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热贡之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从草原牧场到河湟两岸,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处处可见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本报记者 魏 爽
九月的青海,初秋美景是无声的诗,民族团结是动人的歌。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原,湛蓝的湖泊,壮美的江源大地如诗如画。
从热贡之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从草原牧场到河湟两岸,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处处可见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坚持常态化机制 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雪域高原师生的管弦乐响彻国家大剧院、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进了北京工人体育场、青海拉面遍布全国330多个城市、各族绣娘的绣品亮相上海时装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超100万人次……青海各民族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交流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不断增强。
“千家宴,每道菜各具特色,各族群众坐在一起品美味、话团结、聊发展、唱颂歌,其乐融融。”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尕寺巷社区党委书记魏雪琴说。8月29日,以“‘食’在兴海·邻里共乐”为主题的湟滨睦邻文化节如期举行,通过“活动+文艺+宣传”的形式,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进居民心中,有效帮助居民群众增强了“五个认同”感,强化了“四个与共”理念。
中华一家,情深意长。新时代以来,青海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以“互嵌”为导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拓展到企业、农村牧区、机关、社区、学校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不胜枚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在青海,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坚持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方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有利条件,营造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
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项目轮展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各民族文化展演展示热闹非凡,“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火爆出圈,西宁市城北区“豹街”火上央视成为热门打卡地,基层组织开展的“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众多节日文化活动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激发出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不断创新形式 小活动
汇聚民族团结大能量
“以宣促教、以节促融、以融促合,讲好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故事。”9月6日晚,在西宁市城北区西海路豹街文旅促“三交”特色街区设立4个表演区,上演了民族团结主题花车巡游、歌伴舞、民俗社火等23个精彩节目,至此也拉开了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序幕。宣传月期间,青海各地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正值秋收之际,9月3日,在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下若药村的田间地头,一场热闹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正在进行,西宁产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民族团结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了现场群众提出的关于党的惠农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该公司还采取创新举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民族知识趣味问答、民族服饰有奖竞猜等系列活动,切实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今年的宣传月活动太有意思了,不仅学到了民族团结的知识,还和藏族、回族邻居一起做了手工艺品,感觉心贴得更近了。”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七一路西社区居民张学玲手里拿着刚完成的互助土族盘绣,脸上满是笑容。这样温馨的场景,在青海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随处可见。
随着时代发展,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不断创新形式,从“单向宣传”变为“互动参与”,从“固定场所”走向“群众身边”。如今,在宣传月期间,青海各地会结合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开展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民族美食节、非遗展示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军营,宣传月活动以“小切口”推动“大宣传”,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汇聚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能量。
多维宣传宣讲 用“政策凝心”奏响“团结和声”
“一号文件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是乡村振兴的‘导航图’,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好政策。”自2025年2月,全省正式启动万名干部下乡开展“一宣三促”活动,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省1.2万余名干部俯下身子、融入基层,把政策带到田间地头,把实惠落到千家万户,为青海农牧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党和政府始终惦记着我们,这些好政策,就是希望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马背宣讲队的队员们深入草原深处,与牧民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唠家常的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全面、翔实地讲解,从医疗养老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从民族团结到乡村振兴、从移风易俗到乡风文明,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牧区“最后一公里”。
“这种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形式很新颖,又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明白、讲透彻,也讲到了大家心坎上。”在“清风理韵”省级理论宣讲品牌巡回宣讲黄南(藏语)专场现场,宣讲团成员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学精神、读政策、话家常,现场气氛热烈。2025年,省委讲师团精心打造了“清风理韵”省级理论宣讲品牌,明确宣讲重点、培育宣讲队伍、强化实战演练。6月至7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巡回宣讲,行程4600余公里,足迹遍布全省8个市州,成功举办15场宣讲(含6场藏语专场),覆盖听众近4000人,做到了理论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牧区、进企业。
由于青海地域辽阔,部分牧区交通不便,为了让政策宣传“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青海创立了“马背宣讲队”“巾帼宣讲队”“双语宣讲团”……各地各系统区分宣讲对象,通过理论宣讲“九进”活动,深入山谷草原、小院民宅、牧场毡房等基层一线,注重“理论+文艺+网络+双语”,以锅庄、则柔、道情、贤孝、小调、舞蹈等地方民族曲艺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
如今,在青海的草原上、山村里,马背宣讲队的马蹄声、双语宣讲团的讲解声,成了传递党的关怀、促进民族团结的最美声音。这些特色宣讲队伍,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语言架起连心桥,让党的惠民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走进了各民族群众的心中,为青海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新征程上,青海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经济发展上“互助”,在生活空间上“互嵌”,在文化传承上“互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常开长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