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冤入狱20年,蹬三轮老人被国家紧急召回,众人这才得知不简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3 20:47 2

摘要:你想象过吗,一个灰头土脸的老人,蹬着破三轮在闹市角落里咕噜咕噜地跑,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可偏偏有一天,国家急匆匆地找上门,递给他一封带着公章的厚信,周围的人还怪奇怪——这老头到底是啥来头?是不是有啥命案?一时间,连隔壁张大姐都按捺不住,偷偷跟在后头瞄着他的背影

含冤入狱20年!蹬三轮老人被国家紧急召回,其真实身份令人惊讶!

你想象过吗,一个灰头土脸的老人,蹬着破三轮在闹市角落里咕噜咕噜地跑,谁也不会多看他一眼。可偏偏有一天,国家急匆匆地找上门,递给他一封带着公章的厚信,周围的人还怪奇怪——这老头到底是啥来头?是不是有啥命案?一时间,连隔壁张大姐都按捺不住,偷偷跟在后头瞄着他的背影。谁能想到,这位叫吴其轺的老人,身上那段故事远比任何戏本还传奇。

说起来,吴其轺的出生确实不凡。1918年,福建一个大户人家,小孩生下来家里忙着起名字,请示族谱,鸡鸭鱼肉忙一桌。要不是年头特殊,他就得成个书香门第里养尊处优的小少爷了。小时候他真是个调皮蛋,顶着学霸的光环,在青岛师范学校里捣鼓图书、和同学打闹,哪都能见着他踩影子的身影。青春像热水壶里咕嘟的泡,未来原本在他眼前慢慢冒着热气。这要是没赶上动荡,说不定今后就是教书育人,一辈子平稳地过下去。

可1937年,乱世撞进他的人生。日本鬼子打过来,整个北方都乱了套。外头的广播天天播着战事,家里大人拉着孩子商量对策,原本安详的小日子变得像锅里的白菜,翻着个儿不安稳。那会儿,杭州这边临时筹建了个飞行学校——不是啥正规军校,就是临危应急,拼尽家国最后的希望。吴其轺没犹豫太久,书包一扔,拴上皮带就奔过去。临行前,给家里写了封信,纸没干就塞进邮筒,人已经在火车上晃悠了。他大概是想,等回了信,他都能穿上军服当飞行员。

进了部队,他才体会到什么叫“少年壮志”。军事训练像打铁,谁也不敢马虎。早晨的喊声、夜里的操场,雨水和汗水混成一摊,脚底磨得全是泡。就像我们家老四小时候偷吃咸菜,嘴上说不怕苦,真正遇上才知滋味。吴其轺才19岁,那股狠劲就是撑着他扛下来的。战火太近了,他的同窗、老师,过几天就没了踪影,没人会问你累不累。

上海失守后,整支航校只好一路撤到云南。有时黑夜赶路,大家挤在破屋里过夜。粮食不够分,战友间有的偷偷省下自己的一口饭给他。他当然不记这些细节——其实多半也不记得了。1941年,他终于熬到毕业,被分到第五大队,跑到了凤凰山机场守着那些锈迹斑斑的飞机。那阵子,他飞行训练一天能上天三回,头顶的云都快认出了这手驾驶。

日军可是没闲着。有回敌机突袭,机场炸得乱七八糟。他正巧值班,赶紧跳上训练机就往岷江方向逃命。半路拐角,又碰上几架日军战机来“围猎”。彼时那场面,不亚于现在马路上碰见酒驾——一不留神就是命没了。他算是横下心,操纵杆死死掰着,想玩个急转脱离战斗。天不随人愿,机身还是被打穿,舱里飘起浓烟。大难临头,他直接打开伞包,跳下飞机。

那一次,日军还不死心,飞着低空扔炸弹,隔壁的老妪喊着“遭了灾”,其实他自己都没敢看悬丝下的火光。幸运的是,偏偏坠在了农民家旁。那户人家也算善良,见他浑身是血赶紧把他抱进屋里,这才保了半条命。接下来送医院,医生摇头说:“你这腿是废了,后半生怕是走不了路。”谁都以为他得一辈子靠轮椅,人已经蔫了吧唧。

但老吴不是那种认栽的人。腿不能走路?那就耗着。他一口气吃完饭,拖着半条腿每天在院子里杵着。邻里的小孩看了都绝对不敢笑,这种倔劲能顶破天。一天天地磨,战友们有时背着他走,有时推着轮椅陪跑。到第三年,他居然真的能瘸着脚出门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后来他自己动手伪装体检报告,支着瘸腿又溜进上级办公室,非让人批给他重新飞行的机会。别说当时的大队长,看见他还以为是家属来“闹事”。他磨了好多天,终于有人同意试一试。

