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8月29日至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于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启幕。此次大会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与前沿研究,聚焦心血管疾病(CVD)防治这一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期间,三项重磅研究成果发布,从多维度深入剖析
8月29日至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于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启幕。此次大会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与前沿研究,聚焦心血管疾病(CVD)防治这一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会议期间,三项重磅研究成果发布,从多维度深入剖析阿司匹林在CVD防治中的效用,并从特定人群的精准预防、特定治疗场景的方案优化以及药物联用的安全性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全新见解,为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带来深刻启示。
近5万例数据验证
阿司匹林或成Lp(a)升高(高风险)人群一级预防有益策略
划重点:阿司匹林可使血清Lp(a)≥50 mg/dL人群和携带rs-3798220-C基因型人群的MACE风险显著降低,且未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
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及与Lp(a)升高相关的基因型,已被证实是未来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因素[1]。然而,针对该人群的最佳一级预防策略仍不明确。发布于本次大会上的一项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了阿司匹林在Lp(a)升高或携带Lp(a)升高相关基因型患者中,用于MACE一级预防的作用[1]。研究检索了3个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4年12月31日),纳入评估阿司匹林对Lp(a)水平升高或携带Lp(a)升高相关基因型人群进行MACE一级预防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观察性研究[1]。主要结局指标为MACE,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或非致死性脑卒中的复合结局;次要安全性结局指标为大出血事件[1]。采用限制性最大似然法作为研究间效应量的估计方法,进行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1]。研究结果[1]:共纳入2项RCT的事后分析及3项前瞻性研究,研究时间跨度为1988年至2014年,共涉及49,871例患者(阿司匹林组22,001例;安慰剂组27,870例)。研究随访期中位数为4.7年至26年。其中2项研究针对Lp(a)升高(≥50 mg/dL)的患者,另外3项研究针对携带rs-3798220-C基因型的人群。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血清Lp(a)升高患者的MACE风险显著降低相关[风险比(HR)=0.51;95%置信区间(CI):0.35-0.75,异质性 I²=0%],且与携带rs-3798220-C基因型人群的MACE风险显著降低相关(HR=0.59;95% CI:0.36-0.98,异质性 I²=0%)(图1 A)。两组间的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HR=1.24;95% CI:0.89-1.72,异质性 I²=0%)(图1 B)。图1 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Lp(a)升高患者/携带rs-3798220-C基因型人群的MACE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研究结论[1]:服用阿司匹林与Lp(a)水平升高或携带rs-3798220-C基因型人群的MACE风险降低相关,且未显著增加出血风险。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可能是该高风险人群中一种有益的一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地位再验证
阿司匹林在Lp(a)升高人群中的显著获益,为一级预防这道防线嵌入了又一块坚实的砖石,为高风险人群的健康保驾护航,再次彰显了其基石地位。
长期阿司匹林治疗者PCI术前追加给药
1月MACCE风险减半且出血无增加
划重点:与100mg维持剂量相比,PCI术前24小时内追加300mg阿司匹林可使1个月内MACCE风险减半,且安全性良好。
尽管氯吡格雷追加给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获益已得到证实,但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拟接受PCI的患者中,追加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发表于本次会议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拟接受PCI的患者追加服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10-2024年),分析了82家医院中接受PCI治疗的52,929例患者[2]。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追加给药组(PCI术前24小时内服用300mg,n=8,823)和维持剂量组(服用100mg,n=44,106)[2]。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平衡两组患者间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分析结合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风险[2]。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MI、脑卒中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TVR)[2]。研究结果[2]:经1:1倾向评分匹配后,纳入8,628对基线特征均衡的患者(所有协变量的标准化差异均<10%)。结果显示,与维持剂量组相比,阿司匹林追加给药组1个月内的MACCE风险显著降低(3.41% vs 1.69%,HR:0.51,95% CI:0.418-0.607,P<0.001),这种获益在3个月(6.35% vs 6.57%)和6个月(8.23% vs 8.16%)时减弱(表1)。
在MI方面,追加给药组在1个月(0.25% vs 0.58%)、3个月(0.61% vs 0.90%)和6个月(0.83% vs 1.15%)时MI风险均持续降低(所有P<0.05);追加给药组1个月内的TVR风险也有所降低(0.50% vs 2.46%,P<0.001)(表1)。
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在心源性死亡、脑卒中、脑出血以及BARC 2型、3型或5型出血事件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所有P>0.05)(表1)。
表1 治疗1、3、6个月时,两组MACCE、心血管死亡、MI、TVR、脑卒中、脑出血以及BARC 2型、3型或5型出血发生情况
二级预防策略再优化
本研究证实PCI术前追加给药在急性期的强化保护作用,为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策略优化提供循证依据,为高危患者的关键时刻提供关键保护。
