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小作文”风波,炸出来的根本不是文案归属那点破事,而是把一个超级个体的商业价值,硬生生摆到了台面上公开估价。结果很明显,董宇辉这个名字,比他打工人的身份值钱多了。于是,俞敏洪做出了一个极其聪明的决定,让董宇辉单飞成立工作室,这不是安抚,更像一次巧妙的资产剥
还在纠结董宇辉到底有没有变,是不是太小看他了?
一场“小作文”风波,炸出来的根本不是文案归属那点破事,而是把一个超级个体的商业价值,硬生生摆到了台面上公开估价。结果很明显,董宇辉这个名字,比他打工人的身份值钱多了。于是,俞敏洪做出了一个极其聪明的决定,让董宇辉单飞成立工作室,这不是安抚,更像一次巧妙的资产剥离。把这个最不确定但能量巨大的个体放出去,既保住了上市公司的稳定,也给了他想要的自由,一招反向操作,漂亮。
“与辉同行”去年年初一开播,人气就直接顶满,销售额轻松破亿,很多人觉得是粉丝憋着劲儿的报复性消费。但这更像是一次公开投票,大家用钱选出了自己想要的模式,那种主播和内容深度绑定的模式,彻底赢了去头部化的机构品牌模式。紧接着,“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董宇辉持股当法人,这下性质全变了。他不再是那个拿工资的高级员工,而是真正开始盘算怎么让公司赚钱的老板。外界看到他热度平稳了,就喊着不行了,其实那段所谓的平台期,正是团队在闷声搞供应链和运营策略,为下一次爆发蓄力。你看6月份大促,全网都在拼价格,他没怎么跟,照样卖得很好,这证明了一件事,市场上真有一大群人,愿意为信任和内容支付一点点溢价。最近那个9月5日的个护家清专场,单日干了五千多万,更是把“人货场”的成熟度摆在了明面上,选品精准,他本人状态松弛,粉丝转化率高,一切都水到渠成。
网上关于他的讨论,主要就两种声音。一种说他全靠个人魅力,这种成功学不来。另一种说他正在把个人IP公司化,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体系。还有人觉得他变了,不再是那个单纯的董老师,满脑子都是生意。
我要说,这些争论都忽略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角。大家觉得他“变味”,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矛盾的投射。我们观众,总想让他当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符号,又希望他能带来性价比最高的商品。我们要求一个诗人去干商人的活,等他真的展现出商业头脑,又反过来指责他不够纯粹。这种既要又要的苛刻,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他的成功,也绝不是个人或者模式的单选题,更危险的其实是对单一平台的依赖,那才是悬在头顶的剑。
我判断,这事往后看,董宇辉真正做成的,不是一个超级直播间,而是一种“陪伴式消费”的场景。他肉眼可见的松弛感,甚至劝你别买太多的“反向带货”,加上他那个几乎不卖东西、只发读书感悟的个人号,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度信任的场。观众进来,首要目的可能不是购物,而是来听他聊聊天,获得一种情绪上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放松。买东西,成了这种高质量陪伴的副产品,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这才是他最难被模仿的地方。别人都在琢磨怎么建一个更高效的卖场,他却无心插柳,给自己和粉丝建了一个温暖的客厅。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