1942年,美军开始援华,吴其轺凭英语好,硬是从一堆人里考进了“飞虎队”。这下好了,在家里会说洋文,到了战场那可是命保平安的本事。往返在驼峰航线,天天跟印度、云南两地跑运输,不止是开飞机,更是帮美国空运援助。你看那些老照片,吴其轺背着氧气面罩,半条腿拖着也比别人精神。

一件惊险事还得单拎出来。1943年,部队命他飞湘潭做轰炸——说白了就是要跟敌军玩命。他架起战机冲进敌区,炮火像下雨似地落过来。脸上被弹片划了口子,流了血,他却没耽误一秒。扭动驾驶杆,硬是在炮火里投下炸弹。炸响那一刻,敌军肯定比他还懵。降落后,美军那边的飞行员乐得拍手直叫好,说中国飞行员才是真英雄。有个美空军指挥官评价:先进的飞机怕是还比不上吴其轺的胆子。

不止如此,美国空军上将陈纳德专程来慰问过他。听说他三次重伤险些丧命,这位老美也服了,特地送他一副皮革座椅。吴其轺却没藏着掖着,后来抗战胜利还把这椅子捐给了纪念馆。现在有人去参观,还能摸到那把座椅,看着满是裂口的牛皮,有点像见证命运的符号。

到了1945那个春天,护送物资任务又落在他头上。飞机在印中线给日军盯上,几个炮弹扎进机舱,他全身都是血,机舱冒烟。彼时还能拉着前杆压低高度,靠着地面冒烟火引诱才迫降下来。每次死里逃生,吴其轺都不讲究——“反正有人盼我回去,飞机没坏透,还能继续飞。”

八百小时的飞行记录,敌机一架架地落下。抗战末了,他甚至飞着飞机护送中国代表团谈判,最终在南京受降仪式坐在那最前排,亲眼瞧着冈村宁次把名字签在投降书上。那种场面,要真是咱们,也会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吧。

可烟花容易冷。国共内战后,吴其轺实在看不下去自家人打自家人,选择出国避避风头。战后又接到老父亲的一封家书,家族、气节、信仰,纸短情长。最后他还是决定回来,把所有身后的“国民党”标签丢掉,向新政权靠拢。1950年,他秘密返乡,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做馆长——以为这下日子能熬个风平浪静。谁料改革浪潮一来,一场政审把他打成反动分子。

开除,下放,劳动改造。二十年苦牢,岁月像小刀划在心头。等到1974年他出来,已经是老头了。老吴回不去昔日的荣光,也跟不上新社会的节奏。没几处栖身之地,只能拉着三轮在纺纱厂打杂。风吹雨淋,两只手腾挪着货物,辛辛苦苦拉一天才够买几两米。旁人提起他,无不叹息:英雄真的落魄到了泥地里。

但就是这样的人,看起来又破又穷,骨子里那点倔劲和良善还在。他拉三轮车的手法没人比得上,眼神专注,像开飞机时瞧仪表。外头又会洋文,遇上洋人问路,吴其轺还当过翻译。一条街坊都说:“这老吴啊,不一般。”

1980年,终于有老战友奔走呼吁,为他求来了平反。他给国家写信,自述学了地质、肯干实事。结果一纸安排,破格进了大学研究地质,待遇好得吓人。有人感慨:这世道总算还老人一个公道。

但岁月难回头。三十多年离开梦想的飞行事业,吴其轺始终难忘自己当年的年少时光。某年抗战胜利纪念日,他拄着瘫痪的身子,回到当年的机场旧址。站在那些跑道前,他激动得直喊:“我们中国人终于胜利了!”

我说,有时候一个时代落下的误会或者伤痕,人的一生恐怕都抹不平。吴其轺的传奇,到底该怎么说呢?他是战斗英雄,也是三轮车夫,也是被国家遗忘又被急召的人。世事无常,命运绕了一大圈,才会在无人问津的时刻,露出了真相。谁能想到,在马路牙子边蹭灰的老人,也许曾是高空搏命的英雄。历史,有时候就像我们家厨房里的老瓷罐子,破了角,可只要还有内容,谁都舍不得扔。

——等到下一个清晨,吴老是不是还在三轮车上回忆,那年飞行的云层,很难说。

来源:森林里轻舞的蝴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