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年流感季一到,不少家庭就开始紧张,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甲流就是个“大感冒”,熬一熬、吃点药就能过去。等到真的出现严重后果,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感染甲流之后,真正面临的不是“发烧几天”这种程度的问题,而是几种长期后果,已经很难逆转。
有医生早就讲过,老年人得了甲流以后,有四种结局是大概率会发生的,而且一旦走上某一条,就很难调头。
这些问题并不是病毒造成的直接伤害,而是病毒打开了身体老化的一道口子,后面问题接二连三。
不少老年人感染甲流之后,第一波症状就是发烧、咳嗽、全身痛,但等到退烧了,人也虚脱了。
很多家属以为退烧就没事了,其实正是那一刻开始,一些人身体的免疫系统就进入了一个极度紊乱的阶段。
免疫细胞不再精准攻击病毒,而是开始攻击自身组织。特别是肺部、肠道、肾脏这些组织本身就脆弱,在炎症因子的冲击下最容易出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的一项2022年重症流感并发症研究中指出,70岁以上甲流感染者中,发病7天后依然存在IL-6、CRP等炎症因子显著升高者,其住院期间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4倍,表现为急性肾损伤、肺纤维化倾向、肝酶反应性升高、神经系统紊乱等多系统反应。也就是说,甲流的“第一程”是炎症风暴,不止打击肺,整个系统都会崩一点。
这时候如果再吃错药,问题就更复杂了。很多老年人自觉不适,擅自服用退烧药、消炎药,像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头孢类的混合使用很常见。
但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这些药物一旦超量或反复使用,会让肝脏、肾脏负荷更重,毒副作用累积快,结果是药物性肝炎或药源性肾功能损伤跟着来了。医生最怕的不是病毒,是病人自作主张乱吃药。
第二种不可逆的结局是肺功能不可恢复的下降。很多人以为肺炎就是拍个片子看下阴影有没有消了,其实肺的真正功能看的是气体交换效率。
即使CT片子好转了,如果肺泡壁已经受损、间质开始纤维化,那么氧气的交换能力就是下降的。
老年人本身肺泡弹性就差,支气管纤毛功能退化,病毒感染加上炎症介质刺激,很容易在恢复期形成大片微小肺泡塌陷。
一项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的复诊数据指出,在甲流感染并发肺炎且没有上呼吸机的老人中,超过58%的患者在3个月内出现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下降到93%以下的情况,运动后更是降到90%以下。
也就是说,即便度过了急性期,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恢复,这种“潜在缺氧”状态会持续影响老人的体力、睡眠、心脏供血能力,整个人就像被耗空了一样,没精气神,也容易抑郁。
第三种结局,是大脑功能的连锁损伤。这个听上去不像和甲流有关,但实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老年人在感染甲流后,若发生高热、睡眠中断、氧饱和度长期不稳,会导致大脑的短期供氧中断,神经递质代谢紊乱。
很多原本清晰、有条理的老人,感染甲流之后变得健忘、焦躁、逻辑混乱。更严重的是,原本就有阿尔兹海默病前期表现的老人,甲流感染一次就可能彻底触发认知功能失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项老年神经功能相关研究曾指出,感染甲流后3个月内认知能力下降2分以上的老年人比例高达21.7%,其中有过一周以上持续高热、失眠史的占比超过80%。
这类人群在后续的一年中,发展为痴呆症状的比例是对照组的3倍多。医学上已经有共识,病毒性感染对大脑的损伤是隐性的,但它会通过睡眠紊乱、氧气供应障碍、系统性炎症诱导慢性神经炎症反应,这是导致脑功能“断崖式”下滑的关键因素。
第四种就是肌肉系统的长期衰退。很多人没想到,病毒感染怎么会影响肌肉?
但老年人感染甲流后长时间卧床、进食减少、消耗大,肌肉蛋白快速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运动能力跟着退步。
肌肉一旦掉下去,不是补点蛋白就能长回来的。尤其是老人,在蛋白合成能力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肌肉功能的恢复要花3到5倍的时间。
很多人出院后走路没力、站起来费劲、扶着东西才能走,这种情况往往会持续半年以上,严重的会进入“肌少症-跌倒-骨折-卧床”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基本就是慢慢卧床到最后,失能的速度远比病毒传播快得多。
这些结局本身都不是病毒直接杀伤,而是甲流打开了身体的老化通道,一旦进入通道,所有潜在问题都会被推着向前走。
老年人之所以是高风险群体,不只是因为免疫差,而是身体本来就处于一条下坡路上,病毒一来,推了一把,接下来的问题都是连锁反应。
还有个点也不能忽略,那就是甲流对血管系统的打击。有些人感染后没什么症状,但三周后突然脑梗、心梗。
病毒感染期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炎症反应会诱导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微血栓。
而70岁以上老人原本血管弹性差、斑块多,这种时候哪怕一个小小的血栓堵住了脑动脉或冠状动脉,就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做过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在确诊甲流后的1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老年人比例达到6.2%,比同期未感染人群高出3倍。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在感染时并无严重症状,但感染后生活状态明显变差,睡眠乱、吃饭少、走动少,血压波动大,血液黏稠度升高,被病毒“激活”的不是感冒,而是潜伏的血管危机。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病毒本身变没变毒,而在于老人对“复杂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正在逐年变差。
病毒只是测试这套系统的一个触发点,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系统早就处在临界点上,只是平时没机会暴露。甲流一来,全暴露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琛,于小玲,杨丽娟.跨理论多学科护理康复干预对甲型流感感染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5):2235-2237.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