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城“火车”(非现代交通工具)是两轮车,车厢装满沥青、艾草,点燃后推至城门前,专门烧毁木门或吊桥,宋明时期常用。
1、早期云梯侧面藏“暗舱”,内纳3-5名士兵,待顶部铁钩勾住城墙后,暗舱门突然打开,士兵可突袭城墙守军。
2、攻城“火车”(非现代交通工具)是两轮车,车厢装满沥青、艾草,点燃后推至城门前,专门烧毁木门或吊桥,宋明时期常用。
3、投石机并非只投石头:南宋襄阳之战中,元军曾投“病死的牛羊”,利用尸体传播瘟疫;部分战役还投“涂毒碎铁”,划伤守军后引发感染。
4、折叠式“飞桥”专为跨护城河设计:平时折叠成箱状便于运输,靠近护城河时展开,底部有铁锚固定,可快速搭建临时通道。
5、洞屋车(掩护挖墙的器械)顶部有“活动木板”:遇守城方扔石头时,士兵可拉动绳索合上木板防御,安全时再打开继续挖墙。
6、部分云梯顶部有“小绞车”:勾住城墙后,绞车可拉拽云梯向上微调,让士兵更易登上城墙,而非完全依赖人力攀爬。
7、“围三缺一”的“缺口”有讲究:多留在上风向或地形开阔处——既方便己方设伏,又因开阔地无遮蔽,守军逃跑时易暴露目标。
8、夜攻不用明火,士兵带“磷火筒”:筒内装磷化钙(古称“阴火”),点燃后发蓝光,既能照明又不被守城方远距离发现。
9、雪夜攻城是“冷门选择”:雪反光会让守城方视线模糊,雪地湿滑也阻碍守军移动,北宋攻北汉时曾用雪夜突袭破城。
10、攻瓮城时会“堵后门”:先派死士冲过瓮城前门,再用木板快速挡住瓮城后门,困住瓮城内的守军,避免其退回主城。
11、先登死士多从“刑徒”中选拔:承诺“先登成功则免死罪,家人免徭役三代”,比普通士兵的“赐田宅”更具吸引力。
12、先登死士穿“轻甲”而非重铠:仅护胸和头盔,减少负重——爬城时速度更快,即便跌落,轻甲也能降低坠地冲击力。
13、云梯手腰间绑“安全绳”:绳子另一端由后方士兵拉住,若云梯手跌落,可被快速拉回,减少伤亡(宋以后普及)。
14、挖地道的“土工”带“小罗盘”:用磁石做指针,避免地道挖偏方向;同时带“油灯”,通过烟的走向判断是否挖到敌方区域。
15、督战队不止“杀人催阵”:还会给爬城士兵递兵器、补甲——若士兵兵器掉落,督战队可从城墙下的“递械孔”快速递上。
16、守城方挖“反地道”靠“铃铛陶管”:在城墙根埋陶管,管内挂铃铛,敌方挖地道时震动会让铃铛响,比“地听”更灵敏。
17、滚木会“浸桐油+钉铁钉”:提前浸泡桐油让燃烧时间更长,钉铁钉则能增加滚木的穿刺力,避免士兵用盾牌挡住。
18、城墙下埋“毒箭陷阱”:陷阱内插涂兽血的箭(兽血易引发伤口发炎),覆盖茅草,攻城士兵跌落即中箭。
19、守城方会“抛巴豆食物”:把巴豆磨成粉掺进馒头,抛给攻城士兵——士兵吃后腹泻,失去战斗力,而非单纯“断粮”。
20、冬季守城会“泼冰筑墙”:在城墙外侧泼水结冰,让城墙光滑无法攀爬;攻城方则会带“铁爪”,抓冰借力攀爬。
21、用“浸湿的棉被挡箭”:把棉被泡透挂在城墙上,箭射穿棉被后力度减弱,无法伤人,比单纯用木板更轻便。
22、反地道时会“灌烟”:用皮囊鼓风,把浓烟吹进敌方地道,逼退土工;若烟不够,还会往烟里掺辣椒粉,刺激敌方呼吸道。
23、攻城士兵带“急救包”:包内有“止血草”(如蒲公英根)、麻布——爬城时受伤,可快速包扎,避免失血过多。
24、投石机投“飞书劝降”:把劝降信绑在石头上投进城中,信中会写“降者免死,滥杀者斩”,动摇守城方军心。
25、攻城有“三不攻”:大风不攻(怕云梯被吹倒)、大雾不攻(视线差易伏击)、黄昏不攻(即将天黑,后续难掌控)。
26、战前有“祭旗礼”:杀猪羊祭旗,祈求胜利;若遇重要战役,会杀俘虏祭旗——认为“血祭”能震慑敌军。
27、宋以后用“黑火药轰城”:挖地道到城墙下,填黑火药(装在陶罐里),点燃后炸毁城墙,此法叫“轰城术”。
28、休战期的“隐性规则”:若守城方提出“安葬死者”,攻城方通常会同意休战1-2天——双方互不攻击,体现古代“战争伦理”。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