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迅,1973年出生于北京。14岁那年,她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穿着笔挺的校服,青涩却自信地拿起话筒,眼神清澈坚定。从那一刻起,她与荧幕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时期,她又因出演电影《摇滚青年》中的“小小”而一夜成名。那段时间,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片约、广
朱迅,1973年出生于北京。14岁那年,她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穿着笔挺的校服,青涩却自信地拿起话筒,眼神清澈坚定。从那一刻起,她与荧幕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时期,她又因出演电影《摇滚青年》中的“小小”而一夜成名。那段时间,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片约、广告、活动接踵而至,高二、高三的寒暑假几乎都排满了拍摄工作。然而在外界眼中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她未曾停下的脚步。
高中毕业,她放弃了国内的电影学院,独自远赴日本求学。语言、学业与生活的重压,并未让她退缩。并且大学二年级快要结束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走进了NHK的《中国语讲座》面试。凭借自信的谈吐与清新的气质,她一试即中,自此连续五年主持该节目,逐渐在日本的电视界站稳脚跟。可就在她名利双收的同时,身体却悄悄敲响了警钟。
90年代初,朱迅正坐在课堂里,埋头记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忽然间,一种隐隐的胀痛从后脑勺涌上来,像有根绳子从颈后勒紧,传递到太阳穴,敲击般的疼让她微微蹙起眉头。她下意识揉了揉额角,深吸一口气,以为是长时间用眼或疲劳引起的。可偏偏这疼痛带着一种怪异的节奏,仿佛心跳在脑中放大,每一下都在耳边轰鸣。她皱眉片刻,却依旧强打精神,继续盯着黑板,不想让同学或老师发现自己的异样。那一次,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自己:休息一下就好。
3天后,她正主持一档小型节目,台下的灯光炽烈,观众席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话筒贴近嘴边,她用流利的日语介绍节目内容。可突然,她的眼前像被人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雾,字卡上的内容在灯光下重影晃动。伴随而来的,还有脑袋内那股越来越沉的胀痛,像一只手在里面来回搅动。她声音一度打颤,手指紧紧抓住讲台边缘,指节泛白。观众中有人轻声议论,她硬是咬住牙关,将剩下的流程完成。但一走下舞台,双腿就像灌了铅般沉重,耳边嗡嗡作响。助理急忙扶住她,送她去了医院。
在冰冷的病床上,医生查看片子后语气凝重地告诉她:“这是血管瘤,必须严密观察,不能再透支身体。”医生叮嘱她减少熬夜,避免过度精神紧张,规律饮食,必要时要进一步治疗。朱迅点点头,心中却有挣扎。出院后,她确实尝试早点休息,课余会躺下来闭目养神,可她并没有主持,依然边上课边学习,生活节奏并未真正放慢。
然而病痛并没有因此退让。
又过了一段时间,朱迅在演播厅里主持一场大型节目。灯光聚焦下,她神情一如往常的自信端庄。但就在念台词的过程中,一股刺痛猛然袭击脑内,像是一根铁钉钉入颅骨。剧烈的痛感令她眼前骤然一黑,胸口随之涌起窒息般的压迫感。她捂住脑袋,身体摇晃,话筒几乎要滑落,呼吸急促得像被掐住喉咙。她努力张口,却发现声音断断续续,舌头像失去了控制。工作人员立刻冲上台,观众席一片惊呼。她被人紧急扶下,额头冷汗涔涔,手掌死死抓住助理的手臂,嘴唇已经发白。
这一次,她再也无法坚持,被送往医院急诊,医生为她安排了一系列全面检查。头颅磁共振增强(MRI+MRA)提示:左侧颞叶靠近颅底区域可见一枚血管团影,直径约0.9cm,边界不清晰,局部血流信号紊乱;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证实,该处存在动静脉畸形样改变,呈现典型的血管瘤特征;血流动力学测定显示该区域血流速度较正常值高出32%,伴有异常漩涡样灌注;颅内压监测数据显示,朱迅在静息状态下颅内压接近20mmHg,已属偏高水平。
实验室检查排除了感染与炎症因素,脑电图记录也显示部分区域存在异常波动。综合判断,医生明确诊断:朱迅患有颅内血管瘤,需要严格随访与管理。
当医生拿着影像片子和数据时,神情格外凝重。他放慢语速,耐心地向朱迅解释:“血管瘤是一种异常的血管团,类似于血管打结、扭曲。你的血管瘤虽然直径不算特别大,但位置敏感,靠近颞叶和脑底部,一旦破裂,会引发颅内出血,风险极高。你近期的头痛、视物重影、耳鸣,都是因为局部血流紊乱和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年轻人出现这样的情况,多与长期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有关。”他抬起头直视朱迅,“你一边求学一边主持节目,又长期在强光、高压环境下工作,这些叠加在一起,才让血管瘤提前暴露出症状。”
