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3年,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手捧一份新拟的军校名称,急匆匆找到周恩来总理。让总理帮忙看看,这校名起的是否妥当,周总理接过那张写着“军事技术工程学院”的纸条,沉吟片刻后,提笔划掉了两个字——“技术”。
1953年,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手捧一份新拟的军校名称,急匆匆找到周恩来总理。让总理帮忙看看,这校名起的是否妥当,周总理接过那张写着“军事技术工程学院”的纸条,沉吟片刻后,提笔划掉了两个字——“技术”。
这两个字的删改,不仅关乎一所学府的命运,更隐藏着新中国军事崛起的惊天布局。这所被周总理划去两字的学校,正是后来的“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而陈赓,这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救火队长”,如何扛起筹建重任?周总理的删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深意?
朝鲜战场的启示
朝鲜战争期间。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战士们用步枪对抗坦克,用双脚追赶汽车,甚至用冻土豆充饥。美军的每一次狂轰乱炸,都能让整片阵地化为焦土。
“我们不是输在勇气,而是输在技术!”陈赓在向毛泽东汇报时痛心疾首。一次战役中,他缴获了美军的先进火箭炮,却因无人会操作,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变成废铁。
毛主席点将:办一所“新黄埔”
1952年,陈赓忽然接到紧急电令,旋即回国。中南海怀仁堂之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早就在那等着他。毛主席开门见山的说:“陈赓啊,我们决定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你来当院长!”
陈赓连连摆手:“我打仗还行,办学是外行!”周恩来却笑道:“你可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还当过红军步兵学校的校长,这活儿非你莫属!”
原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建议中国建立军事技术学院,而朝鲜战场的教训让中央下定决心:必须培养自己的军事科技人才!面对主席和总理的信任,陈赓最终立下军令状:“不办好这所学校,我决不罢休!”
选址风波:厕所门口“堵”总理
校址选在哪儿?陈赓原计划定在北京,但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力荐哈尔滨:“这里靠近苏联援建项目,方便技术交流!”周恩来拍板支持,陈赓只得带着团队北上。
冰天雪地中,陈赓选中南岗区一片荒地。为争取苏联专家宿舍,他竟追到周恩来开会间隙的厕所门口:“总理,您不批,我就不让您走!”周恩来哭笑不得,当场签字批准。
建校最缺的是人才,陈赓拿着名单全国“挖人”
为调上海交大教授曹鹤荪,他凌晨堵在周恩来家门口,硬是让总理在厕所里批了调令;弹道专家沈毅因贪污被判刑,陈赓连夜找董必武求情:“人才难得,让他戴罪立功!”最终,毛主席特批沈毅监外执行,成为哈军工导弹系骨干;复旦数学教授卢庆骏被原单位扣留,陈赓请陈毅出面,又让数学家苏步青亲自游说,终将这位“活教材”收入麾下。
周总理的深谋远虑
1953年开学前夕,陈赓拟定校名为“军事技术工程学院”。周恩来审阅时,却划掉“技术”二字:“敌人若知道我们专攻技术,必会加紧封锁!”最终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对外代号“103部队”,保密级别堪比核计划。
1. 钱学森与“争气弹”
1955年,刚回国的钱学森参观哈军工。面对简陋的实验室,他感慨:“这种条件下办学,简直是奇迹!”陈赓急切问道:“中国能搞导弹吗?”钱学森斩钉截铁:“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这句话,点燃了中国导弹事业的星火。
次年,哈军工教授任新民起草《研制火箭建议书》,陈赓亲自呈送中央。1958年,哈军工成立全国首个导弹工程系,存放着中国第一枚教学导弹“1059”。
2. 原子弹背后的无名英雄
1960年,哈军工秘密成立原子工程系。当时中国连原子弹图纸都没有,教授们却已开始编写《核物理》《内爆力学》等教材。这些资料,后来直接用于罗布泊核试验。
3. 特殊伙食与“将军摇篮”
为让学生安心学习,陈赓特批哈军工学员享受营级干部伙食标准,顿顿有肉。严苛训练下,这里走出了29位两院院士、200余名将军,更孕育了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名校。
1961年,陈赓因心脏病逝世,年仅58岁。临终前,他仍在病榻上撰写《作战经验总结》。追悼会上,周恩来含泪说:“他像一团火,烧光了自己,照亮了国防!”
哈军工的遗产
哈军工这座承载着共和国军事科技梦想的学府,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原则,按兵种分建为六所院校。
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接过哈军工衣钵,成为“军版清华”。这里诞生了“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关键载荷,2017年更以“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震惊世界,美国《国防新闻》惊呼:“中国速度让我们至少落后十年!”
在哈尔滨,船舶工程系独立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的擎天柱。
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年钱学森在哈军工播下的导弹火种,最终长成参天巨树。他提出的“钱学森弹道”理论,让东风系列导弹如“水漂”般突防,如今已成为中国战略威慑的“杀手锏”。
而那句“以教学为中心”的军工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军工的血脉。当年都曾在哈尔滨文庙街的教室里,聆听过陈赓将军“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谆谆教诲。正如国防科大正门上镌刻的哈军工训词所言:“为国防而生,与祖国同行”,这座消逝的军校,早已化作华夏苍穹下永恒的星辰。
回首那段历史,周总理删去的“技术”二字,实为新中国军事崛起的“障眼法”。而陈赓,这位幽默风趣的“堵厕所院长”,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国之脊梁”。
如今,哈尔滨文庙街上,陈赓的铜像依然矗立在哈军工旧址前。他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望这片热土——那里,曾有一群人在冰天雪地中,用算盘和钢笔,默默书写着一个民族的强国梦。
来源:戏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