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曾经是仅次于胡宗南的黄埔嫡系为何后来反而不被老蒋重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05:00 1

摘要:1945 年 9 月初,回到了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安排犯愁。日军虽已投降,东三省却还没真正回到国人手里,那里的工厂、铁路和兵工厂基本没遭破坏,这也意味着谁攥住东北,谁就握住了下一步的主动权。

1945 年 9 月初,回到了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安排犯愁。日军虽已投降,东三省却还没真正回到国人手里,那里的工厂、铁路和兵工厂基本没遭破坏,这也意味着谁攥住东北,谁就握住了下一步的主动权。

一开始,候选名单上有关麟征的名字,外头都觉得这位能打的将军,肯定要当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可才过三天,蒋介石改了主意,把关麟征派去云南,东北的指挥权给了杜聿明。关麟征一听就火了,一拳砸在桌上骂:“准是陈小个子搞的鬼!”

不管怎么说,关麟征的打仗本事,没人敢说不行。

这位陕西汉子,向来以勇猛著称,抗日战场上立了不少大功。1933 年长城抗战,他带着二十五师在古北口跟日军死拼,身上五处受伤还硬撑着指挥,虽然后来杜聿明结过了指挥权,但是关麟征还是因为其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

1938 年台儿庄战役,关麟征指挥的五十二军,把日军打得怕了,敌人都叫他“关铁拳”,连日本广播都说他的部队是“碰到的最厉害的对手”。

也正是靠着这些战功,1939 年 10 月,三十四岁的关麟征当上了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在黄埔毕业生里,是第二个坐上这个位置的,就比胡宗南晚一些。

但关麟征那股子强硬脾气,既让他立了功,也得罪了不少人。

关麟征和陈诚的矛盾,早在 1928 年第十一师改编时就结下了。当时陈诚排挤师长曹万顺,关麟征当众反对,直说“背后捅刀子,不算军人”。

这话戳痛了陈诚,两人从此就不对付。1940 年,因为调动五十四军军长黄维的事,关麟征又跟陈诚吵起来,当面就讽刺陈诚:“辞公您是要管全国事的人,别总圈在土木系的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位子都不肯放,哪像干大事业的样子!”

听说陈诚听完这话直接气得胃溃疡发作,当场吐了血。这种直来直去的性子,虽说显出了军人的骨气,可在官场上,却让他吃了不少亏。

介公不是不知道关麟征有本事、对自己忠心。西安事变那阵,大多数国民党将领都等着看风向,就关麟征几个人坚持要武力救他。1928 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关麟征特意去看他,让落难的蒋介石心里暖烘烘的,打那以后就把他当成心腹。

但蒋介石用人,向来有偏好,与其有能力,他更看重同乡关系和绝对听话。陈诚是浙江人,跟蒋介石是同乡,对蒋介石又言听计从,所以就算打仗不如关麟征,也更得蒋介石喜欢。

蒋氏的这种用人的偏向,让国民党内部派系一堆,互相内耗,最后把部队的战斗力都拖垮了。

抗日胜利后,关麟征和陈诚的矛盾,又在东北人事安排上爆发了。

陈诚力推杜聿明当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说得冠冕堂皇:“杜聿明打过缅北,熟悉平原和山地作战,合适。”蒋介石表面点头,其实是在各个派系间权衡后,才做了这个决定。

就这么着,原本该去东北战场挑大梁的关麟征,被派到了相对偏僻的云南当警备司令,这对他的军事生涯来说,无疑是个大打击。

有意思的是,杜聿明对蒋介石的忠心,在国民党里是出了名的,就算知道命令不对、肯定要败,他也会硬着头皮执行。这种“愚忠”,或许正是蒋介石最看重的。

1949 年,国民党垮台,蒋介石逃到台湾。尽管台湾那边多次邀请,关麟征却选了隐居香港。他宁愿住在铜锣湾一间七十平米的老房子里,每天练字读书,也不愿去台湾面对陈诚。

那时候陈诚在台湾当行政长官,权大势大,关麟征心里清楚,自己要是去了台湾,多半会被排挤,甚至被害,可能比白崇禧、汤恩伯的下场还惨。

关麟征的晚年过得很低调。他在香港用化名住着,邻居都以为他就是个普通退休老人,没人知道这个天天散步的老头,曾是让日军害怕的抗日名将。

关对子女要求严,男孩要学工程,女孩学药剂,不许碰文史。他说:“搞文字的靠不住,耍嘴皮子的更不能信。”1979 年,他收到了失联四十多年的妹妹从大陆寄来的信,第二年就去深圳见了妹妹。这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回大陆。

1980 年 7 月 30 日,关麟征在香港去世,临终前跟家人说:“家谱里别写我是将军,就写‘卒’。”这两个字,像是他对自己起起落落一生的最后总结。

来源:杯中有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