朱迅听后沉默片刻,随后轻声问道:“那我以后该怎么办?是不是不能再继续主持了?”医生看着她的眼神,叹了一口气,认真地提出叮嘱:“你需要严格注意几点:第一,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不再允许长期熬夜。第二,避免强烈情绪波动和高压环境,主持工作要学会分配体力,不能长时间站在聚光灯下。第三,注意饮食,避免过多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均衡。”
朱迅点头,眼神里有动摇,却也燃着倔强。她明白医生的担忧,却无法割舍舞台。出院后,她的确做出了一些改变。她开始给自己设定睡眠底线,哪怕再忙,也会在午夜前躺下闭眼,第二天不再强撑着带病上场,而是学会在间隙里给自己十几分钟深呼吸放松。她主持节目前,会让助理提前调好灯光亮度,避免过强的直射。饮食方面,她彻底戒掉了咖啡和碳酸饮料,随身带着温热的水瓶。她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天接几场通告,而是学会筛选节目,留出至少一半的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写稿、备课。
但她仍旧没有真正离开舞台。1997年,她依旧活跃在荧幕前,出演了日本中京电视台的综艺《艺能人竞争》和电影《BANSUKOGALS》。她继续迎着镁光灯微笑,依旧自信而光彩。更令人惊叹的是,从1997年起,她连续两年担任日本收视率最高的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在亿万观众面前从容不迫。正是这一段高强度却坚持谨慎调整的岁月,让她被列入《在日中国人大全》,并被新世纪中文电视台评为“在日杰出华人”。
医生原以为她这种不完全服从的方式会带来风险。可当她带着检查片子再次走进诊室时,结果却让医生惊讶。复查MRI显示:血管瘤大小与形态均保持稳定,没有继续扩大,周围未见新生病灶。血流动力学评估提示血流速度回落至接近正常范围,颅内压数据下降至15mmHg左右,属于安全值。那一刻,医生愣了片刻,随后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没想到……你的血管瘤竟然一直没有复发,控制得这么好。”
朱迅笑了笑,回答得很平静:“我听了您的话,尽量调整了生活,虽然没离开舞台,但学会了节制。”她的话语轻淡,却有种坚定。而在1999年,朱迅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央视录取,她为了录制该节目,每月从日本回一趟北京,这样两边跑了很长一段时间,血管瘤也没有再复发,彻底摆脱了阴影,到2000年,朱迅又放弃了已经拥有的成就回到中国,并一直待在央视,在多个节目中担任主持人,事业蒸蒸日上,可意外却又一次发生。
2007年的一天,舞台灯光下,朱迅的声音一开始依旧清亮,可说到一半,她忽然微微停顿,喉咙像被什么卡住般紧缩了一瞬。她下意识清了清嗓子,以为只是嗓音沙哑,忍着继续往下说。观众和嘉宾未觉异常,但她自己却感觉颈部像被无形的手轻轻勒住,呼吸不畅,却很快被她用深呼吸压了下去。第二个环节时,她的声音出现了轻微发颤,字音拖得比往常更长。她努力挺直身子,嘴角依旧挂着笑容,可手却悄悄搭上了自己的脖颈。
摸到了一个硬结般的异物感,越来越明显。她试图吞咽,却像是咽下一块硬石,喉咙发紧,气息愈发急促。她只能故作镇定,把台词一句句慢下来,肩膀不自觉地抬起,试图借助胸腔更多空气。台下有人看见她额头细细的汗珠,但节目仍在继续。终于,在念到最后一段串词时,她的声音陡然卡住。那一瞬,仿佛气道被彻底压缩,空气进不来,她拼命张口,却发不出完整的字音。
胸口急促起伏,颈部青筋微微凸起,她下意识按住喉咙,眼神慌乱,笑容早已僵在脸上。几秒钟的沉默像是凝固的时间,她的身体微微前倾,脚步虚浮。助理眼疾手快冲上台,她终于忍不住剧烈咳嗽,整个人弯下腰,双手撑在桌面上,大口喘息,呼吸像破碎的拉链般急促断裂。观众席传来一阵骚动,她已顾不上维持形象,被紧急搀扶着走下舞台。
短短几步,她只觉得胸腔里灼烧般的缺氧,眼前一阵发黑,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几乎要倒下。送医的途中,她依旧本能地一手捂着喉咙,一手死死抓住担架边缘。每一次呼吸都像是拉扯着一根粗绳子,艰难而疼痛。气息短促到仿佛下一秒就要中断,她的眼神里第一次写满恐惧。
入院后,朱迅立即接受了系统检查:颈部B超显示甲状腺右叶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4cm×1.6cm,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甲状腺彩超血流信号丰富。甲状腺功能全套(TSH、FT3、FT4)基本在参考范围内。进一步行颈部增强CT提示右侧甲状腺结节密度减低,邻近气管轻度受压,未见纵隔明显转移征象。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FNA)结果提示乳头状癌细胞学特征明确。甲功、血钙、甲状旁腺激素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与常规血生化亦未见明显异常。综合检查结果,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主治医生向朱迅解释道: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型,尽管病程缓慢,整体预后良好,但若任其发展,可能侵犯周围气管、喉返神经,甚至出现远处转移。最佳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根据她的病变情况,建议行甲状腺右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医生强调,术后仍需长期随访及规范管理。
