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姨:旧时光里的温暖记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0:12 1

摘要: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心底多少都藏着一段与“缺钱”纠缠的岁月。那时农村生活清苦,家家户户孩子成群,日子像被压紧的弹簧,每一分钱都要反复盘算。父亲虽有份公职,可微薄的工资摊在五口人身上,仍是杯水车薪。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对饥饿没有切肤之痛,却总能感受到家中那份无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心底多少都藏着一段与“缺钱”纠缠的岁月。那时农村生活清苦,家家户户孩子成群,日子像被压紧的弹簧,每一分钱都要反复盘算。父亲虽有份公职,可微薄的工资摊在五口人身上,仍是杯水车薪。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对饥饿没有切肤之痛,却总能感受到家中那份无声的拮据。然而记忆中最鲜明的画面,却是村中大喇叭响起的那一刻——“某某某,领汇款单!”那是母亲的名字。每当这时,我和兄姐便雀跃不已,因为知道,是姨又从省城寄钱来了。

十元、二十元,最多不过五十,如今看来不过是顿饭钱,可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却如甘霖般滋润着我们干涸的日子。它能买油盐酱醋,能添几尺布料,甚至能让全家人在月底还能吃上一顿带荤的菜。左邻右舍每每提起,眼中都流露出羡慕,不只为那笔钱,更为我们家因此保住了几分体面。姨和姨父只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自家有表哥表姐要抚养,还要接济乡下的舅舅和年迈的姥爷。可他们从未中断过对我们的帮扶,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有时随信而来的,还有他们穿旧却洗得干净的衣物,母亲便在灯下细细拆改,让我们穿得整洁大方。

最让我难忘的,是家里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那是姨家省吃俭用送来的礼物。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它成了我通往世界的桥梁。傍晚时分,“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旋律一响,我便屏息凝神,听刘兰芳讲《岳飞传》,听《杨家将》的忠烈悲歌,也听《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谍影重重。那沙沙作响的电流声里,藏着整个童年的梦想与远方。

后来,姨家又把他们换下的黑白电视机送了过来。一台环宇牌的小小屏幕,竟成了全村人的精神盛宴。每到夜晚,堂屋挤满了乡亲,大家一同为《血疑》中的幸子落泪,为《渴望》里的刘慧芳唏嘘。父母因这台电视,在邻里间多了几分尊严与笑意。

如今姨父已远行,姨也走完了她慈爱的一生。每次探望她,她总拦着不让买这买那,嘴里念叨着“别破费,别破费”。可我们这点心意,又怎能抵得过她当年雪中送炭的恩情?昨日惊悉姨离世,心如刀割,重读旧事,泪湿衣襟。您走了,可您的善良与温暖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夜空又多了一颗温柔的星,我知道,那是您依旧在默默注视着这个您曾倾尽心血守护的家。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