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尽城生!在“绿色逆袭”中迈向“诗与远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4:37 1

摘要:2025年6月11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公告,淮北闸河煤田的最后一个煤矿朱庄煤矿正式关闭,这不仅标志着一个煤矿64年开采历史的终结,更象征着淮北这座“煤城”,在煤资源枯竭的棋盘上,终于进入了收官阶段,这是一盘即将下完的棋。

昔日的“煤城”淮北如今已建设成为一座“拥湖而居,六湖连珠”的生态“美城”。 张红心 摄

夔牛天街的夔牛表演秀掀起游客打卡热潮。边冠峰 摄

2025年6月11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公告,淮北闸河煤田的最后一个煤矿朱庄煤矿正式关闭,这不仅标志着一个煤矿64年开采历史的终结,更象征着淮北这座“煤城”,在煤资源枯竭的棋盘上,终于进入了收官阶段,这是一盘即将下完的棋。

枯竭之困:

背水一战下的浴火重生

其实,这盘棋局的危机要比想象中来得更早,早在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 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安徽省淮北市名列其中。

枯竭!对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而言,曾经是一个可怕的词汇。这意味着,从前的路,已到尽头;前面的路,已临绝境。而伴随着枯竭的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过去60多年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了10亿多吨原煤和数千亿千瓦时电量的辉煌背后,是淮北付出的沉重代价,因采煤沉陷的土地达42.5万亩,超过该市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污水横流的塌陷区更让淮北的大地满目疮痍,1.5万余亩山体遭采石破坏,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达300平方千米......淮北,正是背着这样一副沉重到喘不过气来的历史包袱,带着满身的工业疮疤,面对着一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世界性难题,毅然选择背水一战,重开新局,再辟新路。

在新的棋盘上,正是因为在一煤独大的棋局里困得太久,淮北拼尽全力也要忍着剧痛脱煤转型,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多链发展,群业俱兴;正是被黑色的煤尘遮蔽了太久,淮北才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拥抱“绿色”;正因为对牺牲生态环境有着切肤之痛,淮北才更加坚定了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无论领导怎么换,生态修复接着干,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浴火重生的精彩故事,也是淮北这座城市打破“资源魔咒”,打造新时代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样本的光辉历程。如今的淮北,已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一个山水公园中的“新能源基地”,并连续获得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真正实现了从沉陷“煤城”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身,而在这场“绿色逆袭”的漫漫征路中,全程都凝聚着“齐众心 汇众力 聚众智”的政协之能与政协之力,这成功蝶变的一幕,也正是淮北市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不断聚焦全市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作用,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所结下的累累硕果。这其中,在助力推动淮北文旅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枯竭之城迈向“诗与远方”的惊变式突围中,淮北市政协更是书写了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

烈烈相土:

从沉睡中苏醒

文化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和“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因其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资源消耗少的独特优势,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部署,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的必由之路,更是淮北奋力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的不二选择。

但另一方面,淮北当时所面临的现实是旅游资源上的先天不足,很多学者就曾指出,淮北“缺乏在世界、全国具有垄断性的出奇制胜的极品资源”“与周边地区相比,大多同质化且不具有比较优势”,认为无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还是名优特产,缺少炒得热、叫得响的“重量级”资源,如历史古迹方面,“地下的多,地上的少;可说的多,可看的少”。挑战与困难所在,就是政协聚力努力的方向,短板不足之处,也正是政协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的重点。通过深入调研、不断协商、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淮北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之能,在生态修复中造生态美景,助力将昔日的塌陷区变为今天“六湖连珠”的浪漫。在历史文化中梳理深挖,助推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的成功发掘,使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以此为核心,重振隋唐古运河文化;在工业遗址上创新,建言将工业时代的记忆转化为独特的旅游产品,打造“文旅+工业”的硬核体验。正是在政协之力持之以恒的助推下,这座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开始在文旅上苏醒,烈烈相土上那些曾经沉睡的历史遗址、红色文化遗存、工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重回时代的视野。

如何将这些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更是淮北市广大政协委员始终关注、积极建言的重中之重。委员们的答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商兴市,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2024年,淮北市政协组建课题组,历时三个月深入县区、景区、企业开展调研,形成《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实现城市从“煤城”向“绿色美城”“文化名城”蝶变的必由之路。“要高质量修编制定旅游建设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及各景区景点建设规划,对空间布局、接待设施、产品设计和线路串联等内容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大气魄谋划设计,把散落在全市的文旅资源‘串成线’‘连成片’。”淮北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王淮海全程参与了此次调研。他认为,要积极推进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使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各具特色。推动产业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融合及理念、载体、市场共享融通,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显魅力、消费增动力。

直面痛点:

“智囊团”与“施工队”

“文旅转型不是简单的‘挖煤卖景’,而是要系统性重构城市发展新动能。”这是淮北市政协委员、市统计局副局长欧波在调研中的深刻感悟。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政协委员们化身“智囊团”和“施工队”,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全方位助力转型。

在淮北市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上,17位委员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李红委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等建议,被吸纳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助力完善“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针对“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建设中的征地难题,市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专项监督,协调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现场办公,推动这条串联12个美丽乡村的“网红公路”如期贯通。在委员们的持续关注下,总投资226.9亿元的45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淮北工业博物馆重现煤城记忆,老电厂“夔牛天街”活化工业遗产,濉溪古城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隋唐运河古镇获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淮北文旅要避免‘千城一面’,必须打造特色IP。”市政协委员、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徐昕的建议引发共鸣。在委员们推动下,工业遗产、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百花齐放。2023年11月,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117号提案《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助推淮北转型发展》由时任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汪华东领衔督办,明确要求要用好淮北丰富的文旅资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打造“顶流”“爆款”文旅产品,让古色更加厚重、绿色更加丰满、白色更加耀眼、黑色更加闪亮。

