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创 上大青记文遗团队 传媒新观察编者按:在中国新闻史的长河中,“青记”不仅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跨越时空的红色火种。上海大学“青记”文遗及精神传播联合大作业育人实践项目,以跨界跨学科协作与场馆联动为载体,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新媒体创作,激活红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原创 上大青记文遗团队 传媒新观察编者按:在中国新闻史的长河中,“青记”不仅是一座精神丰碑,更是跨越时空的红色火种。上海大学“青记”文遗及精神传播联合大作业育人实践项目,以跨界跨学科协作与场馆联动为载体,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新媒体创作,激活红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本组稿件共两篇,以“寻访新闻先驱足迹”为主题,呈现了学生团队深入“青记”历史现场的调研成果。本篇《沿着前辈的足迹——访韬奋故居小记》以细腻笔触还原邹韬奋先生“读者信箱”栏目的历史细节,展现其“以笔为刃、以情为墨”的新闻初心。撰稿 | 上大“青记”文遗团队 徐朗益指导老师 | 齐爱军 张林韬奋纪念馆,或称韬奋故居,是藏在居民区中的。弄堂口五个大字高悬,但整个弄堂的安静氛围还是让我的脚步滞了一瞬。晾衣铁架下有个女孩正在跳绳,似乎就是普通里弄而已。往前多走几步,指示牌和金色大字给了我指引,确是此地。党员服务岗的阿姨在门口喊我登记,得知我是新闻学学生后,“韬奋先生是你前辈。”的话语脱口而出,我的心却冒出不安的气泡——尚未练就充沛新闻技能的我,真能配称作韬奋先生的后辈吗?
《生活》周刊受资金所限,那时的《生活》周刊难以对外约稿,邹韬奋就一人用六七个笔名撰文。他把主编《生活》当作是最有兴趣、最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到《生活》周刊的革新和编辑上,其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开辟“读者信箱”。这是一个回答讨论读者问题的栏目,自此,韬奋与读者有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读者信箱”诞生之初,韬奋自己拆信、看信、起草复信、誊写复信,“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不肯马虎,鞠躬尽瘁,写而后已!”在韬奋先生看来,“信箱和简复,那是读者和编者间的沟通机关,是读者与本刊的深挚友谊的表现媒介”。“读者信箱”虽名信箱,实则是纸媒时代编者与读者实现有效互动的平台,在你来我往中直接回应且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生活》周刊俨然成了读者的朋友,生活的百科。信箱的来信从每日几十封增至几百封,有时一日甚至能收到一千多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从最初的“力求政治的清明”与“实业的振兴”,转变为以团结抗敌御侮为目标,一度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它担负起了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透过“读者信箱”,韬奋更为清晰地看到了个体的痛苦与抗争,看到了民族的困境与出路,他以笔为刃,鼓舞着大家的抗日热情,坚定着大家的抗日信念。也是在这特殊的背景下,韬奋对记者的社会责任、“探照灯”之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就民众方面言,记者以为除一面应实行彻底的坚决的经济绝交,一面应严厉监督全国团结一致对外,尚有一重要工作,即须严厉督察懦弱无能的外交,不容外交当局再以敷衍苟且的结果来欺骗民众。”他向来有文人风骨与担当,文字堆叠出他理想实现的路径,实践却又远不止于文字。在上海,他组织各种抗日活动,为前线将士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与沈钧儒、厉麟似等文化界人士紧密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以汇聚更多力量投入到抗日救亡事业中......他曾因此被捕入狱,而后又获释出狱。在群众欢迎大会上,邹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他是“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总是“肩着这枝秃笔,挥洒我的热血,倾献我的精诚,追随着民族解放和大众自由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他的精神也激励着“青记”的后辈们,继续以手中之笔,发社会之先声。邹韬奋,我向来知他是位杰出的爱国记者,这次探访好像助我触及了他的更多侧面。热情、抗争、坚韧,这三个词贯穿了他的一生。“韬光养晦,奋斗不息。”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挑战,热情与奋斗始终未减。走吧,看看能不能沿着前辈的足迹,再做出些成绩。原标题:《“青记”寻访|沿着前辈的足迹——访韬奋故居小记》 来源:文化点缀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