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擎起的是民族的未来;他们手执的一支粉笔,书写的是时代的答卷。从城市到乡野,从书声琅琅的教室到云端相连的屏幕,千千万万教师以知识为火种,以仁爱为灯油,默默点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他们是时光的雕刻师,以匠心守护成长;他们是文明的摆渡人,以情怀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当丰收的喜悦在大地上悄然酝酿,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
他们站立的三尺讲台,擎起的是民族的未来;他们手执的一支粉笔,书写的是时代的答卷。从城市到乡野,从书声琅琅的教室到云端相连的屏幕,千千万万教师以知识为火种,以仁爱为灯油,默默点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他们是时光的雕刻师,以匠心守护成长;他们是文明的摆渡人,以情怀摆渡希望。
教师节之际,谨以此专题向每一位点亮他人、奉献光热的教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平遥县实验小学教师王旭梅:
以热爱点亮教育星河
从教32载,她以师者仁心坚守教育初心,用赤子之诚培育万千桃李,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等数十项荣誉。她就像一盏温暖的明灯,不仅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引了方向。她就是平遥县实验小学教师王旭梅。
1993年,怀揣着对教育的无限热忱,王旭梅走上了教师岗位。在农村小学,她废寝忘食,为学生刻印试卷,让知识伴着油墨的清香传递到每个学生手中。课间,学生们总爱围在她身边,分享田间趣事,她则耐心地为他们解答课本里的难题。节假日,她会带着学生走出教室,一同看日出染红天际、游览古城触摸历史,让学生在阅读与生活的交融中,真切感受“知识不止在课本,世界就在身边”。
“胸中有丘壑,眼里有学生”,这是王旭梅始终坚守的教学准则。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为“学困生”单独开“小会”,握着他们的手教写字,拍着他们的肩鼓励:“慢慢来,你比昨天进步了!”
32年间,她累计开设百余节公开课、开展百余场讲座。她创新推出的四步骤链式“自能阅读教学法”,让枯燥的语文课变得自主高效;“吾是课程”“235个性发展课程”,让教育关注到每一个独特的个体;“PDC项目阅读”、中医文化课、古城文化课,让学校课程充满“家乡味”与“文化魂”。2022年,她成立名师工作室,吸纳全县50余名乡镇教师加入。在她的悉心指导下,30余名教师在全国赛讲中获奖,其中7名教师荣获国赛特等奖。
从农村小学的青涩教师,到引领县域教育的“大先生”,32年来,王旭梅始终以热爱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勇毅前行,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张凯鹏)
榆次区什贴中学教师辛东成:
引领乡村孩子勇敢追梦
在榆次区什贴中学的三尺讲台上,54岁的教师辛东成已默默耕耘了34载。2024年教师节期间,这位朴实的乡村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站在北京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家乡那片黄土地上孩子们求知的眼睛,那是他从未忘记的初心,也是他一生奔赴的使命。
1991年,辛东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什贴中学任教,从此,一根粉笔、两袖清风、四季耕耘,他成了无数什贴孩子推开世界大门的引路人。
榆次区什贴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辛东成既是老师,也当父母。清晨督促晨读,午间查看伙食,夜晚巡查宿舍……哪个学生情绪低落了,哪个学生生活费不够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一一安抚、悄悄垫付。他始终秉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激励优等生拓展知识边界,耐心引导后进生补齐短板、重建自信。
自去年秋季新学期担任学校教研工作以来,辛东成带头在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中积极探索,为年轻教师示范。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先后与4名青年教师结对,共同探究教学方法。他所承担的课题《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全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评审中荣获一等奖,并收录在《中国创新研究》一书中。一路走来,他本人先后荣获“晋中市模范教师”“山西省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山西省最美乡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辛东成说,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梦想的点燃,是对他们未来人生的精心雕琢。他和广大乡村教师要做的,是给予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勇气,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闫淑娟)
和顺一中教师徐向阳:
倾力育人成绩亮眼
三十余载青丝染霜,育21名清北学子;知命之年双肩担纲,守山区教育初心。在和顺一中的校园里,高级教师徐向阳——山西省模范班主任、全市高中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正以 “三尺讲台”为基,用30余年的热爱与坚守,在教坛书写着动人的育人华章。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得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的托付。”1991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徐向阳便扎根在了和顺县教育一线,他始终以“一支粉笔”为伴,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作息,在30余年里成了刻入日常的习惯。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他,依旧身兼数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两个班的班主任,还要扛起学校教务主任与高三年级主任的重担,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重责在肩体现教师担当,心系学子岂容一己安闲”。
作为语文教师,徐向阳的课堂总是独具魅力。他课前翻阅典籍、精心打磨每一个知识点,让严肃的知识讲解与活泼的互动交流完美交融。晋中市语文教研员闫智敏赞其课 “如沐春风,是美的享受”。课间,学生们总喜欢围着他问古诗鉴赏、诉青春烦恼,纷纷表示:“找徐老师准有答案,他是良师益友。”
在育人成果上,徐向阳的成绩单格外亮眼。21人考入清北,985、211院校学子无数。2015年高考,全校10人被清北录取,他所带学生就占7人;2021年,他的学生张佳惠以654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学生张雯婧以636的高分考入清华。“是徐老师的课让我爱上了语文,也帮我拿到了好成绩。”学生张雯婧曾这样回忆。
即便课后,徐向阳仍把学生放在首位,他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诉求,耐心与家长沟通倾听意见,还积极投身教改探索,他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初心,‘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本分,我得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要帮助孩子们圆好求学梦。”这份坚守,让他收获了家长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史俊杰)
