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匿名社交文化观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7:08 1

摘要:“我有一个朋友”“捞捞有没有同学”“一mo做事亿mo当”……在互联网平台,从小红书里顶着统一的粉色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到豆瓣网成千上万的“匿名投稿”,再到各大高校的网络匿名留言板,隐藏用户真实身份的“匿名社交”并不少见。不过,“momo”式的匿名风潮,

图片由人机协同生成

“我有一个朋友”“捞捞有没有同学”“一mo做事亿mo当”……在互联网平台,从小红书里顶着统一的粉色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到豆瓣网成千上万的“匿名投稿”,再到各大高校的网络匿名留言板,隐藏用户真实身份的“匿名社交”并不少见。不过,“momo”式的匿名风潮,也自带一定的风险,可能给舆论场带来混乱。

随着“数字原生代”的成长,“匿名”早已不再局限于网络环境,还影响着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和表达。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全媒体传播实验工作坊的本科生,围绕“匿名社交”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本文展示了这次访谈的部分结果。

自由交流的避风港

为何年轻人对线上匿名社交情有独钟?“保护交流自由”是最直接的答案。在实名社交环境中,年轻人往往受多重因素束缚:亲朋好友的误解与担忧、社会生活规则的约束、对个人隐私的关切,这些都在无形中限制了表达的自由度。

“在一些社交平台,我会注册小号参与讨论,发表不想让身边人知道的想法,这样能更自由地做自己。”经常参与Cosplay活动的郑同学解释,Cosplay存在一些夸张或小众设定,若被家长、朋友看到相关分享,可能引发误解甚至遭到阻拦。“我不想让这些内容影响自己在现实中的形象。”

与郑同学有相似想法的还有杨同学。她坦言,自己在线上与现实的表达差异显著:“网上会宣泄负面情绪,比如骂一骂待遇不公平的实习工作,学业压力大时会说出‘想退学’‘我要逃课’这样偏激一点的话。但这些话在现实中绝不会公开说,只是嘴上发泄,不想给线下生活惹麻烦。”

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因网络发言影响现实生活,不得不选择匿名:“之前有正经名字来着。有一次在吐槽帖下评论了自己的单位,被同事刷到。后来,一个同事私下告诉我这件事,我连夜改名成了‘momo’。”

不过,匿名带来的“自由”并非毫无副作用。在校园论坛关于匿名发言的讨论中,多数学生认为,匿名状态下的发言更容易带有强烈情绪,甚至充斥戾气。

法学专业的李同学对此深有体会:“我之前在一个帖子下留言,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结果就被其他匿名用户批评,说我‘太天真’‘不懂社会规则’,甚至有很多攻击和辱骂。这种攻击性在实名场合很少见,毕竟实名时大家会更注意言行分寸。”

为何匿名会催生极端表达?有学生直言:“在匿名论坛里,只有说尖锐的话,才能让大家注意到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匿名与“真实自我”的关系,年轻人存在不同认知。上述杨姓学生认为:“匿名有点像自己在照镜子,能抛开为维护社交关系、塑造形象而伪装的性格,直面最真实、直接的情感。”

郑同学则有另一番思考:“即便匿名,人也可能在‘扮演’某种形象。匿名时表现得很暴躁,未必是真实的自己,只是匿名给了勇气,让人敢做出这样的举动。我觉得真实自我是在各种情境中综合展现的,不是单靠匿名就能呈现的,匿名时的表现只是人的一面而已。”

社交关系的新航线

除了保障表达自由,匿名也是年轻人建立社交自留地、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在小红书“大家是为什么变成momo的”问题下,“有一种隐身在芸芸众生中的安全感”成为高赞回答,道出了许多“momo”的心声。

四川农业大学的徐同学就是其中一员。社交平台精准的推送机制,是促使其成为“momo”的主要原因:“我一开始不叫‘momo’。后来,我发现小红书会把用户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但我在平台上想分享的想法并不想让熟人知道,从那以后我就把账号改成‘momo’了。”

另有部分“momo”借助匿名对抗骚扰:“大数据总是能把我推给前任,老来骚扰我,我这回换了手机号,注销了原来的账号,改成‘momo’,看看他还有多大本事再找到我。”

除了回避熟人社交圈,不少年轻人还借助匿名拓展新的社交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同学专门注册小号寻找游戏搭子:“和搭子聊得很投缘,一起打游戏时不会过多追问现实情况,这种状态挺好的。”

高考后,魏同学曾接受媒体采访,高曝光度让她的生活深受困扰,因此格外珍视“结识同好却不影响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在匿名的“赛博面具”下,她发现自己更容易说出不愿跟身边人吐露的情绪,分享身边人听不懂的喜好。“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一起玩手游《恋与深空》的姐妹,但身边的人没有玩这个的。”

喜爱动漫的李同学也通过匿名寻找同好。“我会在兴趣小组、特定话题论坛用不同小号参与讨论,避免被身边人误解。”

年轻人借助匿名打造的“数字分身”,让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形成互补,同时避免了个体在不同社交场景中角色形象的混乱。

匿名社交的迁移:从线上到线下

匿名社交依赖网络平台的虚拟特性,用户通过昵称、头像在线上互动,能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无需担心暴露真实身份。如今,这种虚拟交流方式正逐渐向现实世界延伸,年轻人开始尝试将匿名社交模式应用到线下场景中。

比如,在流动性较强的公共场景里,“即时性匿名”正成为新趋势。这种“临时人设”既能满足短暂的社交需求,又能规避信息留存的风险。

今年22岁的楚楚(化名)刚上大学时,面对陌生环境,常会在排球场与素不相识的同学用虚构身份交流心事。“我和这些同学只是碰巧一起打场球,以后大概率不会再见面。聊天时,我会说自己是其他专业的,名字也用假的。”

在楚楚看来,虚构的身份如同“社交安慰剂”,心里不会有什么负担,可以有效缓解真实人际互动中的焦虑感,反而可以表达出真实的自己。她认为:“在跟半熟不熟的同学朋友实名交往时,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顾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当前新闻媒体在采访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时,受访者主动要求使用匿名的情况正逐渐增多。

还有部分年轻人以“游戏心态”看待线下匿名行为,他们在“胡说八道”的身份扮演中,体验不同角色反差带来的乐趣,进而增进同辈友谊。

云同学回忆道:“出游的时候,大家会相互编身份,碰到一个司机,就编一个身份,把各种‘设定’都演一遍。”

这个身份并不是随便乱编的,而是“理想化自我的投射”。“大家会放大彼此身上的独特特质:我成绩好,他们就说我保送北大;有个男生家里经济条件不错,我们就说他是亿万富翁;有个男生唱歌好听,我们就说他是去路演的艺人。”

在云同学看来,一趟普通的车程,因为匿名社交的身份扮演而充满了趣味。司机相信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都沉浸在这场“游戏”之中,共同分享了这一份快乐。

来源:小钱医生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