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表达与发声似乎变得轻而易举,网络的广阔天地看似给予了每个人畅所欲言的舞台。然而,当我怀揣着自己精心雕琢的文章,试图在不同平台上寻得一方展示之地时,却遭遇了令人费解的困境,也由此发出心底那声沉重的叩问:有人究竟在怕谁?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表达与发声似乎变得轻而易举,网络的广阔天地看似给予了每个人畅所欲言的舞台。然而,当我怀揣着自己精心雕琢的文章,试图在不同平台上寻得一方展示之地时,却遭遇了令人费解的困境,也由此发出心底那声沉重的叩问:有人究竟在怕谁?
我曾将一篇自认为蕴含深刻洞察与真挚情感的文章,投递给某省级平台。那文章里,是对社会现象冷静的剖析,是对人间百态细腻的描摹,是源于生活又试图超脱生活给予读者启迪的创作。可谁能想到,这投稿之路竟如荆棘遍布,反反复复,始终通不过审核。那一次次被退回的通知,像一记记无声的巴掌,打得我满心困惑。
令我更为诧异的是,这篇文章已经在国家级的平台上发表,得到了专业与大众的认可。国家级平台的发表,意味着它在内容的深度、价值以及合规性上都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量。可为何在省级平台这里,却被百般挑剔?我按照平台的要求,反反复复地修改删减,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自我创作的一次妥协,每一次删减都像是割舍自己孕育的孩子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审核人员仍能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毛病。
是害怕文章中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直言不讳吗?是畏惧那可能引发的对现状的思考与讨论吗?如果一篇旨在促进社会进步、唤起大众良知的文章都要被如此对待,那我们所谓的言论自由与文化包容又置于何处?这不禁让我想起社会中诸多相似的现象,一些本应被看见、被重视的声音,总是被有意无意地淹没。就像那些在底层挣扎者的诉求,那些对不合理规则的质疑,常常在传播的途中受阻。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多元声音、需要思想碰撞的时代。文学的意义本就在于揭示真实、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当一个省级平台对一篇已被国家级平台认可的文章如此刁难时,它阻碍的不仅仅是一个作者的表达,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所需的思想交流的禁锢。
我不禁仰天长叹,天啊!你能告诉我这到底是啥原因吗?是个别审核人员的狭隘认知,还是背后隐藏着某些不可言说的利益关联或无形枷锁?这不仅仅是我个人投稿的遭遇,它反映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在这之后,我依然在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依然期待着那扇本应敞开的表达之门能够真正向有价值的文字敞开。就像期待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被公平与理性的光照亮,让所有真诚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有人究竟在怕谁”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困惑大众的谜团,而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动力 ,当一切尘埃落定,我相信,那被遮蔽的真相与自由表达的曙光终会到来,就如黑夜过后,黎明必定破晓。
来源:晴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