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承儒道,文心育英才——记书法名家、作家陈生益的艺路春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8:56 1

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夫子这句箴言,道尽中国传统文人对艺术与修养的追求。在当代书坛与文坛,陕西乾县籍艺术家陈生益便是这句名言的践行者。他以“为善”为字,以“若水堂”“逸默斋”为斋名,将儒家向善之旨与道家上善若水之韵融于血脉;他临池数十载,笔墨间

墨韵承儒道,文心育英才——记中国现代书法名家、作家陈生益的艺路春秋

临池数十载情殷,笔墨融儒韵自真。

育得桃李三千树,乾州风骨著书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夫子这句箴言,道尽中国传统文人对艺术与修养的追求。在当代书坛与文坛,陕西乾县籍艺术家陈生益便是这句名言的践行者。他以“为善”为字,以“若水堂”“逸默斋”为斋名,将儒家向善之旨与道家上善若水之韵融于血脉;他临池数十载,笔墨间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执着,亦含“道法自然”的旷达;他不仅以书法名世、以文字传情,更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担当,培育出三百余名书法英才,让中华笔墨之魂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书道溯源:承古开新,融儒道入笔墨

1949年,陈生益生于陕西乾县,这片浸润周秦汉唐文脉的土地,自小便在他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他字为善,取儒家“与人为善”之初心;斋名若水堂、逸默斋,承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境界,从名号便可见其对儒道思想的深度契合。

自中学伊始,陈生益便踏上书法求索之路。他先临颜楷,以“铁杵磨成针”的韧劲锤炼笔力,一笔一划间尽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根基。而后,他广涉诸家,研习二王的飘逸、怀素的狂放、黄庭坚的奇崛、王铎的沉雄,兼修大篆的古朴与汉简的灵动。六年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的系统学习,更让他在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劲健雅俊”的独特风格——恰如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宛若道家“阴阳相生”,动静相宜。

其书法作品,笔法沉稳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墨韵自然似“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结构庄重若“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章法平实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的淡泊。中国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专家评审团赞其“呈现出一股向上儒雅的学者风度”,正是他将儒道修养融入笔墨的最佳印证。多年来,他的作品屡屡斩获大奖:1999年隶书对联获“庆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全国诗书联大赛”二等奖;2003年至2007年,连续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员成果展中摘得二、三等奖;2009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自然人文中华情》国际书法长卷大赛并获奖,更有多幅佳作被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友人收藏,让中华墨韵飘香海外。

杏坛耕耘:授艺传心,育桃李满天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这句名言,是陈生益作为书法教育者的真实写照。身为陕西省老年大学书法教授,他不仅编写《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教程教材,将复杂的书法技法与文化内涵化繁为简,更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态度,为学员倾囊相授,甚至曾专为原省级领导讲授书法课程,以扎实的学识与谦和的态度赢得尊重。

而在培育青少年书法人才方面,陈生益更是倾注心血。数十年来,他门下弟子逾近千人,教学中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初学弟子,他从执笔、运笔教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导学员勤练善思;对有基础的弟子,他则点拨其领悟名家精髓,鼓励“学古不泥古”,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弟子脱颖而出:有的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有的走进各类大学的美术专业深造,更有不少人在省市乃至全国书法赛事中崭露头角,成为书坛新生力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着弟子们在书法道路上各有成就,陈生益常说:“笔墨有尽,传承无穷,能为中华书法育出新人,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文苑寄情:以笔为舟,载情怀入篇章

陈生益不仅是书坛名家、杏坛名师,亦是笔耕不辍的作家。他以“文以载道”的儒家理念为指引,将对书法的感悟、对生活的思考、对文化的敬畏倾注于文字之中,让文章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言,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温度。

在编写书法教材时,他不局限于技法讲解,更将“书为心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学员在临摹笔墨的同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撰写艺术评论时,他以“致虚极,守静笃”的道家心境,剖析书法与人生的关联,文字间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的细腻,亦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格局。其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与书法作品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他“诗书双绝”的艺术形象。

艺德昭彰:荣誉加身,守初心行致远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陈生益的艺术之路,始终以淡泊之心面对荣誉与掌声。从作品入编文化部《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到成为全国仅60人的《中国国学名家》推介者;从艺术传略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华夏英杰》等大型辞书,到书法作品被制成《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一带一路》等专题邮票,诸多荣誉并未让他停下脚步,反而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的执着,继续在艺术与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如今,年过七旬的陈生益,依旧每日临池不辍,依旧为弟子们指点笔墨。他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者胸怀,以“上善若水”的道家智慧,在笔墨间书写人生,在教坛上传承文脉。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身上那份儒雅谦和的学者风骨、为师者的慈爱担当,早已超越笔墨本身,成为当代艺术创作者与教育者的生动典范。

诗日:满江红·乾州赤子,书法教授陈生益

乾地钟灵,孕文脉、英才辈出。

忆年少、染翰临池,初心如铁。

颜楷筑基承古意,草篆挥毫追仙魄。

历六载、研修悟真髓,书风卓。

执教席,传薪火;三百子,皆成器。

看美院登科,艺途驰骋。

墨韵暗融儒道旨,笔锋劲写山河色。

鬓虽霜、犹守砚田春,情难歇。

乙巳年九月初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