。我们不得不把大片土地割让给外国,还失去了好多主权,附属国也一个接一个地没了。就算再怎么吹嘘“大清的领土比大明广阔”,也只不过是个让人笑话的大话罢了。

其实在1840年以前,清朝就已经跟浩罕国(就是乌兹别克)还有廊尔喀国(就是尼泊尔)这两个名义上的小弟,签了一些让人抬不起头的条约。这些条约让浩罕人能在新疆、廊尔喀人能在西藏收税,真是让人想不通!

说到黑龙江以北的地方,其实在签《瑷珲条约》正式割地之前,罗刹人就已经在那里移民开荒,建了不少殖民点了。库页岛也是,早早地被罗刹人和倭奴殖民者给分掉了。

琉球,这个做了华夏几千年属国的地方,其实一直被倭奴的岛津家族掌控着,就像他们用来骗取朝贡好处的一个替身一样。

说到鸦片战争那会儿,满清王朝一门心思放在防着4亿汉族老百姓上,结果却被仅仅2万英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还得割地求和,这事儿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来源:眾說烽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