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猪油,为什么会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8:03 1

摘要:但不管哪种,猪油本质上就是动物脂肪,跟牛油、羊油没啥大区别,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占了大约40%。可为啥猪油被 singled out,扣上“不健康”的帽子呢?

猪油在中国人的厨房里用了好几千年,过去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炒菜、拌饭、做点心,香得让人流口水。

可到了21世纪初,猪油突然被扣上了“不健康”的帽子,好像吃一口就会得心脏病。咋回事?为啥好端端的传统食材被嫌弃了?

猪油在中国不是啥稀罕玩意儿,几千年来都是厨房里的常客。它的原料是猪肉里的脂肪,通过加热提炼,冷却后变成白色或浅黄色的固体。

猪油种类不少,比如板油是从猪腹部的肥肉提炼的,肥油是紧贴瘦肉的脂肪,水油含水分多,皮油则是猪皮下的脂肪层。

但不管哪种,猪油本质上就是动物脂肪,跟牛油、羊油没啥大区别,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占了大约40%。可为啥猪油被 singled out,扣上“不健康”的帽子呢?

这事得从科学和商业两方面说起。先说科学。20世纪中后期,西方医学界开始研究饮食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950年代,美国科学家安塞尔·凯斯提出了“脂质假说”,认为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血液里的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坏胆固醇”,从而提高心脏病风险。

这个理论在西方火了,成了很多饮食指南的依据。到了2000年代,福特·利马赫拉的研究延续了这个思路,他发表论文,称猪油里的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和脑卒中。

2010年,BBC和ABC的报道把他的观点包装得更吓人,说吃猪油等于给自己埋下健康隐患。这篇报道在全球传开,中国媒体也跟着转载,猪油一下子成了“危险品”。

但这科学依据站得住脚吗?其实没那么简单。饱和脂肪酸的确是猪油的主要成分,但它不是毒药,而是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别超过每日热量的10%。中国人传统饮食以米面、蔬菜为主,肉和油用得不多,猪油的量通常远没到“过量”的地步。

2014年,《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的一篇分析指出,饱和脂肪酸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被夸大了,饮食的整体平衡更重要。换句话说,猪油本身没啥大问题,关键看你怎么吃。

再说商业,这才是猪油被黑的“主谋”。2000年左右,中国刚加入WTO,食用油市场对外开放。美国孟山都公司看准了机会。

他们的转基因大豆油在美国供过于求,国内卖不动,周边国家像德国、日本又对转基因食品警惕得很,基本不进口。没办法,美国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可中国有自己的油脂市场,花生油、大豆油、猪油这些传统油脂用了好几百年,消费者信任度高。孟山都咋办?他们玩了一招“釜底抽薪”,通过媒体和“专家”贬低猪油,抬高转基因调和油。

2000年代初,国内开始流行转基因食品的宣传。电视上、报纸上,经常能看到“专家”说猪油不卫生、容易得病,转基因调和油多健康、多先进。

2010年的BBC和ABC报道就是高潮,文章里把猪油说得一无是处,还暗示用植物油能预防心脏病。孟山都的营销团队也没闲着,他们在中国的贸易展会上推销调和油,宣传“零饱和脂肪酸”的卖点。

结果呢?2000到2010年,中国大豆油进口量从200万吨涨到600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油。猪油的市场份额被挤得越来越小,很多超市里猪油都被挪到角落,旁边是花花绿绿的调和油广告。

但调和油真有那么好吗?不见得。调和油是多种植物油混在一起,确实不含饱和脂肪酸,因为植物油本身就没这东西。

但加工过程中,植物油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玩意儿对心血管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还大。2015年,美国FDA直接宣布,部分氢化油(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不再安全。

讽刺的是,美国人自己爱吃的黄油、芝士,饱和脂肪酸含量一点不比猪油低,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还比中国高。凭啥让我们放弃猪油,去买他们的油?

猪油被贴标签,其实是西方商业利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冲击。孟山都通过媒体造势,借着科学的幌子,把猪油打成“落后”的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中国人用了千年的猪油,就这么被外来的宣传搞得人人喊打。

2010年后,科学界对饱和脂肪酸的看法开始变了。2013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证明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对降低心脏病风险没啥明显效果,加工食品和糖才是更大的问题。

2023年,中国的一支研究团队分析了老年人的饮食数据,发现适量吃猪油的人,心血管健康没啥大问题。这研究一出,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猪油的“罪名”。

与此同时,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也越来越多。2015年,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开始讨论转基因油的安全性,质疑声此起彼伏。

孟山都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他们的转基因业务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环境和健康争议,官司缠身。2018年,德国拜耳公司以630亿美元收购了孟山都,原来的品牌逐渐淡出市场。

虽然转基因油还在卖,但影响力已经不如从前。福特·利马赫拉的学术生涯没受太大影响,他继续研究心血管疾病,2020年在一次线上会议上承认,早期对饱和脂肪酸的结论可能太绝对了。

他的声音渐渐被新的研究盖过,猪油的负面标签也开始松动。

在中国,猪油从来没真退出过舞台。2024年,一些健康科普文章开始为猪油“翻案”,说适量吃没啥问题,还能带来独特的风味。

市场数据也显示,2023年猪油消费量小幅回升,尤其在农村和一些怀旧餐厅,猪油又成了香饽饽。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不是非黑即白,均衡饮食才是王道。猪油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哪能说放弃就放弃?

猪油从厨房明星到被扣上“不健康”的帽子,再到慢慢“平反”,这背后是科学、商业和文化的博弈。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