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日,上海滨海古园3号门广场汽笛长鸣,以一场跨越34载的致敬仪式,拉开“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序幕。现场发布的“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引发关注。该计划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滨海古园、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计划每年整理收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4月3日,上海滨海古园3号门广场汽笛长鸣,以一场跨越34载的致敬仪式,拉开“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序幕。现场发布的“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引发关注。该计划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滨海古园、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计划每年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进行结集出版,留存海葬逝者独特的人生文化记忆。
现场,几位耐心引导家属的95后、00后海葬社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悉,海葬社工也是今年上海殡葬行业首次推出的新职业。
00后海葬社工:撒灰过程也是情感宣泄的过程
从今年3月14日开始,2003年出生的海葬社工叶春辉已经累计10次出海。担任车导岗位的他需要协助家属们完成撒海的全过程,其间还要安抚心绪难平的家属。
有一次,在骨灰撒海的过程中,有一位阿姨接过骨灰后,难受不已,一下靠在灰斗旁边,她一边撒骨灰一边大喊着“妈妈”。一旁的叶春辉上前安抚了她。在他看来,“在船上,家属情绪容易被放大。撒灰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现场海浪声音比较大,平时没有这样的机会,家属借此机会抒发情感,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学社工专业的他马上就要入职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从小跟着父母扫墓的他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没有太大忌讳,觉得每次出海对自己来说都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
马上就要入职的他介绍,海葬社工工作比较特殊,通常工作时间是每年的三月至六月,九月至十一月,一年的服务时间是7个月。至于出海时间,则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如果当天符合出海情况,则上下午各有一个船次。
还在华理社工系读研二的2001年出生的社工张佳鑫是现场四位海葬社工中唯一的实习生。学社工专业的她此前实习时服务的群体大多是青年,第一次尝试当海葬社工,试着为家属服务,她觉得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是自己报名这个实习岗位的。之前没接触过殡葬这个行业,真的上岗了才发现,在服务逝者家属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语言规范,举止得当。”
张佳鑫实习的岗位是业务办理点,在服务海葬逝者家属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名比她还小一岁,2002年的女生。“现场只有她一个人,看上去孤苦伶仃的,在为父亲办理海葬手续。”
从今年3月份开始,2003年出生的董雨婷也有了累计10次的出海经验。她告诉记者,海葬社工有多个岗位,比如车导、船导、业务办理点等,她主要担任的是车导岗位。主要工作是将海葬家属从殡仪馆引导上大巴,带领家属到登船点,协助完成撒海的全流程。而船导的工作则更宏观,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家属进出码头、提醒上下船安全、搜集逝者的生平故事等等。
“对于绝大部分家属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为家属的骨灰撒海。通常,一名车导负责一辆车,每辆车上有10户家庭,约30-40人。在骨灰撒海过程中,家属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对亲人的思念溢于言表,有的还特别有倾诉欲。此时此刻,我会选择倾听,安抚家属尊重逝者的遗愿。”林振霜介绍说。
1997年的林振霜是四位海葬社工中比较特别的,她曾是政府部门的文员,工作5年后转型进入殡葬行业。“这些年来,上海社工服务做得越来越好,中国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我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另一方面个人比较喜欢社工领域的工作。所以选择当一名海葬社工。”
在服务过程中,林振霜遇到了一位失独的阿姨,在为女儿骨灰撒海的过程中,对方的情绪不太好,喃喃自语自己老了之后没有依靠,觉得活在世界上没有意义。林振霜上前交流,发现阿姨的女儿和自己年纪相仿。她采用了倾听的工作方法,排解阿姨的苦闷情绪。引导对方积极地面对生活,感受身边的力量。下车的时候阿姨临走前特地感激了她。
清明海葬文化周启幕
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动以来,上海已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31万户,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今天“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将原本的海葬公祭日延长为海葬文化周(3月28日—4月5日)。文化周期间,市民可在上海滨海古园参与海葬公祭、“树”说思念纪念林植树纪念、海葬逝者人生故事征集等多项海葬文化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创新构建“短中长”三级服务时序,短期在滨海古园集中开展海葬公祭日等文化活动,中期推进“海葬逝者人生故事收集保存”计划,长期依托全市15家殡仪馆提供常态化海葬预约咨询服务。
随着上海海葬工作服务联盟装置启动,标志着上海首次实现海葬服务网络在全市殡仪馆贯通。联盟以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为中心,同时覆盖全市15家殡仪馆,及“白事热线”962840、市属多家公墓,构成“1+15+X”的工作服务网。自即日起,市民可以通过“随申办·身故一件事”预约海葬,还可通过“白事热线”962840、“上海海葬”公众号预约登记,更可在全市15家殡仪馆咨询了解和办理海葬服务。
今年清明期间,墓园从单纯海葬纪念拓展为提供海葬祭扫、纪念、继承等多维度公益文化服务。在活动主会场上海滨海古园,“思念之路”“思念之漪”“思念之源”三大海葬文化展区引人入胜。
纪念活动现场发布的“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是另一项引发关注的亮点。该计划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滨海古园、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计划每年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进行结集出版,留存海葬逝者独特的人生文化记忆。活动方介绍,开展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缅怀和记录那些选择海葬的逝者,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为家属提供一种更持久的纪念方式,让思念有处可栖;为城市构建一座精神档案,让海葬从一种生态选择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超表示,此次之所以发布“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是希望能留下逝者生平的精彩故事。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家属的年龄普遍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殡葬祭扫移风易俗的推广,新一代年轻人的祭扫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主要是更能接受厚养薄葬、绿色环保文明葬式的理念,他们不再纠结是否要为先人买大墓。
“上海的殡葬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是不可逆的趋势,土地利用需要更加精细化。”魏超介绍说,上海的殡葬改革已经开展多年,推广海葬、立体葬等绿色葬式,墓越做越小,占地、石材消耗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低。
相关新闻
清明礼敬暨节地生态葬公益行动发布
在追思中传承,在缅怀里前行。4月2日,2025清明礼敬暨节地生态礼葬公益行动发布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举行,福寿园国际集团下辖6大区域的36家公墓单位积极响应殡葬改革要求,联合公布了节地生态承诺,推动了行业的绿色发展。
钟声深沉悠远,来自青浦区第一中学学生们的清明祭文诵读声清亮而深情,古筝旋律宛转悠扬……主祭人依古礼插柳留春、纸鸢寄思、酾酒感恩、杯烛念旧,有序演绎传统祭祀文化的精髓,表达对先烈、先贤和先人的无尽思念与敬仰。
作为承载着生命记忆与故事的人文纪念公园,上海福寿园通过精心打造上海新四军广场、英雄长廊、上海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纪念碑等多处地标性纪念场景让生命得以传承,并以此为依托坚持举办各类纪念缅怀活动,同时这些场景也是上海众多单位、社会组织和大中小学校开展情景党课、生命教育等活动的沉浸式户外课堂。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