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日本的自大与自卑如同钟摆一般,从对待汉字的态度可见一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4:43 1

摘要:漫步在日本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招牌、广告、路牌上,汉字随处可见,它们与假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字景观。从古朴的寺庙匾额,到现代的时尚杂志,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似乎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存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充

漫步在日本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招牌、广告、路牌上,汉字随处可见,它们与假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字景观。从古朴的寺庙匾额,到现代的时尚杂志,汉字在日本文化中似乎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存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充满波折与争议的历史。

自公元 3 世纪左右,汉字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便开启了一段长达千年的文化交融之旅。起初,汉字作为先进文化的象征,被日本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奉为圭臬,成为记录语言、传播思想的重要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假名,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

然而,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对汉字的态度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民族自尊心的膨胀与自卑心理的交织,让日本在汉字的取舍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汉字的态度时而推崇,时而排斥,相关的语言政策也不断更迭,这种反复无常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诉求呢?

沈毅教授说:日本民族意识在历史的进程中,常常走向两个极端,自大与自卑的情绪如同钟摆一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 663 年的白村江战役中,日本被唐朝击败,这一败绩成为了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日本虽已接触汉字,但此次战败让日本深刻认识到唐朝文化的先进,从而开启了 “全盘唐化” 的进程 。日本开始大量输入汉籍,广泛使用汉字,学者们以擅长汉诗、汉文为骄傲。在这一时期,汉字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于官方文件、史书的撰写,还在文学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当时的日本贵族和知识分子热衷于创作汉诗,模仿唐朝的文学风格,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民族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系统的日本 “假名文字”。片假名主要用于注音,平假名则主要被女性使用,甚至被称为 “女流文字”,受到上流社会擅长汉文、汉诗的贵族和高僧们的排斥 。他们称汉字为 “真名”,在作诗、写文章时尽量使用汉字,认为和语词和假名文章粗俗,而汉语汉文更显高雅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日本民族在面对盛唐文化时的自卑感,他们认为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更加优越,使用汉字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

然而,当得知唐朝因战乱而衰落的消息后,日本平安朝廷于公元 894 年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此后,一些公卿极力强调 “本朝” 意识,宣扬所谓的 “国风文化”,鼓励日本人树立文化自尊 。这一时期,日本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试图摆脱对唐朝文化的过度依赖,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但即便如此,在江户时代之前,知晓汉字仍然是日本人具有文化修养的标志,掌握汉字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 。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对日本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失败以及英法的胜利,让日本人震惊之余,开始重新评价中国文化 。1862 年武士们乘 “千岁丸” 访华后,有关清朝腐朽的见闻进一步加深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从批判中国走向轻视中国,对汉字及其文化的否定便是这种态度转变的表现之一 。

1885 年 3 月 9 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喊出 “脱亚入欧” 的口号 。他将中国诋毁为 “野蛮” 国家,儒家思想乃至汉字都遭到了越来越多日本人的蔑视乃至唾弃 。福泽谕吉在其 “文明论” 中对儒教的批判,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排斥情绪 。1895 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这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自大情绪 。在 “鄙外主义” 思想的支配下,日本开始鄙视中国的一切,包括汉语和汉字 。

为了显示日本民族的特色,日本人开始实行文字改革,在语言中排挤汉字 。1894 年 10 月 8 日,日本国语学者上田万年在哲学馆发表了题为《国语与国家》的演说,号召日本人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赖 。此后,日文书籍中汉字的数量越来越少,一系列主张废除汉字的言论和运动相继出现 。前岛密于 1866 年向第 15 代将军德川庆喜提出 “汉字御废止之议”,南部义筹于 1872 年向文部省提呈《改换文字的建议》,西周于 1874 年发表《用西洋文字书写国语论》,福泽谕吉于 1873 年发表《文字之教》主张限制汉字,1884 年 9 月又发表《有支那色彩的东西应该摒弃》一文 。1886 年,《报知新闻》的社长矢野文雄等发表《日本文体文字新论》,将福泽谕吉提出的汉字节减论进一步具体化 。在这一呼声之下,“假名会” 和 “罗马字会” 相继成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驱逐汉字运动 。

不过,针对 “汉字废止论”,也有不少日本学者、官员提出了反对意见 。作家三宅雪岭提出 “汉字利导说”,宗教学者井上圆了主张 “汉字不可废论”,思想家西村茂树发表《当因开化程度改革文字论》,主张渐进式改良,文部大臣平生八三郎也反对废止汉字 。这些反对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汉字是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圈内的重要一员 。由于两种观点相持不下,日本政府最终采取了折中的做法,整理、压缩汉字使用量 。