针对文旅产业融资难、用地紧、人才缺等瓶颈,委员们开出“药方”:代宏军委员建议成立文商旅产业发展基金,鲍锐委员提出“点状供地”破解文旅项目用地难题,王月辉委员推动建成14处研学旅游基地。这些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举办文旅体项目专题招商推介会,与华强方特集团等头部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引进规划策划等复合型人才200余名。

融合之路: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开花”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淮北市文旅转型一大攻坚战场,而淮北老电厂工业遗址改扩建项目的建设是市政协推动文旅转型的典型案例。

2018年,当淮北发电厂老厂区3座百米高的冷凝塔轰然倒塌时,市民们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再见,我的城市记忆”的集体叹息。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

工业遗产是淮北独有的城市年轮,不能在城市更新中被简单抹去。

市政协也积极建言呼吁,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改变老电厂1000亩土地全部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规划,保留核心工业遗存建设工业博物馆,并把这项工作交由市政协牵头。

“市政协成立了以政协主席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从规划、设计、馆藏品征集,到停车场建设、步行道设置等,全程参与,不仅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建议,而且逐个督促落实,做好‘后半篇文章’。”淮北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王雷告诉记者。

政协工作专班先后赴天水、柳州等地考察学习,组织召开37场专家论证会,最终确定“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定位,将展陈主题聚焦“煤电记忆·城市年轮”,通过3000余件实物展品、23处场景复原,拆除老电厂3座冷却塔及1座废弃机组锅炉,对裸露钢架、锈蚀管道、斑驳墙体等进行整体性塑造,将冷却塔壳体、8号机组厂房、1输煤廊道改造成演艺空间、工业博物馆、空中观景步道,系统呈现淮北从明清小煤窑到现代化煤电基地的发展历程。同时,市政协还组织文化、历史、规划等领域专家开展“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专题调研,形成《关于淮北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用促保、以保促兴”的活化路径。

“要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到后期的运营,引入主题街区,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把这里变成学生研学、群众沉浸式体验的‘网红打卡地’。”从淮北市政协副秘书长张继玲的话中,记者感受到淮北市政协的长远眼光。

依托老电厂旧址,建设“夔牛天街”“相山区文创街区”文商旅综合体,不断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功能。设计大型仿生机械巨兽夔牛“雷雷”和机械主题IP,进一步提高建筑艺术价值和城市空间品质。依托游乐场、音乐会点燃城市消费活力,改造电厂旧址北侧烟囱和空旷广场,开发夔牛公园无动力亲子乐园。

2025年7月,淮北工业博物馆与夔牛天街同步开放,成为全国首个以煤电工业为主题的沉浸式博物馆,一个月内吸引游客27万余人次,变身“新晋顶流”。

淮北文旅转型走出了一条从“点上突破”到“全域开花”的特色路径。

——以淮北工业博物馆为点,带动老电厂“夔牛天街”、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文旅集群;

——以“龙脊天路”为线,串联12个美丽乡村,培育榴园民宿、南山研学等业态,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带;

——利用采煤沉陷坑塘水面,陆续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六湖连珠、熠熠生辉,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

......

文旅盛宴:

“流量”加“留量”的收获

如今,点线成面的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全市文旅系统以项目为牵引、以活动为载体、以安全为底线,推动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活力迸发。

位于淮北市的龙脊天路上机车轰鸣,这条由政协推动建设,有着“皖北川藏线”之称的生态廊道,已成为长三角及河南、山东等地自驾游爱好者体验“川藏线”的“平替”;

淮北工业博物馆里游人如织,这里已成为留住淮北工业记忆的城市新地标,并已迅速“晋升”为当地热门网红打卡地;

朔西湖畔,风景秀丽,这个昔日的采煤沉陷区,经过系统治理与科学规划,正成为淮北及周边城市游客休闲、度假、康养的好去处;

运河古镇里,络绎不绝的游人正在品尝着特色棒棒茶,在茶香中体会着隋唐风韵;

抖音博主“夔牛雷雷”的直播间里,高达10余米的机械夔牛“雷雷”伴着炫目灯光“起舞”,引来粉丝热烈讨论;

“音乐+旅游”也正奏响发展强音:四季榴园啤酒音乐节、百莲百荷电音狂欢节吸引10万余人参与;“美食+旅游”激活味蕾经济:地锅鸡美食文化节、伏羊音乐节带动30余万游客品鉴消费;“赛事+旅游”点燃运动激情:全国跳绳联赛、长三角自行车联赛等赛事吸引20万人次参与,直接消费2200万元,间接消费超1亿元。

文旅推介发出“好声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紧密结合,举办抖音短视频大赛等线上线下活动,单条最高浏览量破千万;“运河寻梦”全平台综合阅读量突破2.2亿次;开通“乐游长三角·淮北号”高铁旅游专列,开展“金秋万人游淮北”活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文旅产业兴旺直接带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文旅产业带动就业岗位8000余个,榴园村、南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水云间·轻奢小筑”获评“皖美金牌民宿”。临涣古镇茶馆老板笑着说:“以前守着老茶馆发愁生计,现在游客多了,卖棒棒茶、油茶烧饼,收入比往年都多了不少!”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淮北市政协当前正围绕“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以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淮北市政协主席钱界殊表示:“我们要继续当好文旅发展的‘智囊团’、项目建设的‘助推器’、政策落实的‘监督员’,让淮北的文旅名片更加亮丽,让转型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围绕“让文化有温度、旅游有故事、发展有质感”,淮北市政协将继续积极建言献策、凝心聚力,为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贡献更多“政协方案”,书写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淮北答卷”。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