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气这个词,听上去有点玄,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30年临床下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一身倦、满脸油、睡不好、肚子胀,嘴里还总是发苦,来一句“是不是湿气重了?”说实话,不无道理,但很多人调来调去,湿气依旧缠身,根本问题其实可能出在这6点上。
湿气这个词,听上去有点玄,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30年临床下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一身倦、满脸油、睡不好、肚子胀,嘴里还总是发苦,来一句“是不是湿气重了?”说实话,不无道理,但很多人调来调去,湿气依旧缠身,根本问题其实可能出在这6点上。
先讲第一个,久坐不动。尤其是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的人,气血运行缓慢,代谢跟着放慢,湿气就像家里不通风的角落,越积越多。就算你吃再多薏米红豆,也抵不上每天起来活动20分钟。
第二个问题是饮食油腻。火锅、烧烤、奶茶、甜品……这些高糖高脂的食物,不光让体重飙升,还会让脾胃“超负荷”,导致水湿运化不畅。脾是喜欢清淡的,油腻吃多了,湿气就像堵车一样卡在那儿出不去。
第三点,睡眠紊乱。很多人晚上11点还在刷手机,凌晨1点才睡,早上起不来,整个人都处在一个“起不来、醒不了”的状态。作息紊乱,直接影响肝胆代谢,水液代谢也跟着慢下来,湿气就趁虚而入,越来越重。
还有一个不太被重视的点是情绪压抑。长期郁闷、焦虑、烦躁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一郁,脾就受影响。情绪不畅,就像堵住了排水口,湿气自然排不出去,整个人也变得沉沉的,像背着一口水缸。
第五个原因,空调吹太多。很多人夏天贪凉,空调一开就是十几个小时,尤其是睡觉时对着吹,湿冷之气悄悄侵入体内。风寒湿侵,会让身体表层的毛孔关闭,汗出不畅,体内湿气越积越厚。
第六个,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穿衣不当。夏天穿露脐装、短裤、凉拖,觉得凉快,其实寒湿从脚底、肚脐钻进去,尤其是女性,一冷一湿,宫寒湿重,久而久之,体寒湿重的状态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我又不胖,怎么湿气还这么重?”其实湿气并不看体型,它是一种代谢状态的反应。即便瘦人,如果是长期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运动太少,也一样会湿气缠身。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出现舌苔厚腻的现象。早上刷牙时照照镜子,如果舌苔发白发腻,感觉嘴里发黏,那就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了:水湿在体内停滞了,脾胃运化功能正在走下坡路。
还有一种情况是小便不利、大便黏腻。很多人以为这是肠道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脾虚导致的水湿不运。水湿不排干净,大便就像被水泡过的纸团,拉不干净的感觉就是从这儿来的。
湿气重还会带来一种疲惫感,不是睡一觉就能好的那种,而是从早到晚都提不起劲儿。明明没干什么,身体却像被压了一块砖头,这种疲劳,往往是湿邪困脾,气机不畅的表现。
再有就是四肢沉重、关节酸胀。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很多二三十岁的人也有类似感觉。尤其是阴雨天、梅雨季节,湿气加重后,关节像灌了铅一样,走路都不利索。
别小看体味变重这个信号。湿气重的人,身上常会有一股说不上来的“闷味儿”,尤其是腋下、脚部、后背这些地方,出汗后更明显。这种味道,其实就是体内湿气与热郁结的产物。
女性特别需要注意白带增多、颜色异常。这类情况中湿热下注是常见原因,很多以为是妇科炎症,其实根源在于体内湿气没有得到有效代谢,导致下焦排湿通道出问题。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远离湿气困扰?
第一步,饮食调理是基础。少吃甜,少吃油,多吃一些有助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扁豆、茯苓、玉米须。不是说吃这些就能“排湿”,而是帮助身体恢复自身的代谢能力。
第二步,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把握住“阳气升发”的节律。人的身体顺应自然的节奏,代谢才不会紊乱,湿气也更容易排出去。
第三步,适度运动,尤其推荐快走、太极、八段锦、瑜伽这类温和持久的运动。不要一上来就猛跑猛练,大汗淋漓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损伤阳气。微微出汗最佳,有利于湿气外排。
第四点,少贪凉,注意保暖。尤其是雨天、湿气重的季节,脚底、腹部、肩背这些位置要重点保暖。湿邪最喜欢从脚底进入,穿双好袜子,比吃一堆“排湿食物”都管用。
第五点,保持情绪平稳。你焦虑,它就卡住;你平静,它才顺畅。情绪是身体的“开关”,不调好,湿气排出去一半,它又会绕回来。
第六点,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家里潮、衣服潮、被子潮,都会把湿气带到体内。尤其是南方朋友,梅雨季节一定要开除湿、晾晒被褥,穿干爽的衣服是对身体最大的照顾。
湿气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靠一味“排”就能解决的。增强自身的代谢能力,是根本之道。身体自己会排水排湿,只要你不给它添堵,它自然会干净清爽。
有些人看完会说,“可我吃得健康、睡得早、也运动,还是湿气重啊。”人的体质千差万别,湿气之所以缠人,是因为它从不靠单一的方式进入。找出生活里的“湿源”,才是关键。
别再迷信某个食物、某种茶就能“去湿”。湿气,是生活方式的产物,也是身体给你的反馈。每一个小习惯的调整,都是在为身体“开窗通风”。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湿邪病理机制与调护策略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5):620–623.
2. 吴燕.湿气与现代人常见亚健康状态关系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3):13–17.
3. 赵文娟.中医“湿邪”理论与现代生活方式干预探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6):43–46.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