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为啥要固阳?阳气是什么?《黄帝内经》里面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素食很潮很健康 邀您同行
秋天为啥要固阳?阳气是什么?《黄帝内经》里面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1、经常虚弱,容易疲劳;2、手脚冰凉,怕冷;3、容易腹泻;4、月经总迟到,常有血块,易痛经;5、腿脚容易水肿;6、下肢容易无力,酸麻,易犯腰痛。入秋以后,以上情况占两样就要警惕了!为什么很多人吸收阳气效果差?
其实很多网友也知道三伏天不仅可以冬病夏治,还可补充阳气,但是无论艾灸或者晒背总是感觉效果一般,或者不持久,刚刚晒背没几天又回到老样子了。其实,这种主要还是自身体质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1、阳气补得太过,阴就少了,导致阴阳失衡《黄帝内经》里说:阴平阳秘——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气神才会好。所以古人说养生,养的就是身体内气血的平衡。三伏期间,由于密集的补充阳气,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就会调动阴的部分去进行调和,因此会出现阴液耗损,最后制不住阳气的情况。2、脏腑里寒气太重了,阳气被阴寒拒之门外和上一种情况相反,体内阴寒气太重,出现了把阳气赶到体表,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情况。这也是因为阴阳失衡。不一样的是,这里是因为血>气,所出现的“淤”——由于平时体寒太重,三伏天补进来的阳气也没办法把这些陈年老寒冰给暖化。这两种情况,不一样的表现在于:阴不足的人,阳气本身是不虚的,所以不会有“寒”的症状,更多是感觉到燥热;而阴寒太重的人,虽然火气大,但会有明显的阳虚反应,比如有些人常常觉得说话还要喘气,脚冰冷,大便不成形,舌头胖大有齿痕等等。
体寒的可以继续艾灸里寒外热的人,或者上寒下热的,之所以会出现“假上火”,是身体正邪相争,出现的“排邪反应”。阴寒邪气在身体里面久居的人,相对其他人而言想要补充阳气更为困难,但是却更为重要,因此,入秋以后,这类人群一定要持续艾灸!补阳的过程中,身体的正气会重新调动起来,阳气提升,就有能力和病邪进行抗争,秋冬季节才不会经常出现感冒、咳嗽或者手脚时常冰冷的症状。入秋后,尤其是体寒的人,艾灸要以补肾固肾为主,这样可以把阳气往下引,让肾脏能收纳好它,从而逐渐减弱上热下寒等症状、手脚冰凉等症状。
重点艾灸肾俞、命门、太溪三大穴位:
肾俞穴取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它是阴阳同补的一个穴位,艾灸它能够振奋肾脏元气。另外,如果有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症状,也要多灸此穴。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八难》)。命门穴取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此外,命门也是人体阳气之门,人的一切能量都来源于肾的阳气,艾灸命门,就是给这个火种助力,为命门“煽风点火”。
太溪穴取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进入秋天,尤其是体寒的人,一定要多灸这三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可以帮助你过好秋冬! 提醒:艾灸操作注意安全性,最好经由专业医生指导!推荐优质产品


- END -

有任何问题,可加“修修”咨询



一起健康美丽 点这在看

来源:素食街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