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ESC丨走向世界,引领未来,探秘中国长城会(GW-ICC)的“国际旅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20:15 2

摘要:202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在马德里落下帷幕,但中国心血管学界的声音却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回荡。今年,中国是ESC会议上投稿最多、入选研究最多的国家,而中国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更在与ESC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声音进一步传递到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撰文:医学界报道组

202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在马德里落下帷幕,但中国心血管学界的声音却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回荡。今年,中国是ESC会议上投稿最多、入选研究最多的国家,而中国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更在与ESC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声音进一步传递到国际舞台。这不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心血管学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有力证明,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角色。中外声音如何通过ESC与GW-ICC共同谱写出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交响乐”?对此,医学界进行特别报道。

图 GW-ICC与ESC大会的合作论坛

ESC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组织之一,始终致力于推动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长城会秘书长孔祥怡教授在ESC会议期间对ESC前主席Prof. Weidinger进行了一场深度专访。Prof. Weidinger指出:“今年的ESC大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会。我们与世界各地的心脏联盟合作,今年的焦点是全球健康,主题为‘无国界的心脏病学’。我们真正想要强调的不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还要通过本地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当地的医疗系统和资源,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深入交流,审视区域性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应对心血管健康。”

在对Prof. Weidinger的采访中,他满怀热忱地提及中国心血管学界对ESC大会的巨大贡献。他指出:“今年,中国再次成为提交摘要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对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的巨大贡献。”中国学者们带着他们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研究成果,积极投身于ESC大会,与世界各地的心血管专家交流、碰撞,为全球心血管医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ESC前主席还特别强调了ESC与GW-ICC之间的合作机会。他提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对ESC会议中的内容保持长期关注,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这个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塑造心血管医学的未来。”也正是如此,期待通过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接轨,能够更好地分享经验、整合资源,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性挑战。

这种合作渊源并非一朝一夕。多年来,ESC与长城会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深入地合作。从早期的学术交流,到如今在ESC大会的“世界之窗”栏目中专门设置与中国长城会合作的论坛,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Prof. Weidinger还透露:“我们很高兴在马德里的ESC大会以及10月在北京举行的GW-ICC上都举办联合会议。我们将把ESC的亮点带到长城大会上,并与中国同道探索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指南。”这不仅是两家学会之间的合作,更是欧洲与中国在心血管领域携手共进的象征。

Global Community合作论坛:中国心血管学界走向世界的窗口

GW-ICC自创办以来,一直是中国心血管学界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1989年,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胡大一教授和意大利心血管专家German Di Sciascio教授共同创始GW-ICC,这也奠定了其致力于中外合作交流,推进中国心血管领域不断发展的使命。它见证了中国心血管学界从学习、借鉴到创新、引领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百人介入培训会议,发展成为覆盖亚太、享誉全球的万人学术盛会,从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医学盛宴,从单一的传统会议发展为集合网络直播、多媒体互动、数字化管理为一体的立体会议,在我国心血管领域乃至国际医学领域中,长城会树立起独具一格的“长城丰碑”。

在ESC与GW-ICC合作论坛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心血管学界在精准医疗、临床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探索。

该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杜昕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折剑青教授进行专题汇报。随后,孔祥怡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会议突出中国在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领域的前沿研究,丰富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制定更有效、个性化的预防策略。

图 杜昕教授主持联合论坛

孔祥怡教授主持联合论坛讨论

唐熠达教授:从基因到临床试验:Lp(a)和ANGPTL3/4/8作为超越LDL-C和炎症的ASCVD新靶点

唐熠达教授聚焦于脂蛋白(a)(LPA)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3/4/8)作为新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靶点的研究进展。这些靶点超越了传统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炎症途径,为残余心血管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LPA是一种遗传性脂蛋白,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近年来,多个3期临床试验正在探索针对LPA的治疗策略,如AMG 890(一种RNA药物)和Pelacarsen(一种小分子药物)。这些药物通过降低LPA水平,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唐熠达教授团队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联合抑制LPA和PCSK9(一种已知的LDL降低靶点)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

ANGPTL3/4/8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些蛋白在甘油三酯代谢中的重要作用。ANGPTL3/4/8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唐熠达教授团队发现,ANGPTL3/4/8的联合抑制可以显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这一研究不仅为开发新一代降脂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 唐熠达教授在联合论坛分享

折剑青教授: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GLP-1水平加剧胰岛素抵抗:中国人群/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依赖性研究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葡萄糖耐受异常和其他副作用。折剑青教授团队通过一项队列研究,首次揭示了他汀类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组失调,特别是梭菌属水平的显著降低。这种失调与胰岛素抵抗的加剧和血糖耐受不良有关。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补充梭菌或其代谢产物UDCA可以改善这种不良反应。折剑青教授基于这些发现,启动了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UPSIDE试验),旨在验证阿托伐他汀与UDCA联合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研究不仅为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 折剑青教授在联合论坛分享

携手共进,共筑心血管健康防线

展望未来,ESC与GW-ICC之间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和广泛。随着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心血管医学中的应用,中外深度对话将为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双方可以共同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总之,通过ESC与GW-ICC之间的合作,双方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性挑战。这不仅是两家学会之间的合作,更是欧洲与中国在心血管领域携手共进的象征。“心域无界,智向未来”,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平台,GW-ICC汇聚全球心脏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展示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推动心血管事业健康发展。期待在未来,双方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10月,GW-ICC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医学界将持续关注中国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您带来更多科学、深度、专业的报道。请持续关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与医生站app,获取更多资讯!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