在军事历史上,日本在战争胜利时,自大的民族意识便会急剧膨胀。丰臣秀吉时代,日本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致力于征服朝鲜和中国,进攻印度,称霸世界的战略 。他妄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将周边国家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盲目扩张的行为,正是其极端民族主义的体现。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在 “富国强兵”“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方针的驱使下 ,日本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1894 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开始变得自大起来,在 “鄙外主义” 思想的支配下,鄙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亚洲的强国,不再将曾经学习的对象 —— 中国放在眼里,这种自大的心态,让日本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当日本在战争中遭遇失败时,自卑心理又会立刻暴露无遗。幕府末期的长崎炮击,让日本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实力,意识到自己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自卑情绪油然而生 。二战失败后,日本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中。国家的战败,让日本的经济、社会陷入了困境,曾经的野心和骄傲瞬间崩塌。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这种自卑心理,在日本的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在战后,日本对美国文化的大量吸收,一定程度上也是其自卑心理的反映。

二战结束后,日本因国家战败再度陷入自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国语 。1946 年 11 月 16 日,日本新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规定除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外,在法令、公文、报纸、杂志以及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汉字为 1850 个 。美国占领军当局出于文化改造日本的目的,建议日本把汉字的使用数压缩到八百字 。1948 年 2 月 16 日,日本内阁又公布 881 字的《当用汉字别表》,作为义务教育中必须指导学生认识的汉字 。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日文同音词太多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果不用汉字,只用假名书写,阅读时容易造成歧义 。比如 “こうき” 这个单词,可能被理解成 “后期”“好机”“香气”“校旗” 等多种意思 。“儿げる” 一词,写作汉字有 “繁、盛、秀、茂、薰、申、重、殖” 等 42 个 。这使得汉字在日语中的重要性再次被人们认识到,尤其是对于家族意识很强的日本人来说,在取名时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为此,日本外务省不得不连续发布《人名用汉字表》 。1951 年内阁公布《人名用汉字别表》有 92 字,1976 年公布的《人名用汉字追加表》增加了 28 字 ,1981 年,日本法务省民事行政审议会又提出增加人名汉字 54 个 。目前日本可以使用的汉字为 2111 个 ,但在实际操作中,日本人并不完全遵守这个规定 。

在日语的日常使用中,同音词造成歧义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こうか” 这个发音,对应的汉字可能是 “效果”“工画”“光化” 等 ,如果仅用假名书写,读者很难判断其确切含义 。再如,“さくぶつ”,既可以表示 “作物”,也可能是 “作務”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这种同音不同义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当人们阅读纯假名书写的文本时,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而汉字的存在,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将这些同音词用汉字书写出来,其含义便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在正式的书面语中,汉字的作用更加凸显 。在法律条文、学术论文、商务合同等文件中,准确表意至关重要,任何歧义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汉字凭借其独特的表意功能,能够精准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信息 。例如,在法律条文中,对于各种罪名和法律术语的表述,使用汉字能够确保其定义的明确性和唯一性 。“竊盗罪”“詐欺罪” 等词汇,用汉字书写能够清晰地界定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 ,避免因同音词而产生的误解 。在学术领域,专业术语的使用也离不开汉字 。医学、 科学等领域的术语,如 “心臓”“化学”“物理” 等,用汉字表达简洁明了,便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

在文化层面,汉字是日本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元素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都大量使用汉字 。《万叶集》作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众多用汉字书写的和歌 ,这些和歌不仅展现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情感,也体现了汉字在日本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中,汉字更是核心元素 。日本书法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书法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从平安时代的 “三笔三迹” 到现代的书法作品,汉字书法一直是日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学术领域,汉字是日本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基础 。日本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古代文献的解读 ,而这些文献大多是用汉字书写的 。研究日本历史的学者,需要精通汉字,才能读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书 。在哲学研究中,对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研究,也需要借助汉字来理解相关的经典著作 。汉字的存在,使得日本能够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传统,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

在宗教方面,汉字与日本的佛教、神道教等宗教文化紧密相连 。佛教传入日本后,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 ,成为日本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依据 。许多寺庙的匾额、经文、法会文书等,都使用汉字书写 。神道教的神社中,也常常能看到汉字书写的祭文、神签等 。汉字在宗教文化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宗教信仰的庄重和神圣,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