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2024年全球交易总额飙到7200亿美元,而它的名字,八成和咱们要说的亚马逊河脱不了干系——毕竟这条河,堪称河流里的无冕之王。
【声明:本文内容均已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2024年全球交易总额飙到7200亿美元,而它的名字,八成和咱们要说的亚马逊河脱不了干系——毕竟这条河,堪称河流里的无冕之王。
有人说过,“世界上的河流分两种,一种叫亚马逊河,另一种叫其他河流。” 这话一点不夸张,它的实力就是这么断层领先,“河流之王”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的源头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段的秘鲁,以前大家都认阿普里马克河是它的起点,这么算下来全长6400公里,就比尼罗河短点。
但后来发现,曼塔罗河才是最长的源头,要是从这儿算起,亚马逊河直接冲到7072公里,把尼罗河的6695公里甩在身后,成了世界第一长河。
世界十大最长河流里,尼罗河以6670公里稳坐非洲东部头把交椅,流经11个国家;亚马逊河6400公里称霸南美,流经3国;长江6397公里是中国独有的骄傲;密西西比河6020公里横跨美加;叶尼塞河5539公里盘踞西伯利亚;黄河5464公里是中国的母亲河;鄂毕河5410公里流经俄哈中;澜沧江-湄公河5290公里连接东南亚与中国;巴拉那-拉普拉塔河4640公里在南美穿梭;刚果河4500公里流淌在非洲中部。
要是说长度还算不上硬伤(毕竟只是跟尼罗河比),那亚马逊河其他指标简直是碾压所有对手。
先看流量,每秒能达到21.9万立方米,啥概念?填满1400万立方米的西湖,一分钟就够了!
年均径流量更是吓人,6.9万亿立方米,要知道长江才9600亿,密西西比河5800亿,刚果河1.3万亿,它一个顶得上世界径流量第二到第十名的总和!
径流量榜单上,亚马逊河6440千米的长度搭配6.9万亿立方米年径流量,69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在南美洲独领风骚;
刚果河4700千米,1.3万亿立方米,373万平方公里紧随其后;
长江6300千米,9600亿立方米,180万平方公里在亚洲抢眼;奥里诺科河2740千米,8000亿立方米,95万平方公里在南美占一席之地;
巴拉那河4100千米,7200亿立方米,260万平方公里;叶尼塞河5540千米,6260亿立方米,260万平方公里;
布拉玛普特拉河3000千米,6200亿立方米,62万平方公里;
密西西比河3770千米,5800亿立方米,322万平方公里;
托坎廷斯河2700千米,5650亿立方米,84万平方公里。
首先,它和刚果河一样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地方年降水量随便就超2000毫米,单位面积能落下2米深的水。
再加上它有全球最大的流域面积——691万平方公里,占了南美洲的40%,比两个印度还大,刚果河373万平方公里、长江180万平方公里根本没法比。
而且它的支流多达1.5万条,密密麻麻跟牛毛似的,这么大的集水面积,再加上万条支流不断补水,水量想不大都难。
黄河水量少,一大原因就是下游成了“地上河”,流域面积缩水严重,就算下雨多,也没支流能往里灌水。
长江要是有700万平方公里流域和上万条支流,流量肯定能翻好几番。
亚马逊河平均深度45米,这还是平原上的深度,要知道全球十万吨级货轮吃水才12米,也就是说,万吨货轮和航母从河口往上游开,跟玩似的。
而长江疏浚后,只有南京以下航道水深能到12.5米,能走10万吨货轮,到了重庆,就只能走5000吨的船了,这么一看,亚马逊河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但比起深度,宽度才更让人咋舌。普通河流主河道宽个500到1000米就不错了,下游和河口能到几公里、十几公里就算稀有,几十公里的更是少见。
比如黄河一般宽500米,入海口1.5公里;恒河最宽7公里;尼罗河10公里;长江下游8到9公里,河口也就90公里。
可亚马逊河,主河道平均就宽5到12公里,最宽的地方直接飙到48公里!