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联用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
血小板反应性显著升高,需警惕疗效下降
划重点:在为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PPI)”时,需警惕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干扰。若必须联用,应提前明确氯吡格雷的应答状态,并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测。
PPI常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然而,其联用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进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3]检测法,评估了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糖尿病患者(联用或不联用奥美拉唑)的血小板功能,具体为以P2Y12反应单位(PRU)衡量的血小板反应性[3]。这是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纳入对象为确诊CAD的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已服用阿司匹林(81mg/天)和氯吡格雷(75mg/天)且未联用奥美拉唑,用药时长超过2周[3]。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日服用奥美拉唑(20mg),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疗程均为2周;随后两组交叉换药,继续治疗2周[3]。分别在基线期、治疗2周时及交叉换药后检测患者的PRU值[3]。主要结局指标为奥美拉唑组与安慰剂组的平均PRU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氯吡格雷应答状态的变化(无应答定义为PRU>208)[3]。: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期间,共纳入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血压与血脂异常;距既往事件(如心血管事件)或血运重建术的时间中位数为7个月(四分位距 IQR:2-14个月),中位年龄为67岁(四分位距 IQR:60-67岁);男性占比58%,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位数为6.7%(四分位距 IQR:6.4-8.1%)。研究未观察到显著的延滞效应(指前一阶段治疗对后一阶段产生的残留影响)。与基线相比,联用奥美拉唑后患者的平均PRU显著升高18.4(增幅10.2%,p=0.002);校正后的平均PRU仍升高20.7(p=0.002)(图2)。服用奥美拉唑后,氯吡格雷无应答者数量从22例(44%)增至28例(56%),其中7例(占初始应答者的25%)从应答者转为无应答者,1例无应答者转为应答者(图3)。体重指数(BMI)越高,患者成为无应答者的可能性越高[比值比(OR)=1.3,p=0.02]。
图2 与基线相比,联用奥美拉唑后患者的平均PRU显著升高
图3 联用奥美拉唑前后应答者变化情况
研究结论:在本研究纳入的糖尿病患者中,联用奥美拉唑前即有较高比例为氯吡格雷无应答者,且25%的初始应答者在联用后转为无应答者。因此,在此类患者群体中应避免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联用。若临床确实需要联用,建议在联合用药前先筛查患者的氯吡格雷应答状态,并在用药期间进行密切监测。氯吡格雷药物联用需谨慎
本研究揭示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升高及疗效下降的隐患,提醒着临床医生在药物联用的道路上需格外谨慎,提前筛查、密切监测,方能避开潜在的治疗“陷阱”,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疗效平衡。
“基石”地位当之无愧
阿司匹林在CVD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价值再获肯定
ESC 2025会议期间发布的三项阿司匹林相关研究,从Lp(a)升高人群一级预防、PCI围术期二级预防方案优化及糖尿病合并CAD患者药物联用风险管控三个关键维度,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精准循证依据,既进一步巩固了其在CVD防治中的“基石”地位,也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用药策略、平衡疗效与安全提供了直接指导。相信未来随着更多针对特殊人群、复杂临床场景的研究探索,阿司匹林在CVD防治中的应用细节将持续完善,为全球心血管健康防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方案,助力进一步降低CVD的发病与死亡负担。
专家简介钱海燕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Fellow(FACC)、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Fellow(FSCAI)、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冠脉腔内影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修复再生分会心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专委会常委/冠脉学组委员、中国整形学会干细胞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促进会心脏重症委员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外周血管病和难治性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北京整合医学会心血管代谢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冠心病介入资质考试题库建设专家等学术职务20余项;兼任Frontiers Drug Safety Regulat、Frontiers Cardiovas Med、Inter J Cardio Res、Intern and Emerg Med、CM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心肺血管病杂志等SCI/核心期刊编委
参考文献:
[1]PL Lee,et al.Aspiri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lipoprotein(a): a meta-analysis.ESC 2025.Presentations.
[2]WB Dai,et al.Aspirin reloading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aspirin therapy: reduced early ischemia without bleeding trade-off.ESC 2025.Presentations.[3]M Thungthienthong,et al.Platelet reactivity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with or without omeprazole in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ailand: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ESC 2025.Presentations.[4]江雨晨,高倩. 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2024,36(4):304-307,31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