朱迅安静听完,她声音嘶哑但坚定:“我接受手术,但我不能离开舞台太久。”
手术在全麻下顺利完成:切口平整,肿瘤及受累甲状腺组织完整切除,术中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无远处转移。术后朱迅恢复平稳,呼吸道通畅,声音逐渐恢复。休养未久,她便带着颈部尚未完全淡化的手术痕迹重新回到主持岗位。2008年2月21日,她与白燕升、管军、滕桓共同主持元宵戏曲晚会首播。
同年4月,她又担任第13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二现场主持人。纵然身体仍在恢复期,她依旧站在镁光灯下,笑容坚定。但她的坚持让家人、朋友、医生乃至粉丝都倍感担心。医生提醒她: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概率并非零,文献数据显示乳头状癌患者10年复发率约为20%~30%,即便完全切除,仍需长期监测。
家人忧心忡忡,担心高强度的主持工作让她透支体力,声音与颈部受损;朋友劝她放慢节奏,粉丝在信件和留言中写下“请保重身体”的叮嘱。医生尤其强调,复发一旦发生,可能影响呼吸道、声带,严重时甚至影响生命质量。生活中,朱迅也面临影响:手术后颈部轻微紧绷感常伴随她发声;饮食需避免过度辛辣、刺激,复查成为常态,每次结果都像一次“命运的考题”。但意料之外的是,她一次次的复查结果出奇良好,甲功指标与影像学随访均稳定,无复发迹象。
朱迅没有被病痛打倒,甚至在她努力拼搏之下,事业反而更加坚定。从2009年起,她开始主持春晚,站上中国最受关注的舞台。她依然忙碌,依然笑容灿烂。然而坊间屡屡传出她“甲癌复发”的消息,就连部分医生也曾私下摇头,认为她如此高强度工作下复发几乎难免。但朱迅用行动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抗癌17年,至今未复发。
2025年,朱迅依然如约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舞台灯光洒落,她一袭端庄大气的礼服,步伐稳健,举手投足间尽显从容。岁月的痕迹不可避免地在她脸上留下浅浅的纹路,但那份气韵,却比年轻时更沉稳、更有力量。她的笑容依旧明亮,温暖而坚定;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经过打磨,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而她的眼神,更是闪烁着对舞台不减当年的热爱。台下的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曾经罹患癌症的病后主持人,而是一位经历了病痛、磨砺,却愈发坚韧、愈发动人的女性。
她的身影,不仅属于舞台,也早已超越舞台。朱迅的亲身经历,早已成为癌症患者心中一个无法替代的精神符号。许多病友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她的名字,在病房里、在病友群中,“朱迅”这两个字几乎成了一种希望的代名词。有人称她是“抗癌的榜样”,有人说她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还有人说“只要朱迅还在笑,我就不能轻易放弃”。同时,又有很多人疑惑,朱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一次节目结束后的采访里,一位记者直接问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朱迅,您之所以能抗癌成功,是不是因为您享受着最高超的医疗手段呢?”这是公众常有的猜测,人们总以为她的成功在于资源、在于条件。但朱迅闻言只是轻轻摇头,嘴角扬起一个从容的笑。她坦言:“并不是这样。当时的医疗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条件也有限。我能抗癌成功并保持17年不复发,主要还是做好了这三件事。”
朱迅侃侃而谈,语气平稳却充满力量:“其实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我们自己失去信心。医生能帮我们做的是手术和药物,可日常生活里,靠自己才是关键。我能坚持到今天,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三件小事。说起来并不难,也不花什么大钱,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你们愿意,坚持上一段时间,就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慢慢在改变,也能重新拥有健康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来52岁朱迅抗癌17年,至今未复发的原因,是坚持了这3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保持固定的睡眠规律。