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蒜作出土后至成株期,叶部病害易集中爆发,常见病害包括大蒜叶枯病、霜霉病、紫斑病等,此类病害不仅会导致叶片枯黄、光合效率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整株早衰、鳞茎发育不良,造成 20% - 50%的产量损失,同时显著降低大蒜商品品质与耐贮性。为此,特介绍有关预防措施
大蒜作出土后至成株期,叶部病害易集中爆发,常见病害包括大蒜叶枯病、霜霉病、紫斑病等,此类病害不仅会导致叶片枯黄、光合效率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整株早衰、鳞茎发育不良,造成 20% - 50%的产量损失,同时显著降低大蒜商品品质与耐贮性。为此,特介绍有关预防措施
一、农业栽培预防
(一)优选抗逆品种,强化遗传抗性
品种的抗病性是抵御叶部病害的先天优势,需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与病害流行趋势,科学选择适配品种。优先选用经国家或地方审定、对当地主流叶部病害(如叶枯病、霜霉病)具有明确抗性的品种,例如“金蒜 3 号”“鲁蒜 6 号”等;避免盲目引种未经抗性测试的品种,尤其是从病害高发区引入的种子。同时,播种前需对蒜种进行筛选,剔除虫蛀、霉变、机械损伤的蒜瓣,选择饱满、大小均匀的种瓣,确保出苗整齐、植株长势健壮,从初始阶段提升抗病能力。
(二)合理轮作倒茬,减少病原菌积累
大蒜根系分泌物与残体易在土壤中留存,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积累,同时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病害发生。因此,需严格执行轮作制度,与非百合科作物进行 3 年以上轮作,优选前茬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等禾本科或豆科作物,避免与洋葱、韭菜、大葱等百合科作物连作或邻作,切断病原菌的寄主循环链。对于设施栽培大蒜,若轮作空间受限,可采用土壤深耕(深度 25 - 30cm)结合晾晒的方式,破坏病原菌生存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三)优化田间管理,营造健康生长环境
大蒜出土后,田间温湿度、水肥供应、植株密度等均会影响病害发生。在水肥管理方面,需遵循“均衡施肥、适度控水”原则: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如羊粪、鸡粪,每亩施用量 2000 - 3000kg)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N:P₂O₅:K₂O 比例 15:15:15,每亩 50kg),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增加病害侵染机会;追肥需在大蒜返青期、抽薹前期按需补充,重点增加磷钾肥用量(如每亩施磷酸二氢钾 15kg),提升植株细胞壁厚度与抗逆性。水分管理上,采用滴灌或沟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空气湿度(保持相对湿度低于 80%),减少病原菌孢子萌发与传播的适宜条件。
在植株密度调控方面,需根据品种特性与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种植密度:中等肥力地块,行距控制在 15 - 20cm,株距 8 - 10cm,每亩种植 3.5 万 - 4 万株;肥力较高地块可适当稀植,肥力较低地块适当密植,避免因植株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高温高湿的微环境,为病害发生创造条件。此外,大蒜出土后需定期中耕除草,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同时清除田间杂草与病叶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中间寄主与侵染源。
二、物理预防
(一)种子消毒处理,消除初始侵染源
蒜种携带病原菌是叶部病害远距离传播与初始侵染的主要途径,播种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常用消毒方法包括:
1. 温汤浸种:将蒜种放入 50 - 55℃的温水中,持续搅拌 15 - 20 分钟,随后捞出晾干播种。温汤处理可杀灭蒜种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孢子,且对蒜种萌发影响较小,适用于大多数品种。
2. 药剂浸种:若当地叶枯病、霜霉病发生严重,可采用药剂浸种强化消毒效果。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将蒜种浸泡 2 - 3 小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播种。药剂浸种需严格控制药剂浓度与浸泡时间,避免药害影响出苗。
(二)设施环境调控,抑制病原菌扩散
对于大棚、温室等设施栽培的大蒜,需通过环境调控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在温度管理上,大蒜出土后至返青期,白天棚内温度控制在 18 - 22℃,夜间保持在 5 - 8℃;抽薹期白天温度控制在 22 - 25℃,夜间 8 - 10℃,避免棚内温度长期高于 28℃或低于 0℃,减少植株抗逆性下降的风险。在湿度管理上,每天上午 10 点后开启通风口,通风时长 2 - 3 小时(阴雨天可缩短至 1 小时),降低棚内空气湿度;若棚内湿度持续过高,可在行间铺设干秸秆或生石灰,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改善田间小环境。