更离谱的是入海口,宽到330公里。要知道英吉利海峡最宽才180公里,台湾海峡平均宽也是180公里,这河口比海都宽,站在河中间根本望不到对岸,开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跑,至少得5个多小时才能到对岸。这宽度,现实中基本没对手,也就《西游记》里的八百里通天河能跟它比划比划。
而且它淡水输出太猛,每年入海5.4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河流入海总量的20%,导致河口往外160公里内的水几乎都是淡水,号称“淡水海”,这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简直变态到家了。
虽然亚马逊河流经热带雨林,水土流失不算严重,但水量太大,携沙能力超强,年输沙量快10亿吨,快赶上黄河了——这相当于每年运送约1.4亿头成年大象重量的泥沙,在洋流和潮汐作用下,在河口堆出了世界最大的河口岛——马拉若岛。
这岛长295公里,宽200公里,最高海拔40米,面积40100平方公里,是长江口崇明岛的30倍,在全球岛屿里排第35位。
就连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面积也才3.6万多平方公里,竟然还没一条河冲出来的岛大,说起来有点讽刺,岛上现在住了40万人。
可就算岛这么大,每年雨季亚马逊河一泛滥,一大半都会被淹得严严实实。
由此可见,亚马逊河的恐怖程度真没法想象,这河要是决口,对周边居民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就连以“狂暴”闻名的黄河,在它面前都不够看——黄河水患再凶还能治,亚马逊河要是发威,根本挡不住,难怪到现在都没在它河道上建一座大桥。
就像刚才说的,雨季一到洪水漫灌,两岸几十公里内都没法住人,更别说建城市了,压根没什么经济腹地。
2024年亚马逊河货物吞吐量才1亿吨,而长江同期是64亿吨,还不到人家的2%,真是中看不中用啊。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条“巨河”还裹着地球最丰富的生态宝藏。
流域内的热带雨林占全球雨林面积的一半,河里光是鱼类就有25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淡水鱼加起来还多——有长达4米的巨骨舌鱼,一口能咬碎骨头的食人鱼,还有会放电的电鳗,甚至能长到半吨重的亚马逊鲇鱼。
岸边更是爬满森蚺、凯门鳄,树上栖息着金刚鹦鹉、吼猴,堪称“地球生物基因库”。
巨量的河水蒸发后形成云系,不仅让南美雨林常年湿润,还会随着气流影响北美甚至欧洲的降水。
有科学家说,亚马逊河参与的水循环,相当于给地球装了个“空调”,要是它出了问题,全球气候都可能跟着“感冒”。
人类对它的探索从没停过。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第一次闯入时,差点被河里的怪物吓破胆;19世纪科学家组团考察,才摸清它的源头和长度;如今,人们一边惊叹于它的野性,一边又在纠结——要不要开发沿岸资源?会不会破坏这脆弱的生态?直到现在,这河两岸还有不少原始部落,从没接触过现代文明,仿佛是地球留给自己的“秘密花园”。
1541年,西班牙探险家德奥雷利亚纳带领队伍穿越这片流域时,遭遇了当地一个部落的袭击。
让他们震惊的是,部落里的女性战士异常勇猛,手持弓箭奋勇冲锋,丝毫不输男性。
德奥雷利亚纳联想到希腊神话中骁勇善战的亚马逊女战士,便把这条河命名为“亚马逊河”,这名字一叫就叫了几百年。
而生活在河边的印第安人,早就把这条河当成了生命之源,他们会用巨骨舌鱼的鳞片做工具,用棕榈叶编织船只,雨季时跟着洪水迁徙,旱季则在露出的河滩上种植作物,与河流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这些年雨林被大量砍伐,每年消失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卢森堡(约258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天消失7个标准足球场),许多依赖雨林生存的动植物处境岌岌可危。
就说亚马逊河豚,这种全身粉红、性情温顺的淡水豚,因为栖息地被破坏和渔民误捕,数量比20年前少了一半,成了濒危物种。
河流也没逃过污染,沿岸的采矿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涌入,让部分河段的水质急剧下降,食人鱼的生存都受到了影响,更别说那些对水质敏感的水生生物了。
航运不行,但渔业潜力巨大,当地渔民靠捕捞巨骨舌鱼、鲇鱼就能维持生计,可过度捕捞让不少鱼类数量锐减,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限制捕捞期。
旅游业倒是有点起色,每年都有游客来体验雨林探险,坐着独木舟在“水淹森林”里穿行,看凯门鳄在水面晒太阳,不过基础设施太差,路难走、住宿简陋,而且开发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破坏生态,比如游客丢弃的垃圾可能会让海龟误食。
雨季时,水位能上涨10多米,大片森林被淹没,形成独特的“水淹森林”,树懒会抱着树干慢慢移动,各种鱼类则趁机钻进树林觅食、繁殖,连平时在陆地活动的猴类,也会跳到更高的树枝上躲避洪水。
而到了旱季,水位下降,浅滩和沙洲露出来,成了水鸟的乐园,火烈鸟、白鹭成群结队地来这里觅食,河水也因为蒸发变得更浑浊,泥沙含量比雨季时高了好几倍。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让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也让亚马逊河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它起源于1180万到1130万年前的中新世,最初是一条横贯大陆的河流。
在更早的白垩纪,原始亚马逊河向西流淌,属于原始亚马逊-刚果河流系统的一部分,那时南美洲和非洲还连在一起,同属超级大陆冈瓦纳。
后来安第斯山脉持续抬升,如同大地伸出的巨手,把原本的盐水排出,内陆海逐渐变成巨大的淡水湖和沼泽盆地。
再加上大西洋暖流北上带来充沛湿润的空气,让这里常年高温多雨,最终孕育出广袤的亚马逊雨林。
到了约24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在冰河期的影响下,海平面下降,巨大的亚马逊湖或湿地迅速干涸,才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亚马逊河。
植物方面,光是已知的就超过4万种,巴西坚果树能长到30-50米高,像雨林里的巨人;藤本植物相互缠绕,织成一张复杂的生态大网,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之所;兰花更是多达数千种,形态奇异、颜色绚丽,有的像蝴蝶,有的似飞鸟,在雨林中绽放独特魅力。