在常人看来,主持人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可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这份工作与“规律”二字几乎绝缘。春晚的排练常常持续到深夜,录制节目往往在凌晨才结束。有人劝她,既然无法早睡,那就随遇而安吧。但朱迅偏不,她明白,对于曾经做过甲状腺手术的人来说,熬夜是最大的隐患之一,免疫力的下降往往悄无声息。于是,她为自己定下了一条铁律:无论多晚回家,一定保持固定的睡眠时段。比如说,凌晨两点睡,就在九点起;哪怕六个小时,也必须是连续、深沉的睡眠。
睡前,她有一套固定流程——先是泡热水脚,让身体慢慢放松;再喝一杯温热的白水,润一润嗓子;接着关掉所有电子设备,不再刷信息,不再翻阅稿子,而是让自己彻底与舞台的喧嚣切割开来。有人笑她这太较真,可她却用身体证明了:即使睡眠时间不长,只要规律且稳定,身体依然能得到修复。医学上也早有证据表明,固定的生物钟可以让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保持良好节奏,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第二件事,是固定一份高质量蛋白。朱迅常常自嘲:“以前的我,总是想快,吃饭也图省事。”可手术后她才意识到,饮食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身体康复的基石。于是她为自己设定了一条原则:无论多忙,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份高质量蛋白。对于她来说,这通常是一块清蒸的鱼肉,或者一块鸡胸肉,有时则是一杯鲜奶或一份煮鸡蛋。她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养生食谱,而是明白蛋白质是维持免疫力和修复组织的必需品。
她的同事们常见到这样一幕:录制结束后的后台,别人忙着吃泡面、啃零食,而朱迅总会从小保温盒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蛋白质餐。有人觉得这有些刻板,可她坚持多年,结果就是身体状态始终比同龄人更有活力。医生们解释说,优质蛋白能够提供足够的氨基酸,帮助身体修复细胞,维持激素平衡,这对于甲状腺癌术后的康复尤为重要。朱迅很清楚,身体不会欺骗她,每一次上台时嗓音的饱满、眼神的明亮,都是这种小小坚持的回报。
第三件事,则是心理减压与适度运动结合,每天抽出至少二十分钟独处。在朱迅看来,这二十分钟是她给自己的复原窗。她曾经是一个把所有情绪都压在心底的人,舞台上的光鲜往往掩盖了背后的焦虑。但疾病让她明白,如果不释放压力,它终有一天会反噬身体。于是,她无论再忙,也会留给自己一个独处的角落。有时,她选择在家附近的小路上快走,哪怕只是两圈,也让自己心跳和呼吸重新找到节奏;有时,她会关上房门,做几组简单的拉伸动作,再配合深呼吸,把脑子里翻腾的杂念一一排空。
甚至在录制结束后的深夜,她也会坚持动一动,放一放,哪怕只是一小段散步,也好过直接带着紧绷的神经躺上床。心理学研究早就证实,规律的运动和心理放松能降低压力激素水平,而这恰恰是癌症患者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朱迅说:“这二十分钟,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我能走到今天的关键。”
这三件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要求。朱迅在采访时常常强调:“它们一点都不难,每个人都能做到,不需要花大钱,也不需要特殊的条件。保持固定的睡眠规律,让身体有节奏地修复;固定一份高质量蛋白,为细胞修复提供养分;再加上心理减压和适度运动,给心灵和身体一个出口。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身体一点点好起来。”回望十七年的抗癌之路,朱迅从未把自己当成传奇。她更愿意用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告诉无数病友: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彻底放弃掌控。
参考资料:
[1]郑潇然.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原因是什么[J].药物与人,2025,(08):60-62.
[2]万静.如何做好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护理,预防复发[J].健康必读,2025,(23):133.
[3]赵烨,康骅.甲状腺疾病外科治疗的几个焦点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刊,2025,60(08):869-874.
(《癌症不等于绝症!52岁朱迅抗癌17年,至今未复发,她的方法值得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