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大集体的,总喜欢说如果怎样就怎样,其实就是找借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20:33 1

摘要:大到事物的发生,社会的发展,小到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众多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条件形成的,其中我们能看见的是很小的一部分。

一些喜欢大集体,质疑包产到户的人,总喜欢说如果怎样就怎样。比如:

如果人民公社大集体不解散,早实现机械化了!

如果坚持大集体,生活比现在好百倍云云。

其实啊!很多如果,只是不愿承认现实的借口和说辞而已。

大到事物的发生,社会的发展,小到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众多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条件形成的,其中我们能看见的是很小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珍惜当下?

珍惜当下并不是不瞻望未来,而是要谨慎。

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改革开放之初有“摸着石头过河”之说,都是说要探索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而不是头脑发热而大刀阔斧。

歌曲《总以为来日方长》有句歌词:“我们憧憬瞻望却难敌世事无常”。

我们瞻望规划未来,往往只是强调有利的因素,而刻意回避不利的因素,没有达到愿望并不是世事无常,而是你的瞻望憧憬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农资经销商进货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一年由于冬前,小麦普遍播种比较早,小麦群体大,旺长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期有倒伏危险,我们技术部门提出小麦把节前普遍喷施一遍多效唑,控株高、蹲苗防倒伏。

当时市场上这种农药极少,因为小麦上很少用,只是果树用很少一部分,当时交通通讯还不是很发达,很多经销商根本联系不到货源。有位农资经销商看到了商机,因为和他合作农药正好有这种产品。

我至今记得他到我们单位咨询,和我们老前辈商讨进货量的一番话。他说:你看全市普遍喷一次药需要多效唑2400箱,咱们按一半的农民喷药防治需要1200箱,咱们按最保守考虑进400箱,只要有六分之一农民防治就能买完,我看绝对没问题。。。

结果真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四处筹钱进的400多箱多效唑,结果卖出去不到十箱。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经销商过分乐观,忽略了许多不利因素:

第一是农民的认识问题,农民以前从未采取过喷药防倒伏的措施,以前老方法就是镇压。

第二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后期潜在的倒伏威胁,现在就打药预防,没有吃过亏的农民接受的不多。如果头一年出现了大面积的倒伏,今年可能就会很容易推广。

第三用药的时间短,当时好没有现在电视,手机等迅捷的传播途径。

一般是农技部门提出技术措施印成技术材料,再用信件邮寄方式到达乡镇,乡镇在传达到村,很多农民还没得到信息,用药时间就过了。

结果直到两年后,农药过期,卖出去多效唑也不到20箱。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很多事我们如果过分乐观,就会夸大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因素。

我们考虑问题,当我们说,当初如果怎样,就能怎样时,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不利因素。

联想到现在网上一些人质疑包产到户:

说包产到户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而当看到现在农业已经基本实行机械化的事实时,又说,如果一直坚持大集体,机械化起码早实现二十年。。。

咱姑且不说,你提出有利条件有多少站得住脚,不利的条件想过吗?

你怎么就能确定一定会如此哪?为何不承认眼下的事实那!

来源:园丁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