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关麟征为什么会愤怒大骂:一定是陈小个子搞的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2:54 1

摘要:一九四五年九月初,重回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焦头烂额。日军无条件投降,可东三省尚未真正“回家”。铁路、电厂、兵工厂几乎完好,谁握住它,谁就握住明日筹码,老蒋心知肚明。

一九四五年九月初,重回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焦头烂额。日军无条件投降,可东三省尚未真正“回家”。铁路、电厂、兵工厂几乎完好,谁握住它,谁就握住明日筹码,老蒋心知肚明。

关麟征的名字最早被写进作战名单,是在九月十三日深夜的军事会议。会上有人低声提醒:“东北是炉火,不宜轻派书生。”关麒征草莽出身,善打硬仗,似乎正好。然而,仅仅三天后,蒋介石忽然改口,把他调去云南,东北保安司令部则交给杜聿明。一进一出,关麟征懵了。

细算起来,这已经不是关麟征第一次在纸面上“高升”又被摘牌。早在一九三三年整编第十一师时,他就因职务被人暗度陈仓。那一次,他把账记在了“陈小个子”身上。陈小个子就是陈诚,黄埔一期、个头不高、心气极高。

“又是他!”关麟征拿到调令时怒拍桌子。“一定是陈小个子搞的鬼!”随行参谋只敢低头。短短一句脏话,将两人十多年的梁子抖了个透。

把时间拨回到一九三一年。当时第十一师改编,陈诚自认稳坐师长,结果冒出个曹福顺。陈诚怀疑何应钦插手,拒绝赴任。罗卓英借机四处游说,想让同僚一起上书弹劾曹福顺,关麟征却摇头:“背后捅刀,不像军人。”这句话传到陈诚耳里,刺得生疼,记恨由此而生。

偏偏陈诚仕途顺风顺水。抗战八年,他带部队连打硬仗,还成了蒋介石的“半个家人”。关麟征虽立功不少,却屡屡被微妙地“错位”。一次新五师哗变,让他差点丢掉性命;背后推手,据说仍是陈诚阵营。关麟征嘴上不说,心里却越结越紧。

抗战胜利,关、陈两派再度在东北职位上短兵相接。陈诚私下力荐杜聿明,理由冠冕堂皇:“杜打过缅北,熟悉平原与山地转换,合适。”蒋介石表面点头,实则衡量派系平衡。最终,电话铃声把关麟征从司令长官变成云南警备司令。云南一省与东北三省,天壤之别,关麟征怎能不怒?

有意思的是,就在关麟征收拾行装南下时,延安电台连续播报“东北欢迎民主人士”。共产党先一步的脚步,让蒋介石加倍焦虑;而关麟征这位原定“先锋”却已离开舞台。缺他一员猛将,东北战局后来节节失利,历史写下另一条线索。

站在国民党高层视角,陈诚的算盘并不复杂:把潜在对手调离核心战场,既削弱关系,也为自己人腾位子。不得不说,手法老辣。遗憾的是,东线吃紧,内部倾轧不断,直接拖住了国民政府的后腿。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战役失利消息传到香港。关麟征沉默良久,只丢下一句:“陈小个子,也没赢。”此语传开,却少有人再提。杜聿明被俘、陈诚退台,昔日恩怨随大势风卷残云。

试想一下,若关麟征真的坐镇沈阳,东北战局也许仍难逆转,但国民党内部或许少一分内耗。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因果。关麟征骂出的那声“陈小个子”,并非情绪爆发的独白,更像一份派系斗争的注脚,浓缩了旧政权内在的裂缝与溃败节奏。

如今翻检电报、公函、回忆录,那年九月的人事调动仍显突兀。蒋介石自认掌控全局,却没意识到,频繁调将、暗斗倾轧带来的隐性成本远比丢掉一座城市更高。辽阔东北,最终落入别人怀抱。关麟征的怒骂,也就在港岛微凉的海风里,成了某种复杂的回声。

来源:好玩的国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