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虚构的“孤寡老人”到伪造的“外卖骑手”,从“引流销售”到“逆袭创业课”,一场精心设计的“卖惨剧本”正通过算法推荐、水军助推、私域变现等手段,将消费者的同情心转化为别有用心者兜里的真金白银。
在直播电商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之一的当下,一场以“悲情”为底色获取流量的大戏正在上演。
从虚构的“孤寡老人”到伪造的“外卖骑手”,从“引流销售”到“逆袭创业课”,一场精心设计的“卖惨剧本”正通过算法推荐、水军助推、私域变现等手段,将消费者的同情心转化为别有用心者兜里的真金白银。
这场灰色产业链的背后,是对网络空间诚信底线与消费品质量的挑战。
直播间里的“悲情剧本”
不少MCN机构是“幕后导演”
凌晨一点,当大多数人已沉浸在梦乡时,某直播平台上“丹凤副食农产品优选”的直播间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言不发,脖子上挂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百香果9分甜1分酸”。而在镜头之外,助播则以“孙子”的身份声泪俱下地哭诉:“爷爷白天要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抽空来直播,我重病的治疗费用还差一大截呢……”即便不在直播时间,这一卖惨视频也挂在销售产品的链接中。这个令人揪心的场景,其实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悲情大戏,目的就是通过卖惨卖货。
在直播间里
这样的戏码不断上演
除了利用老人卖惨
还有其身份和“剧情”
不过这些剧本的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弱势群体:
有的冒充骑手进行虚假摆拍,有的通过擦边行为或者制造噱头等方式恶意博取眼球。
更有甚者,叠加“高学历”等噱头,编造出“深夜发高烧”“被殴打”等吸睛剧情,只为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部分MCN机构将“悲情”做成了一门“生意”。他们专门奔赴偏远地区,寻找那些经济困难的老人,打着“帮助脱贫”的幌子,与老人签订合作协议。随后,便为这些老人量身打造各种悲情人设,诸如“孤寡老人”“抗癌患者”“留守祖孙”等。
据一位MCN机构内部人士透露,MCN机构就是“幕后导演”,为素人主播量身定制苦情人设,精心编写跌宕起伏的剧本。
引流、变现有套路
有主播卖惨销售玉器被判欺诈
记者调查发现,某平台的“博哥儿”“苏星颜”的直播间不仅同样利用外卖骑手的身份卖惨直播,变现手段也高度一致。
养号
拍摄卖惨短视频起号,目标是通过多频次更新同一主题口播文案触发平台算法流量加成。
引流
账号积累一定粉丝量或在各个平台形成数条高热度视频后,发布视频变现。比如发布《一条视频上千万热门,我到底做对了什么》的视频,通过夸大甚至虚构短视频分成收入,吸引网友进入私域进行学习等。
变现
通过线上社群运营、线下培训物料宣发持续拉新,然后以收徒为名吸引加入者参与各种授课。
除了卖课,“引流带货”也是这些账号重要的牟利方式,他们利用网友的同情心,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却往往忽视商品质量。
▲据“公安部网安局”公众号8月15日消息,视频账号“苏星颜努力中”“小颜拼搏中”等账号的运营者杨某,刻意摆拍悲惨、困境等虚假视频牟利。山东青岛公安机关已对其处以行政处罚。
此外,卖惨直播会通过刷流量、买热搜等方式,将直播间强行推送给更多用户销售商品。同时,还会安排“水军”在评论区带节奏,那些诸如“主播太可怜了,我买十箱”“已下单,希望早日康复”的评论,看似是观众的真心话,实则是诱导用户消费。有的直播间还会在评论区发布“捐款账号”。
此前,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法院就审结了一桩网络直播虚构事实带货案件。主播焦某某通过虚构“继母虐待”“孙子重病”等悲惨情节来销售玉器,严重误导消费者。法院最终认定其构成欺诈,判决“退一赔三”,这种不正当的引流带货行为敲响了警钟。
卖惨带货可被认定为欺诈
消费者可“退一赔三”
面对卖惨直播这一乱象,有关部门多次重拳出击,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据了解,2024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将整治的矛头明确指向自导自演式造假、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等不良行为,力求从源头上遏制卖惨直播的泛滥。2025年,中央网信办在《“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中,再次对涉及骑手虚假摆拍的典型案例进行点名批评,相关违规账号依法依约被关闭,彰显了监管部门对卖惨直播零容忍的态度。
据天津四方君汇律师吴子畏律师介绍,卖惨直播中的欺诈带货行为绝非小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在卖惨直播的场景中,主播通过虚构悲惨情节,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严重侵犯。同时,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让那些诚信经营的主播和商家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重的是,它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在法律上,涉事主播和团队要承担败诉的风险。一旦被认定为欺诈,不仅要退还消费者的货款,还可能要承担惩罚性赔偿的后果。
卖惨直播乱象,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监管部门的严格整治、法律的强力约束以及消费者自身的警惕,才能形成合力,将这颗毒瘤彻底铲除,还直播行业一片清朗的天空,让消费者能够在一个诚信、公平的环境中享受直播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燕京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来源:畅聊情感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