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钱也不生”四个字,像一记闷棍敲在热搜上,把90后、00后顶到风口浪尖。点进去才发现,不是年轻人任性,是账本太硬:奶粉、学区、加班、裁员,每一项都能把补贴吞得渣都不剩。
“发钱也不生”四个字,像一记闷棍敲在热搜上,把90后、00后顶到风口浪尖。点进去才发现,不是年轻人任性,是账本太硬:奶粉、学区、加班、裁员,每一项都能把补贴吞得渣都不剩。
先把镜头拉近。地铁早高峰,车厢里挤满了背着电脑包的年轻人,耳机里是播客,屏幕上是房价。他们算过一笔极简账:一套郊区小两居,首付掏空六个钱包,月供再绑三十年;孩子一落地,幼儿园排队、小学摇号、补习班按小时烧钱。补贴?像往火里扔纸,火苗连闪都不闪。
再把镜头拉远。隔壁日本、韩国早把“发钱”玩出花:生娃送黄金、免学费、发奶粉券,结果生育率还是一路俯冲。钱不是万能钥匙,它打不开“没空陪娃”“怕被裁员”“不想重复父母那代人的苦”这些心锁。
有人把锅甩给“自私”。可谁不是独生子女长大,从小被叮嘱“你要争气”?争完气,发现争气只能换一张格子间的工位。周末想躺平,手机一震,领导问“方案改好了吗”。这时候蹦出一个娃,哭声和KPI混响,光想象就头皮发麻。
更隐秘的焦虑是“配不配”。上一代咬牙能给孩子一条向上爬的梯子,这一代抬头一看,梯子早被拆成柴火。不是不想爱,是怕爱到最后只剩一句“对不起,爸爸没本事”。
所以别急着骂年轻人“躺平”。他们其实比谁都清醒:与其把娃带到不确定的明天,不如先把自己活成确定。想让人敢生,得先让人敢活——敢租得起离公司近一点的房,敢下班不看微信,敢请育儿假不被边缘化。
政策如果真想帮忙,别只盯着钱包,去盯盯时间:幼儿园能不能四点放学,公司能不能不拿“加班文化”当勋章,房价能不能别像股市。把“生娃”从极限挑战降级成普通选项,比塞红包管用。
说到底,下一代的去向,藏在年轻人今天的叹气里。那声叹气不是拒绝,是求救。听懂的人,才有资格谈未来。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