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中国移动官宣eSIM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搭配“空中写号2.0”技术,激活时间缩短至3分钟,智能穿戴、工业物联网等场景已能适配。这项被工信部力推的技术,到底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改变?是福音还是新麻烦?
最近中国移动官宣eSIM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搭配“空中写号2.0”技术,激活时间缩短至3分钟,智能穿戴、工业物联网等场景已能适配。这项被工信部力推的技术,到底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改变?是福音还是新麻烦?
1.对普通用户:换设备、用穿戴更省心
不用再找SIM卡针:换手机时通过二维码或APP就能激活,最快3分钟完成,省下去营业厅的时间;
穿戴设备更实用:AppleWatch开通“一号双终端”后,脱离手机也能接电话,跑步健身不用揣手机。
2.对设备厂商:设计和性能更灵活
取消物理卡槽后,手机能做得更轻薄,防水性能大幅提升;
联合研发的eSIM芯片,解决了工业设备在高温、震动环境下的接触不良问题,工厂物联网设备适配率提高。
3.对商务人士:出国、多网切换更自由
一部手机可加载多个运营商eSIM,出国出差不用买实体漫游卡,在线申请就能切换当地网络。
1.安全风险:漏洞可能引发隐私危机
今年7月曝光的JavaCard漏洞显示,攻击者或通过恶意代码远程控制eSIM,实现通话监听、信息劫持;虽运营商会推补丁,但普通用户难判断自己设备是否安全。
2.兼容性门槛:部分设备、人群难适配
机型限制:仅iPhone12以上、三星S24系列等机型支持,老款、中低端机型仍不兼容;
认知差异:全球仅35%用户了解eSIM,不少老年用户对着激活教程“犯懵”,61%受访者不喜欢“仅eSIM”设备。
3.网络依赖:偏远地区可能陷“无信号”尴尬
传统SIM卡插卡即用,eSIM激活全程靠网络;若在信号差的偏远地区换设备,可能出现“有手机没信号”的情况,即便中国移动覆盖广,网络盲区仍有风险。
eSIM的潜力不止于手机、穿戴设备——未来智能冰箱、门锁可通过eSIM直接联网,汽车能自动切换最优运营商网络。但要实现这些,前提是运营商需建立类似银行防盗刷的“eSIM实时监控系统”,补上安全短板。
新手可从智能穿戴设备入手:先感受“一号双终端”的便利,再考虑手机端使用;
老旧手机用户不用急:没必要为eSIM特意换新设备,等现有设备更新换代时再适配;
商务人士可优先尝试:多运营商eSIM切换能解决出国漫游问题,提升差旅效率。
技术总在迭代,或许再过几年,我们会像怀念软盘一样,慢慢忘记实体SIM卡的存在——但当下,看清利弊、按需选择,才是最理性的方式。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esim的看法!
来源:KK趣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