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快黑了,总有人静悄悄地离开。1980年8月1日,香港的霓虹还亮着,而楼下一声闷雷似的消息,小圈子里一传十、十传百——关麟征走了。在纪念抗战胜利35周年的前夜,这位几十年前威震战场的国军名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谢幕。你说,命运能有多会挑时候?
将军的黄昏——关麟征的最后三十年
天快黑了,总有人静悄悄地离开。1980年8月1日,香港的霓虹还亮着,而楼下一声闷雷似的消息,小圈子里一传十、十传百——关麟征走了。在纪念抗战胜利35周年的前夜,这位几十年前威震战场的国军名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谢幕。你说,命运能有多会挑时候?
追溯三四十年前,关麟征的名字,可不只是“抗日名将”几个字能概括的。那会儿,北方的风像刀子,长城一线,关将军手下一群脊背板得笔直的小伙子,硬是把日军顶得咬牙切齿。古北口,他顶了一轮;再之后,台儿庄、湘北,人们把“打得漂亮”这话挂在嘴边,少不了要添几句说关家的军队如何硬气。谁能想到这样的“狠人”,其实也有打熬夜、进退不定的日子?
有意思的是,人都爱说他“人年轻、军功大、蒋校长的宠儿”,可关麟征自己,心里并不全然是服帖。“三十出头就捞下个集团军总司令,是不是晚一点更好?”他曾跟人半开玩笑半叹气,就因为风头太劲。日本军官甚至带点恨意地评论——“他一个军能抵国民党其他十个军”,这种话传进蒋介石耳朵里,是夸奖,更是提醒。人心复杂,地位越高,反倒得越谦虚。
关麟征很能听懂那层弦外之音。外人都羡慕他是“黄埔嫡系”,蒋校长见个面都能把近人拉到一边诉苦骂娘,说“你们以后要跟我一块当‘土匪’!”那场面,学生都愣了。可他不傻,跟谁亲一点就安心?世上的“忠义”,其实掺着点明哲保身的心思。
有年初春,关麟征心里不痛快,还写了首小诗发泄,“坦途中也会有失足,怎能糊涂?”这种话,在军人圈子里甚至算“锋芒毕露”了。后来看他一生的选择,有时候倒像早早给自己打了个“预防针”——别站得太死,留后路。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本来想拉他去东北拼个你死我活,奈何风云突变,一纸调令,把他扔去了遥远的云南。说来也巧,换防才没两天,昆明就闹起了学潮,还酿成流血,总要找个“替罪羊”背锅,关麟征又一次成了倒霉的人。被赶下台一阵子,等事情过去,他又捞了个“军校教育长”。其实仔细算,他提着脑袋干了那么多年,还是更喜欢蹲在办公室,琢磨怎么给将来培养点实用娃娃。
可惜世事总不如人意。国民党内战一开场,形势一泻千里。蒋介石让他接汤恩伯的位置,他谈了几个原则,蒋翻脸骂人罢了;又让他去西安接胡宗南,关还又提了一堆条件。旁人都说他硬气,其实他打的算盘,谁都明白,等于暗示“让我去?不如让我推辞”。后来老伙计傅作义、张治中这些人私下都语重心长:前头没路了,留点清白比捞个虚职强。
说关麟征没有眷恋那身军服、不想再搏一次?人之常情,但有些事说一不二。1948年夏天,一群学员毕业,关校长送别时只说了八个大字:“国事纷纷,前途茫茫。”话没说尽,人已淌泪,底下听的都有点发抖。他那种“关云长式”的脸面和气质,那一刻,格外让人动容。
后来蒋要他当陆军副总司令,他没多要条件了,但这官儿说穿了,其实只剩个空架子。关键时刻,连蒋自己都想不到办法。关麟征只好又给推了出来,李宗仁想借用他的“老资格”、老威望,蒋一听立马说“有人离间咱们”,又把他打回四川。权力场里的温情,往往转瞬即逝。
时光往前推到四九年,蒋介石还想抓住点救命稻草,让关麟征领兵守大局。关去了台湾,却扣了帽子说“对陈诚不满意”,结果两头不讨好。他回大陆,陆军总司令的委任书还没捂热,啥表示都没发过——有人说他怠工,其实他更像是在向命运摊手:“老兄,我掐着鼻子也救不活(国民党)了。”
重庆一解放,他干脆带着一家老小,移居香港。这下成了半脱身,也半隐退。蒋还想拉他回台,关麟征始终一口回绝,但又说自己“离蒋不投共”,要的就是个人的一个边界。你说他两头不得罪吗?或者说,“在夹缝里找立身之地”,怕人冤他太深,也怕老友情断?
其实识时务的人懂得,他不肯回大陆,也是怕当年落下的“昆明惨案”包袱。军人有时候,背着那点旧帐,举步维艰。
后来,台湾那边的职务也被一纸令撤了,孙立人接棒,关麟征真正成了“退休老头”。搞农场、读书写字、偶尔跟当年一块扛枪的老友喝两杯,香港的晚风里,他笑谈古今。每次台湾邀请他当什么“国大代表”都婉拒了。可1975年蒋介石去世,他还是搭飞机去台湾吊唁,机场迎接的老同学几百人。一见老朋友黄杰,隔了二十六年,两人抱头大哭。你说军人没感情?到了这年头,谁都只剩记忆和白发。
他住台湾一个月,来拜见的门生络绎不绝,最后不得不分批见面。蒋经国盼他留台,安排了不少职位,他依然一笑拒绝。有些人到老,好像更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再说他的思乡。人散之后,只剩下家书一封封,女儿、女婿们都记得,他看大陆拍的晋剧《六月雪》时,竟被一段秦腔触得老泪纵横。有人笑他——将军也多愁善感?其实只是不愿在人前露相罢了。
七九年,妹妹从陕西到香港探亲,聊起过去的事,告诉他说家乡百姓都还记得他抗战时的仗义。“是吗?”他愣了愣,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那种被了解、被认可的感觉,大概比当年封官许愿还解渴。他说:“我是炎黄子孙,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妹妹劝他干脆回西安住,他动情地直说“家乡太好了”,有些梦想,说出来也只是期盼。
信件往来,他总提“家乡建设好,一定要为百姓多做点事”,好像一纸薄薄的信,也能捎去他的拳拳赤子心。
可惜人有归心,天命难测。正想着要回老地方终老,1980年夏天还没等查明路途,病一来,天地翻覆。关麟征一生跌宕,起点高、波折多,也没少被误解。可比起那些在最后备受指摘的同僚,他这结局,倒也算安稳了。
历史卷帙浩繁,而每个名字背后,都是冷暖交织的烟火人间——老关这一走,我们总会想,倘若往事能重来,他会不会选个别样的归宿,早早回家看看那座城呢?
来源:草原夜静赏繁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