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始于农耕社会的节气之一,唐宋时期,完成向民俗节日的转变。从寒食禁火到踏青插柳,从祭扫缅怀到春耕祈福,清明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时节,其习俗跨越时空,融汇了历史、文化与情感的多重内涵。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始于农耕社会的节气之一,唐宋时期,完成向民俗节日的转变。从寒食禁火到踏青插柳,从祭扫缅怀到春耕祈福,清明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时节,其习俗跨越时空,融汇了历史、文化与情感的多重内涵。
根据中央宣传部《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要求,持续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振兴,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牵头,在江苏省精神文明办公室指导下,江苏广电总台联合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策划推出“清明赏春诗会”大型融媒体直播,该活动与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实现跨域联动。于2025年4月4日上午10点30分在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江苏国际频道,以及中国文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ai荔枝、荔枝新闻、injiangsu我苏等新媒体平台,和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媒体矩阵等平台同步上线。90分钟的直播纵贯千年、横跨九州,以清明赏春诗会为核心,通过诵经典、话民俗、扬家风,传美德,歌颂革命先烈、传承传统文化、传递良好家风。直播期间节目在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23家省市级广电媒体共同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网端直播观看量累计超千万,期间近14万网友参与答题互动。
“清明赏春诗会”整场直播围绕“文明中国 气清景明”主题精心策划,分为“春祭”“春韵”“春盼”三大篇章,通过76首经典诗词的古今对话,26道AI智能答题的趣味互动,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场景,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全国民俗风情相映成趣,将慎终追远的家国情怀、踏青赏春的时令美学、守正创新的文明实践熔铸于一体。
以诗邀春,互动答题激活文化记忆
诗词是清明最生动的文化注脚。“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在江苏广电总台演播室现场,主持人赵丹军与《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彭敏执卷对谈,唐代诗人韩翃笔下的长安寒食盛景跃然屏前。节目通过青少年视角展开诗词互动,在江苏金坛茅山花谷奇缘,孩子们化身“春日画师”,将《村居》《咏柳》等经典诗句绘成一幅幅斑斓画卷,海棠、樱花、柳枝跃然纸上,古诗中的“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与现代春景交相辉映。美术老师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为引,带领孩子们解读诗词中的自然意象,让传统文化在笔尖流淌。
在好诗分享环节,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钟振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董蓓三位学者为观众读诗、荐诗,从哲学思辨、文化内涵、艺术审美等维度做了诗意解读,“无花无酒过清明”的生命况味与“绿野晴天道”“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机勃发互为映照,一静一动间,既延续“慎终追远”的肃穆传统,又彰显“向新而生”的节气智慧,形成天人合一的文化张力。
此外,节目还特别设置了多地联动诵读环节。南京芳草园小学、苏州相城第一实验小学、扬州维扬实验小学等小学学生齐诵《寒食》,展现春日别样韵味;南京玄武湖畔樱花如雪,南京艺术学院董蓓教授携大学生与幼儿园萌娃跨代际共读《游园不值》……二十余所学校近千名青少年共同完成的“春日诵诗长卷”,在直播中化作动态水墨画卷,展现着经典传承的青春力量。
非遗体验,展现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非遗技艺与民俗活动是清明的文化基因。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从齐鲁大地到江南水乡,节目中,非遗体验贯穿始终。观众通过直播画面,体验在江南山野采摘艾草、捣汁和粉,还原《随园食单》中“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的青团制作技艺,孩子们边揉面团边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劳动中感悟寒食禁火与清明祭祀的文化渊源。在山东潍坊,巨型风筝凌空而起,与古诗“忙趁东风放纸鸢”遥相呼应,千年技艺在春风中震颤新生。茅山竹林中,孩子们手持特制笋撬,亲手挖出今春第一颗毛笋,“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范成大诗句在躬行实践中变得鲜活可感。苏州碧螺春的采茶人则以灵巧的指尖翻飞,展示着一芽一叶的精湛采摘技艺,完美诠释了“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春日雅趣。散落中国大地的非遗瑰宝通过“民俗拼图”有机串联,印证着“古老非遗正青春”的时代命题。
节目还深度挖掘地域民俗,立体化呈现清明节的多维意蕴。在传统礼俗维度,陕西黄帝陵的钟鼓声中,国家级非遗“轩辕黄帝祭典”庄重启幕。在红色记忆维度,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学生代表与英烈亲属共同献上白菊致敬革命精神。此外,节目不仅聚焦传统习俗,更展现新时代文明风尚,云祭扫等新型殡葬方式,倡导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社会新风尚,推动传统节日焕发现代文明气息。
多方联动,让传统节日“热”在云端
直播通过“云端+互动”的形式,联动全国多个省市,打破地域界限,生动展现各地的文化场景与民俗活动。从陕西黄帝陵的华夏共祖祭祀,到都江堰放水节祭祀李冰,从北京“清明插柳”的民俗课堂,到广西人清明节的五色糯米饭,从江西婺源油菜花田的金色波浪、河南洛阳牡丹园的国色天香,到贵州毕节杜鹃花海的百里画廊,多地花海镜头同步呈现春日胜景,多元地域文化在诗词中交融,网友可一键切换视角,云端共赏“中国式浪漫”。海外华人通过视频分享他们的故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节目播出中,AI诗词答题互动成为贯穿全场的亮点。“大屏直播+小屏交互”的跨屏联动模式,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互动模式。节目中AI虚拟主持人“小荔”化身出题官,结合苏轼、陆游、杜牧等名家诗作,实时抛出趣味题目,观众通过“ai荔枝”APP同步实时参与诗词挑战。“《寒食》中的‘春城’指哪座古都”“‘且将新火试新茶’中的‘新茶’是明前茶吗”,近百首经典诗词如珠玉串联,贯穿古今,文化嘉宾彭敏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在竞答中构建起理解清明的文化坐标系。参与答题的网友们表示,边看电视边答题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增进知识,这种互动方式使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家庭成员围坐一堂,共同参与挑战,也使得传统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本次“清明赏春诗会”直播还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通过5G+AR+AIGC技术,使传统节日跨越代际、地域、圈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全民性文明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让年轻群体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了文化认同。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万物生长,皆向清明。“清明赏春诗会”作为“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的重要篇章,广纳大江南北文化场景,涵盖全国上下民俗风情,融节气物候、非遗技艺、地方风俗于一体,既展示“梨花风起正清明”的时令之美,又彰显“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文化根脉,以经典诗词勾连千年文脉,致力于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环保的祭扫新风尚,同时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通过展示各地清明节的民间习俗,共同绘制出一幅“家国共祭、山水同春”的清明文化画卷。
来源: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