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一遇!化学退出中考,减负还是自废武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9:00 1

摘要:2025年,北京中考的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不再计分,只给ABCD等级。

这两年,中考改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一动,其他地方很快跟上。

最新的变化让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炸锅了:

化学被踢出中考计分科目,新中国成立76年来头一回。

2025年,北京中考的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不再计分,只给ABCD等级。

重点高中只要全A,普通高中看B,职校接收C和D。

总分只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法和体育六科,满分510分。

到2029年,体育分数会涨到70分,

道法是开卷考试,拼的是翻书速度和观点总结。

数学和物理难度提升,英语直接对标高考。

不仅北京,西安从2026年起也把化学踢出去,总分只考语数英物史政体。

深圳、广州、东莞虽然没彻底取消化学,

但化学分值大幅缩水,和物理合卷,物理权重更大。

可以说,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启了化学退场的潮流。

消息一出,很多人感到震惊。

毕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影响了几代人。

如今,化学成了第一个被抛弃的理科科目。

很多老师担心:

如果初中阶段不再学化学,高中怎么衔接?高考化学怎么办?

这份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化学起步晚,本来就只在初三开一年课。

如果没有中考的指挥棒,很多学生和家长势必会选择性忽视。

等到高中再接触化学,难度会更大,老师也不得不从头补起,效率低下。

一些一线化学老师甚至直言:

这不是减负,而是夹生饭,初中没学透,高中就更难啃。

有教育局的解释是,这么做是为了双减。

比如广州明确表示,减少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化学的分值,

目的就是减轻识记类知识的负担,让学生少背点公式、少刷点题。

的确,初中化学因为时间紧,应试压力大,往往沦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孩子们没来得及体会镁条燃烧的炫目、酸碱中和的温变,

就被卷进了默写+刷题的循环。

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惊奇与创造的化学,

被异化成了小文科,让学生失去了探索兴趣。

有位化学专业出身的朋友就说过:

与其在初三仓促上完一年,最后成了一锅夹生饭,

不如让真正对化学感兴趣的孩子,到高中、大学更深入地学。

换句话说,把化学从中考请出来,不是因为它不重要,反而是为了保护它。

耐人寻味的是,化学退场的同时,英语的地位却在不断上升。

以广州为例,中考英语分值从120分提到140分,占比从14.8%涨到17.3%。

但与此同时,英语课时却在削减

小学减少一节,初中也从每周5节减到4节。

结果就是:课时少了,难度高了,分值更大。

新版教材要求七年级上册掌握350个单词,几乎相当于旧版九年级的水平。

很多孩子因为跟不上,不得不去校外补习,每年花两三万是常态。

家长们无奈地吐槽:“这不是逼我们往培训班送吗?”

更矛盾的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其实用不上多少英语。

随着AI翻译的成熟,出国旅游、写邮件、看文献都能靠技术解决。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成本,性价比确实很低。

所以有专家建议:

英语应该因材施教,让有需要的学生在高中或大学深入学,而不是全民陪跑。

从学生角度看,确实减轻了一些负担,但负担减掉的是化学,不是英语。

对那些未来想学理工科的孩子来说,反而可能埋下隐患。

从教育公平看,中考不考化学,

普通家庭的孩子更难在理科方面找到优势,高中学习的分化可能更明显。

从国家发展看,化学是基础学科,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行业的根基。

今天我们能在电池、光伏等领域领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化学教育的积累。

化学教育一旦被弱化,长远看,可能影响产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永远在减负和质量之间拉扯。

化学退出中考,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长远的隐忧。

或许,比起一刀切的退出,更合理的做法是:

降低难度、减少刷题,把课堂还给实验和探究,

让孩子们在兴趣中爱上化学,而不是在分数里讨厌化学。

毕竟,化学退出中考,是76年来的第一次。

这场改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现在谁都说不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教育的每一次调整,最终都会落在孩子身上。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所谓的减负,

是真正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意义,

而不是简单地把一门学科请出去。

你怎么看化学退出中考?

是减负,还是自废武功?

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