动物里,除了常见的那些,箭毒蛙体型小巧,颜色却艳丽得晃眼,不少还带着剧毒,是雨林里的“毒美人”;树懒动作慢得出名,一生大部分时间倒挂在树上,身上甚至长着藻类,和它形成了特殊的共生关系;美洲豹作为顶级掠食者,在雨林生态中起着关键的平衡作用,它的存在控制着食草动物的数量,让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转。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以渔业和原始农业为生。
河水泛滥虽会带来破坏,却也留下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种植提供便利。
他们用简单的渔具在河中捕鱼,用棕榈叶搭建能抵御风雨的房屋。
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让河流的水位变得异常,雨季洪水更猛烈,旱季水位又过低,不仅冲毁房屋、淹没农田,还导致鱼类资源减少,让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
比如巴西马瑙斯附近的卡博克洛部落,祖辈靠在河湾处布设鱼堰捕鱼为生,可近五年旱季水位比往年低了3米多,鱼堰裸露在沙滩上,年轻人不得不离开部落去城市打零工,传统捕鱼技艺正慢慢消失。
为了保护这条“地球之河”,国际上也有不少行动,却也伴随着争议。绿色和平组织通过卫星密切监测雨林砍伐情况,还组织志愿者实地考察,抗议非法伐木和采矿行为。
一些国家签订了保护协议,承诺减少对雨林的破坏、守护河流生态。
可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巴西部分地区为了发展农业和矿业,会放松对雨林的保护,允许一定范围的开发,这与国际环保组织的要求相悖,引发了不少国际舆论的争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如今,现代科技也开始加入保护阵营:巴西部分保护区引入“无人机巡护+AI识别非法砍伐”系统,能在2小时内定位可疑伐木点;秘鲁则在支流布设微型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数据异常时会自动向环保部门报警。
除了名字的由来,一些古老部落流传着关于“河神”的传说——他们认为亚马逊河由一位喜怒无常的神灵掌管,雨季的洪水是神灵的咆哮,旱季的浅滩是神灵的馈赠,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河神庇佑。
更让人好奇的是,有学者猜测,秘鲁的纳斯卡线条或许与亚马逊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关联,那些巨大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象,可能是古人用来与河流沟通的“密码”,只是这层关联至今没被完全证实。
当地的亚诺玛米部落还有独特的“成年礼”:男孩要独自乘独木舟在河上漂流三天,若能带回一种叫“帕库”的食果鱼,才算真正成年,这仪式已延续了上千年。
他们的祭祀仪式中,会焚烧一种仅生长在河岸边的“水香草”,据说烟雾能顺着河流传到“河神”耳中;木雕艺术也处处体现对河流的敬畏,船桨上刻满鱼群和水纹,象征与河流的共生。
2023年,科学家在亚马逊河深处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光鱼类,它们能在黑暗中发出蓝绿色光芒,既用于吸引猎物,也能在同类间传递信号;同年还有研究指出,雨林中某些兰花会释放特殊挥发性物质,能促进周边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繁殖,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环境,让这条河的生态网络显得更加精妙。
2024年初,科考队又在支流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獭亚种,体型比普通水獭小1/3,却能在湍急的河水中精准捕捉电鳗,其毛发的防水性比已知水獭高出20%,这一发现让学界对流域内物种适应性有了新认识。
欧洲的多瑙河被誉为“欧洲的黄金水道”,流经10个国家,航运繁忙,沿岸城市密集,年货运量达数亿吨,而亚马逊河因缺乏经济腹地,航运量不足其1/50;
亚洲的湄公河虽流经多国,渔业和灌溉价值极高,却因水量季节波动大,远没有亚马逊河“稳定的狂暴”——湄公河旱季部分河段甚至能徒步过河,亚马逊河再旱也能让万吨船通行。
非洲的刚果河虽同属热带雨林气候,流量居世界第二,但流域面积仅为亚马逊河的一半,且多瀑布险滩,远不如亚马逊河“畅通无阻”。
巴西曾在亚马逊河沿岸推行“大豆种植计划”,通过砍伐雨林开辟农田,大豆产量一度飙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到10年就不得不缩减规模;而秘鲁尝试的“生态渔业”模式,划定禁渔区、推广可持续捕捞工具,虽短期收益不如无序捕捞,却让鱼类资源逐渐恢复,反而让渔民收入更稳定。
玻利维亚还试点过“雨林碳汇交易”,通过保护雨林吸收二氧化碳,将碳减排量卖给发达国家企业,既保护了生态,又为当地带来收入,这一模式正被更多国家借鉴。
如果能严格执行保护政策,雨林覆盖率维持在90%以上,据模型预测,到2050年,这里可能新增上百个物种,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将提升15%,极端气候对周边的影响也会减弱;可要是破坏持续,按目前雨林消失速度,到2040年可能有1/3的雨林变成草原,大量物种灭绝,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因此上升0.5℃以上,亚马逊河这条“地球之河”,或将成为人类最沉重的遗憾。
参考资料: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j/202310/t20231026_14871141.htm?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https://m.gmw.cn/2023-10/31/content_1303555628.htm?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https://m.toutiao.com/article/6741768841900065294/?upstream_biz=doubao&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来源:科学矩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