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国民党主席改选正闹得热火朝天,没想到昨天网络投票冲在最前面的却是郑丽文。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最近,国民党主席改选正闹得热火朝天,没想到昨天网络投票冲在最前面的却是郑丽文。
这位常被称作蓝营“女战将”的人物,本以为会在两岸立场上亮出硬牌,谁知她在媒体面前抛出一句“我的目标是不统不独”。
一句话,把不少支持统一的人惊得愣住,也让岛内一些选民觉得这是“稳妥之道”。
可暂居票数第一却说出这样的话,她到底想走哪条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选票是热的,制度是冷的
这次国民党改选,说热闹也热闹,说冷也冷清。
热的是网络上,各种投票、讨论、短视频,把候选人一个个翻出来比。
冷的是实际的投票权,毕竟这可不是全民公投,而是只有国民党注册党员才能投票的“党内家务事”。
外面吵得震天响,里面票却少得可怜,能不能赢,还得比谁拉得住派系、地方组织和军系这几条线。
这就解释了一个很多人没搞明白的地方,虽然网络人气很重要,但真到开票那天,网络投票第一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赢家。
国民党是个典型的老牌政党,讲资历、看辈分、比人脉,比的都是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从历史看,基层冲出来的“黑马”往往最后被架空,真正笑到最后的,常常是那些背后站着半个政坛的老面孔。
郑丽文的爆红和反转
郑丽文这波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实并不奇怪。
她以前在媒体上的形象够犀利,嘴快、敢怼人,和蓝营里那些老派、说话拐弯抹角的政客不太一样。
再加上她是少数有知名度的女性候选人,自带话题属性,一旦有投票热度,很容易就冲到前排。
但9月9号晚上那场直播,把她人设的另一面摊开在了所有人面前。
她说:“台独不可能,台独走不通。今天的目标是,不是统一也不是独立,我的目标是老百姓安居乐业,两岸要建立百年和平。”
这段话,岛内很多中间选民听了觉得安稳,我们听了却有点心凉。
原因很简单,我们看重的是统一的方向和明确承诺,不统不独在他们眼里,等于是延迟履行、无限跳票。
而且,这套话并不是新鲜货,十多年前马英九执政时,就天天提“不统不独不武”,说白了也是维持现状的说辞。
岛内的“安全牌”心理
站在台湾岛内的政治现实看,这种表态有它的市场。
说统一,容易丢掉中间跟年轻选票,说独立,则会正面冲撞我们的红线。
对不少政客来说,不统不独是个“不惹事”的安全区。
它让选民觉得候选人“务实理性”,也不会让任何一方极端势力把你当敌人。
郑丽文的言论,正好踩在这个心理缝隙。
她既强调不可能台独,向蓝营保守派释放了“我不会乱来”的信号,又不肯承诺统一,避免民进党和“绿营媒体”扣她“帮大陆”的帽子。
在短期选举周期里,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操作。
但问题是,聪明未必是智慧。
聪明是眼下过关,智慧是放眼长远。
选举的算盘打得精,历史的责任感却没见多少。
郝龙斌的底牌与老派政治
跟郑丽文相比,郝龙斌的政治履历要厚得多。
父亲郝柏村是前“行政院长”,本身有深厚的军系背景。
黄复兴党部和几位前“国防部长”级别的退役将领公开支持,让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基本盘很牢。
这种牌面,在党员投票制的选举里,比网络上几万个点赞靠谱得多。
现在赵少康退让,把舞台让给郝龙斌,两人甚至传出可能联合,党内传统派系之间的整合已经在路上了。
这种政治游戏,在国民党里司空见惯,熟人政治、利益互换,内部协调好了,票基本就稳到手里。
外界再怎么嚷,里面的票仓动不了。
“和平”口号的双刃剑
这几年,“和平”几乎成了国民党蓝营政治人物讲话的保底词。
马英九、朱立伦、侯友宜,包括现在的郑丽文,都爱先说和平。
但是,只提和平,不提统一,会让人觉得目标被偷换了。
和平在短期就是维持现状,在长期,却可能是搁置争议到无限期,最后变成不敢动、不想动。
我们对这种表述其实很有防备,因为历史经验太多了。
口口声声说和平,暗地里保持现状,这样的政策会拖住两岸融合的进度,让统一目标一再推延。
等到国际局势有变、岛内局势又被民进党搅热,就可能连和平都保不住。
洪秀柱的“孤勇”
在这一群老练的模糊派中,洪秀柱显得特别突出。
她不绕弯子,直接说统一,而且说的不止一次。
2018年的演讲,她就提醒不能停留在口头,要付诸行动。
最近从我们这回去,她又点名批评马英九只说和平、不说统一。
这样的立场,在国民党里其实越来越稀有。
坚持的人,常常会被贴上“和大陆走得太近”的标签,丢掉选票。
但从我们的立场看,这种明确性才是双方下一步可以建设性谈判的基础。
因为模糊的承诺换不来战略的安全感。
改选背后的真正博弈
这次改选,不只是人事更替,更是路线的较量。
看是要继续维持现状,把统一往后推,还是要正面回应这个议题?
眼下看,岛内多数学者和舆论预测的路线,倾向于“拖”。
维持现状对蓝营来说至少还有利用价值:可以打民进党的台独牌,争取中间选票,又不必对我们做出现阶段的实质性让步。
可现实问题在于,这条路的尽头不在台北,而可能在华盛顿。
维持现状听起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中点,实际上却让美国有机会持续插手,岛内也因此一直在外部力量的阴影下摇摆。
时间一长,主动权并不会留在自己手里。
两岸形势变化中的风险
过去十年,台海周边的军事、外交环境已经变了。
解放军常态化巡航,国际上大国博弈升级,美国在对台策略上摇摆利用。
这些都意味着,所谓的“百年和平”不可能靠模糊表态守住。
一旦外部环境变化,维持现状的缓冲区就会消失,届时才发现连底线都被别人划好了。
岛内长期习惯用选票思考问题,而我们看的是时间轴。
一边是四年一次的政党轮替,一边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民族复兴规划。
站在不同立场,自然得出不同的优先级判断。
可说到底,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这个方向不会因为一两句“不统不独”就停下脚步。
国民党的抉择时刻
国民党的尴尬在于是要票还是要方向。
短期要票,就只能压低统一调门,去中间化,要方向,就得承担暂时的选举风险,凝聚长期的政治资源。
从目前的候选人发言来看,敢冲向第二条路的人越来越少,更多人选择留在第一条路上。
这也是为什么改选热闹归热闹,但热闹的焦点依旧停留在个人争夺,而不是路线辩论。
这种回避,让很多我们这边的观察者对国民党的未来信心不足。
一个在统一问题上含糊其词的国民党,很难重塑自己在两岸关系中的主体性,只会在夹缝里越走越窄。
写在最后
郑丽文的不统不独,就像一面镜子,把岛内当下的政治心态照了出来,因为怕得罪人、怕丢票、怕冲突。
但怕的结果,往往是把机会和主动权都让出去。
国民党这次改选,不只是选出一个主席,也是为自己未来的路线做注脚。
走哪条路,不只是党内的事,更会影响两岸的走向。
站在我们的角度,清晰的统一目标是未来两岸关系稳定的基石。
模糊路线或许能躲一时的风头,却躲不掉历史的潮水。
时间在流,形势在变,选择往往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一定还能等来下一次。
参考资料:“馆长”与郑丽文直播访谈实录
台媒报道:9人争国民党主席候选名单及网络投票结果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