此外,设施栽培还可采用物理阻隔措施,如在通风口安装 40 - 60 目防虫网,不仅能阻挡蚜虫、蓟马等传毒害虫进入棚内,还能减少病原菌孢子随气流传播的机会;在大蒜叶片表面喷施无毒高脂膜(如 5%丙二醇溶液),可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透明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叶片组织,且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三、生物防控
(一)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活性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可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在大蒜播种前,可每亩施用 1000 - 1500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与基肥混合均匀后施入土壤,或在大蒜出土后(3 - 4 叶期),用 500 倍枯草芽孢杆菌溶液灌根,每株灌液量 100 - 150ml,促进有益微生物在根系周围定殖,形成生物屏障。
在叶片病害预防方面,可在大蒜返青期、抽薹前期,喷施生物源杀菌剂,如 0.3%苦参碱水剂 800 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 500 倍液,或 1000 亿 CFU/g 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此类药剂可有效抑制叶枯病、霜霉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且对蜜蜂、瓢虫等有益生物安全,喷施间隔期为 7 - 10 天,连续喷施 2 - 3 次,可显著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二)利用植物源提取物,增强植株抗病性
部分植物源提取物(如大蒜素、薄荷油)不仅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还能诱导大蒜植株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提升自身抗病能力。例如,在大蒜出土后,每亩用 0.5%大蒜素乳油 1000 倍液,或 1%薄荷油乳油 800 倍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表面,每隔 10 - 15 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 2 - 3 次。植物源提取物安全性高,在采收前 7 - 10 天停止喷施即可,不会造成农药残留,适合用于绿色、有机大蒜生产。
四、化学预防
(一)科学选择药剂,明确防控对象
不同叶部病害需选用针对性药剂,避免“一刀切”用药。针对大蒜叶枯病,可选用 40%氟硅唑乳油 8000 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针对霜霉病,可选用 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针对紫斑病,可选用 25%咪鲜胺乳油 1500 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选用药剂时需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甲,每类药剂连续使用不超过 2 次,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
(二)把握施药时机,提高防控效果
化学预防的关键在于“早”,需在病害发生前或初发期(病株率低于 5%)及时施药,避免病害大面积爆发后难以控制。具体施药时机如下:
1. 返青期:大蒜出土后 20 - 30 天,进入返青期,此时植株生长加快,易受病原菌侵染,需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预防病害发生。
2. 抽薹前期:大蒜抽薹前 10 - 15 天,是叶部病害高发期,需根据当地病害预警情况,喷施针对性治疗性杀灭,若田间已有少量病叶,需加大药剂浓度或缩短喷施间隔期。
3. 鳞茎膨大期:大蒜抽薹后,进入鳞茎膨大期,叶片功能逐渐衰退,抗病能力下降,需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防止病害蔓延至鳞茎。
(三)规范施药方法,保障用药安全
施药时需采用科学方法,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叶片,尤其是叶片背面。选用雾化效果好的喷雾器,施药时喷头与叶片保持 30 - 40cm 距离,每亩用药液量 40 - 50kg,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正反面及行间。施药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 9 - 11 点或下午 4 - 6 点,避免在高温、雨天或大风天气施药,高温易导致药剂挥发、产生药害,雨天会降低药效,大风会造成药剂漂移。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