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春夏交替,地头路边绿油油一片,很多人就忍不住去“挖野菜”。但你知道吗?有些看起来清新天然的野菜,其实早就被列入了“潜在致癌风险名单”。不是说一吃就癌,而是吃多了、吃错了,确实存在隐患。
一到春夏交替,地头路边绿油油一片,很多人就忍不住去“挖野菜”。但你知道吗?有些看起来清新天然的野菜,其实早就被列入了“潜在致癌风险名单”。不是说一吃就癌,而是吃多了、吃错了,确实存在隐患。
先别慌,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这些所谓“致癌野菜”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该避一避,哪些可以放心吃,关键是怎么吃才更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蕨菜已经被多个国家列为可能的致癌植物。它里面的“原蕨苷”在动物实验中,有明确的诱导肿瘤风险。特别是反复食用、腌制、或者干制后再煮的蕨菜,风险更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服气:“我家几代人都吃蕨菜,咋没事?”这个道理就像抽烟,不是每个烟民都会得肺癌,但肺癌患者里,抽烟的比例高得吓人。风险不是结果,但是你能控制的选择。
再说一种很多人爱吃的,马齿苋。这玩意儿在中医里说能清热解毒,其实营养也不错。但有个问题,它属于富含草酸的蔬菜,草酸多了会影响钙吸收,长期大量吃,对肾脏也不是好事,肾结石就喜欢这种“酸性环境”。
马齿苋不是不能吃,焯水是关键。草酸怕热,水焯一下,草酸就能去掉大半,这样吃起来更放心。别迷信“生吃更营养”,那是用健康在换口感。
还有一种叫野葱(野蒜)的植物,很多乡下人拿来炒蛋、做饼,说香得很。但问题是,很多时候,野葱旁边容易长一些形似但有毒的植物,比如“乌头”。一旦采错,就不是“致癌”这么简单了,可能直接中毒。
辨识很重要。别以为长得像葱就是葱,野外的植物千姿百态,误采、误食的案例,每年都有。采回来一定要确认种类,最好是有经验的人一起去。
还有一种叫龙葵的小野菜,有些地方叫“黑老虎”、“黑仔菜”,果子熟了会变黑,孩子看见容易误吃。但它的叶子和果子都含有龙葵素,这是一种有毒生物碱。少量食用可能没感觉,多了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
特别提醒,龙葵在刚出土时跟茄子苗长得很像,别在自家菜地里误拔了吃。误食风险高的食物,最好别碰,更别拿它做给孩子吃。
再来说说野生的芹菜类植物,比如“野芹菜”、“水芹”,很多人分不清它和“毒芹”。这类植物的外形、味道都很像,尤其是在野外湿地环境中,毒芹的毒性极强,哪怕煮熟也不能完全破坏毒素。
这些植物里含有一种叫芹菜毒素的物质,能影响神经系统,严重的甚至可能致命。所以除非你非常确定,不要随便采不认识的“野芹”。
最后一种,是很多人都吃过的——苦菜。它本身没毒,甚至有些地方还说它能清火、去湿。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采的不一定是真苦菜,而是形似苦菜的杂草,比如“泽漆”或“狼毒”,这些植物就有毒性。
苦菜中的某些成分也会刺激胃肠道,特别是空腹大量吃,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或腹泻。体质虚寒的人,更要少吃。
野菜虽好,但吃之前,认清身份才是关键。不能因为“天然”“无污染”就盲目相信它一定健康。天然≠安全,安全才是健康的前提。
那是不是所有野菜都不能吃?当然不是。像荠菜、灰灰菜、苋菜这些常见的野菜,只要处理得当,适量食用,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处理方式,焯水、去杂质、适量搭配。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很多人在吃野菜时会反复加热或者长时间腌制,尤其是腌蕨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本身就是致癌风险因子。如果再加上原蕨苷,风险是双倍的。
吃野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适量、要科学处理。别看它是“野的”,就以为比人工种的健康。其实人工种植的蔬菜,反倒因为可控、安全系数更高。
别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什么“野菜治百病”,听听可以,真照着吃,可能吃出问题来。迷信食疗,有时候反而是健康的绊脚石。
我们还要警惕一种现象,很多人看到有人在路边采野菜,就跟着上去,也不看是什么,就挖回家吃。这种“羊群效应”很常见,但你有没有想过:别人挖的是不是你能吃的?盲从行为,往往是健康的隐患。
更别说,有些野菜生长的环境就不干净,比如公路边、工地旁,重金属、尾气、农药残留一点不比菜市场少。你以为自己吃的是“绿色食品”,其实可能是“重金属套餐”。环境污染,是野菜安全的隐形杀手。
吃野菜不如吃明白的菜,吃安全的菜。把握一个原则:不认识的、不确定的、没处理好的,都不要往嘴里送。健康不是靠“野”出来的,是靠“懂”出来的。
说到底,吃野菜不是错,错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偏差。不是天然的就一定无害,也不是人工的就一定不如野生。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它是什么,它怎么处理,它适不适合你。
愿每一口下肚的食物,既可口,也安心。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赵春兰.蕨菜中原蕨苷的毒性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19,40(5):123-127.
2. 邓文华,黄小玲.野菜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问题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0,15(9):86-88.
3. 刘丽华.中国常见野菜中毒案例分析及预防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4):349-352.
来源:陈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