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但自从奥地利科学家在人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近日,《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尽管微塑料无法完全避免,但尽量减少相关使用似乎是明智之举,目前一些欧洲组织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并确定监管措施。
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但自从奥地利科学家在人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近日,《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尽管微塑料无法完全避免,但尽量减少相关使用似乎是明智之举,目前一些欧洲组织正在进行相关研究并确定监管措施。
从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首次在人体中发现微塑料以来,人类的血液、肺部、肾脏、肝脏、心脏、大脑皆被检测出了这种微小颗粒,连胎盘和母乳也无法幸免。
这些直径从2微米至5毫米不等的微小颗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答案并不神秘。它们普遍存在于空气、食物和水中,源自塑料垃圾的降解及汽车轮胎、油漆和合成纤维等日常产品的磨损。
而其危害性尚不明确。这些“永久性颗粒”可能与不孕症、心脏病和癌症等健康问题有关,也可能通过阻塞管道、刮伤组织造成物理损伤或对细胞造成化学损伤等。它们还可能作为微观“特洛伊木马”,携带重金属、过敏原和细菌进入人体。
202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检查了257名接受动脉斑块清除手术患者的斑块样本,发现超半数样本中存在微塑料。此后三年,这些患者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因某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是无微塑料患者的四倍。但尚不清楚微粒是否是直接诱因,它们可能只是健康问题的副产品。
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损伤细胞、组织和DNA并促进癌细胞生长。但实验缺陷在于所用微粒并不能反映人体实际摄入的微塑料(十几种形状和大小各异的塑料颗粒)。最令人担忧的是纳米塑料(小于1微米),它们小到足以穿透肠道和肺部屏障进入血液。而吸入的较大颗粒(大于10微米)通常通过“黏液电梯”(mucous escalator)排出体外。(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