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局为有效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各中小学扎实推进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安全、禁毒、防范欺凌、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了法律法规学习解读、案
《桥东司法·云讲堂》
主题:《法治进校园 护航助成长》
讲师:王莉芳
桥东区教体局法制和安全工作分管领导
FM98.6音乐广播9月11日上午09:30-10:00
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法治教育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
我局为有效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各中小学扎实推进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安全、禁毒、防范欺凌、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了法律法规学习解读、案例分析、主题班队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法治知识网络竞赛、知识答题、演讲比赛、书画征集等实践活动。并且为31所中小学配备31名来自检察院、法院、公安系统、司法行政系统的兼职法治副校长,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法治副校长每学年开学初都要进校园开展“法制安全开学第一课”“反诈网络安全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就校园安全、网络安全等热点问题作专题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与安全意识,让普法教育更加“零距离”。
全区中小学将法治和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开设常态化的法制及安全课程,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故事教育等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积极推进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工作,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语文、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中的基础性内容与法治教育的结合点,将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实现法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筑牢孩子健康成长的法治根基。
是的,我们注重按年龄段开展差异化教学。小学阶段侧重于法律常识的启蒙,让他们了解日常社会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初中阶段则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通过故事、儿歌、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不能随意拿别人东西、要尊重他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基本道德与法律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警察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片,进行观后分享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律责任。初中学生则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开展法律课题研究,引导他们逐步学习《宪法》,了解法治精神,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通过分年龄段的法制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了解基本法律常识,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互动是我们法制教育常用的方法,可以让教育活起来。我们常组织“模拟小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围绕校园常见的纠纷进行“断案”,比如处理“人身攻击”“破坏公物”“网络诈骗”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切身感受法律的严谨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还会开展“法制小剧场”活动,学生表演绘本中的规则小故事,演出后集体讨论“这样做对不对”,用直观的方式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记忆,效果非常好。
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学生同样要规范自身网络言行。比如:不传播未经核实的谣言,不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他人,不随意发布同学的照片或隐私信息——这些行为一旦造成不良影响,可能涉及侵权,甚至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课堂上我们会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以案释法、以事论理,比如有人因网络辱骂、造谣而被要求公开道歉,甚至受到处罚,让学生明白“线上和线下一样,说话要负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增强其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和举报各种网络不文明行为。
有关法律援助方面,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有哪些需要重点了解的呢?法律援助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和《河北省法律援助条例》中。未成年人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可以向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就特定的事项申请免费的代理或辩护,无需自行承担律师费用。对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对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开学后,我们将组织学校通过校园宣传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明确告知申请渠道和所需材料,让大家了解和享受法律援助在关键时刻所能提供的重要帮助。
学生需注意:遵守校规校纪,坚守“校园安全底线”,不携带易燃易爆、刀具等危险物品入校;与同学友好相处、拒绝欺凌,遇到矛盾及时向老师求助;警惕“网络陷阱”,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未知链接,远离网络赌博、打赏等行为。
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校园生活,留意情绪变化,若发现权益受损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必要时依法维权;家长自身也须模范遵守法律,如遵守交通规则、不擅闯校园禁区和主动配合学校安全管理。此外,孩子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期间,要叮嘱孩子遵守场馆或活动规定、不离群独行,强化孩子在校外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法制教育普及越早越好。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所以法制教育是人生各个阶段教育的一项内重要内容。
所以说,法制意识需从小培养,及早引导更有利于孩子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比如教育小朋友“借东西要还”“不争抢玩具”,就是在渗透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观念。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会更自然地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矛盾、抵制诱惑。家长早期介入法制教育,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规避孩子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法制教育宜早不宜迟,必须常抓不懈。
接下来咱们在法制教育方面还有什么新的安排吗?会不会搞些让家长也能一起参与的活动?校园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特别是提升家校共育能力,计划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长的责任与孩子的权益等内容,设计亲子共同参与环节,如“家庭法制知识测试”,帮助家长掌握如何用孩子理解的方式传递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小标兵”和“守法好家庭”评选活动等,推动法制教育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家校携手,共同培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让法律的阳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来源:张家口音乐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