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英伟达前段时间拿到了H20芯片的出货许可,黄仁勋亲自来到国内为相关新品的销售站台。可没过多久,央媒就曝出这颗芯片可能存在有安全隐患的消息,玉渊潭天更是用“不先进、不安全、不环保”这种三重否定句,来否定英伟达H20芯片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英伟达前段时间拿到了H20芯片的出货许可,黄仁勋亲自来到国内为相关新品的销售站台。可没过多久,央媒就曝出这颗芯片可能存在有安全隐患的消息,玉渊潭天更是用“不先进、不安全、不环保”这种三重否定句,来否定英伟达H20芯片的优越性。
然而,面对中国市场英伟达方面仍不死心,在H20的安全问题引发广泛讨论之时。
又有外媒发布报道,英伟达正在为中国市场开发一款定制Blackwell架构的芯片,专注于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独赢型号可能是“B30A”或者“B30”。
虽然,相关芯片的具体规格还未确定,但英伟达方面已经计划在9月份将相关芯片交给中国企业进行测试。之前的老款芯片H20,则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英伟达停止生产。
根据TECHPOWERUP发布的报道,这款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款AI芯片,售价将达到2万~2.4万美元,具体单价需要看客户的采购数量,价格与之前的H20芯片几乎实现了翻倍。
但其性能方面,却仅仅只是提升了25%,说是一款高价低配的AI芯片也毫不过分。而导致英伟达如此肆无忌惮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目前国内AI芯片企业仍有两个“痛点”还未解决。
首先,就是国产AI芯片对于大模型生态的兼容性不足。英伟达的AI芯片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其采用了台积电的先进代工工艺,让AI芯片的性能相较于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英伟达的CUDA生态,这玩意就像苹果的iOS生态:APP Store + 开发工具 + 用户习惯 = 难以替代的护城河。
国内用户以及厂商已经为CUDA生态做好了配套,切换到国产AI芯片时就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导致项目搁置。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产AI芯片厂商,要把兼容CUDA生态作为自家产品的宣传点。
应用生态这个痛点得不到解决,英伟达AI芯片在中国就始终不会被完全替代。这也是对方有恃无恐的重要原因,毕竟对方手中的技术中国还没有实现。
目前,华为已经开源CANN架构,并且,向英伟达的CUDA生态进行学习,但AI芯片生态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短期内还无法解决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的需求痛点。
其次,就是国内AI芯片的总体产能问题。受制于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中国企业通过采购进口设备扩产芯片代工产能的渠道已经被堵死。想要实现芯片产能的大幅度增加,就必须依靠国产化的设备来进行实现。
这也就导致当下国内的芯片代工产能,远不能满足国内厂商对于AI芯片产品的需求。虽然,大模型厂商已经开始适配国产的AI芯片,但就产能规模而言,还是需要通过向英伟达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实际需求。
所以,即便英伟达拿出一款性能提升25%,售价却要翻倍的产品,仍然会有大量的中国企业进行买单。这并不是企业不支持国产AI芯片的发展,而是我们的产能确实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只要这两个痛点还未得到妥善解决,英伟达就可以有恃无恐的面对中国市场发布自家的“阉割版本”芯片。不过,对方也得意不了太长的时间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布局已经开始加速。
就如同当年的手机SoC处理器一样,中国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追赶,也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芯片制造和国产AI芯片生态建设,无非是重走一遍老路罢了。
眼下只要国内厂商不放弃使用国产芯片,对英伟达的替代仅仅就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内芯片产业尚未实现突围之前,总结现有的优势产业进行破局才是关键。
当下的英伟达不对中国市场死心,也是笃定了我们的市场需求。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争取早日实现相关领域的“去美化”突破。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来源:数码解说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