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欣:
别样温情守护成长
熠熠生辉、默默耕耘,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陈欣,是一名双耳失聪的一级听障人士,但她却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炽热的爱心,打破无声世界的寂静,为无数听障学生开启了通往梦想彼岸的大门。
面对来自偏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同学,陈欣用温暖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和耐心的手势,通过讲述励志故事、展示优秀作品等多种方法,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她时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置画笔、画纸、颜料等美术学习用品,以及各类绘画书籍。在获评“最美晋中人之最美教师”的那年,陈欣将3000元奖金全部用于购买美术学习用品,只为学生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碍,多一些希望。
27个春夏秋冬,陈欣将别样的爱心与温情毫无保留地播撒在与她同命运的听障学生们心间。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冲破障碍,圆了大学梦,毕业后顺利步入职场,拥有了与健全人同等的生存舞台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她凭借卓越的教育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诸多荣誉,她曾荣获晋中市“最美教师”殊荣,多次在校内被评为“教学能手”,在国家、省、市各级专业领域的竞赛中屡获佳绩,今年更是凭借突出表现,荣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颁发的“特教爱心奉献奖教金”。
她带领学生,心怀敬畏与求知欲,虚心向经验丰富的砖雕师傅求教,从最基础的砖料挑选、图案构思,到精细复杂的雕刻手法运用。陈欣从零开始编写《砖雕》校本教材,与学生共学砖雕技艺,带领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融入社会。由她指导的“堆锦艺术坊”更是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手工坊展示中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既是对学生们努力的认可,更是对陈欣老师多年付出的最好见证。(王爱媛)
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段树花:
因材施教成就精彩人生
三尺讲台,二十八载春秋育桃李;一支粉笔,万千匠心绘未来。在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段树花老师用爱心与智慧点亮无数学子的人生道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28年前,怀揣从教初心,段树花来到当时的榆次第二职业中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8年来,她先后担任过15个班级的班主任,并成长为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和领航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个性鲜明、多元发展的特点,段老师坚持因材施教。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她都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为个性化教育奠定基础。她创新教学方法,组织成立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成长;通过主题班会和深入谈话,她总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重拾自信、绽放光彩。“职业教育的真谛在于‘扬长教育’。”段树花常说,“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光发热。”
她在班级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在服务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她认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指引方向的“引路人”。
2022年,段树花名班主任工作室(又名领航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带领团队在山西省第十八届、第十九届名班主任工作室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她坚持教研相长,主持了省级特色育人品牌和课题,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28年来,段树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带班级升学率始终名列前茅,众多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她用行动诠释:职业教育同样能够成就精彩人生,托起美好梦想。 (张颖)
记者手记:
师泽如光 虽微致远
闫淑娟
又是一年教师节。走在秋意渐浓的街头,我看见阳光穿过树叶,一如老师们年复一年倾洒的温暖,安静,却足以照亮无数人生的清晨。
忙碌在各条战线的老师,他们是我市教育最坚实的基石,是遍布城乡的一盏盏暖灯。
在偏远的山乡,他们是守候的“萤火”。面对闭塞与清贫,他们选择留下,用一本翻旧的课本、一根握短的粉笔,为“山里娃”叩开通往山外的门。他们深知,自己托举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一片土地的希望。
在繁华的都市,他们是沉静的“摆渡人”。于喧嚣中守住三尺讲台的宁静,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影响人格。他们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公式与文章,更是思辨的能力、包容的胸襟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在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里,他们是传承匠心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技能,心连心育匠心。他们让每个孩子都相信:人生的舞台不止一个,脚踏实地同样能够闪耀。
在特殊教育的安静角落,他们是爱的“破壁人”。用超越语言的方式,倾听世界上最沉默的心跳;以无尽的耐心与创新,为折翼的天使缝补翅膀,告诉他们:“你本就独一无二。”
他们是老师,却常常超越了老师的角色——是父母、是朋友,是人生迷途中的点灯人。他们会在清晨陪学生奔跑,在深夜伏案备课,他们会为一个学生的进步欣喜落泪,也会为另一个学生的坎坷辗转难眠。
国之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我们歌颂教师,不仅是歌颂他们的奉献,更是歌颂一种主动选择的承担:他们用一代人的耕耘,去唤醒另一代人的春天。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愿尊师之意,融于社会之治;重教之风,行于日常之间。愿每一位师者,皆被时光温柔以待,桃李天下,烛光永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