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方言:“杠么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04 05:00 1

摘要:在河间方言中,“杠么捏”,又可称为“干么捏?”,意思是“(你)干什么呢?”,这一方言大概是“干什么呢”在口语传播中,为了方便而简化,省略掉了“什”的发音,逐渐成了“杠么捏?”。再比如,“干什么去”在河间方言中称为“杠么去?”,而“干”字在河间发音中逐渐嘴巴张大

在河间方言中,“杠么捏”,又可称为“干么捏?”,意思是“(你)干什么呢?”,这一方言大概是“干什么呢”在口语传播中,为了方便而简化,省略掉了“什”的发音,逐渐成了“杠么捏?”。再比如,“干什么去”在河间方言中称为“杠么去?”,而“干”字在河间发音中逐渐嘴巴张大,形成了类似于“杠”的发音,于是便成了“杠么去?”。

“杠么去?”与“杠么捏?”的区别在于:用“杠么去?”发问的时候,对方正在走动,问对方去干什么。而用“杠么捏?”发问的时候,对方是原地不动,正在干某件事。比如,看到对方坐着,手里拿着东西干什么事,就问:“你杠么捏?”,对方答:“家里的手电坏了,我把它修修!”比如,在村口碰见大伯,问:“大拜(伯),你杠么去?”,对方答:“我上东头小卖部买盒烟!”

冀中平原的槐花刚谢,蝉鸣初起,村口的老槐树下飘来一声"杠么捏",让过路的“00后”大学生直愣神。这声带着泥土味的问候,正是河间方言里最熨帖的烟火气。

河间老辈人说话像打快板,"干什么呢?"四个字在舌尖一滚,就成了脆生生的"杠么捏?"。东关的王奶奶说这话时,总爱把手里活计一放,身子往前探:"他婶子,杠么去?"话音未落,西院李大娘已经举着刚纳好的鞋底跨过门槛。这声问候像根无形的线,把东家长西家短都串成了槐树下的故事会。

方言里藏着地理密码。河间地处九河下梢,子牙河自古就是水陆码头。商贩们扯着嗓子吆喝买卖,庄稼汉扛着锄头匆匆赶路,把"干什么"说得急了,"干"字在喉头打个转,舌尖抵着上颚一弹,就成了敞亮的"杠"音。就像运河里的船工号子,非得这么敞着嗓子喊,才能穿透河面的雾气。

村东头小卖部的张掌柜最懂其中门道。清晨见人挎着篮子往田里走,必定是笑呵呵一句"杠么去?";午后瞅见谁蹲在墙根晒太阳,准保要问"杠么捏?"。那年腊月二十三,城里回来的大学生听着这土话直乐,张掌柜眯着眼:"你当这是土?这是活地图!听声儿就知道王老头扛着锹往南洼走,李嫂子挎着篮子去赶集。"

这声"杠么"里裹着千年文脉。河间是《诗经》发源地,"关关雎鸠"的古调早化在了方言里。就像《诗经》用"采采芣苢"写民生,河间人用"杠么捏"丈量生活。村小学赵老师说这话时,粉笔头在黑板上敲出节奏:"你看'杠么去'三个字,平仄仄,多像《诗经》里的重章叠句。"

如今水泥路通到了村口,年轻人手机里刷着短视频,可老槐树下的"杠么捏"依旧响亮。这声问候不是简单的寒暄,是刻在基因里的牵挂,是漂泊游子梦里的乡音。当城市里的"在吗"冷冰冰地躺在屏幕上,河间的方言正热腾腾地煨着人间烟火。

来源:史说河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