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遂宁市公安局河东公安分局慈音派出所成立于2014年,辖区集聚众多党政机关、大型商场、科教机构、旅游景区和大型居民小区,是全市政治核心区、商业活跃区、高校聚集区和发展示范区。现有民警20人、辅警23人、城市巡逻队员23人。现辖2个办事处和9个社区,总面积16平方
遂宁市公安局河东公安分局慈音派出所成立于2014年,辖区集聚众多党政机关、大型商场、科教机构、旅游景区和大型居民小区,是全市政治核心区、商业活跃区、高校聚集区和发展示范区。现有民警20人、辅警23人、城市巡逻队员23人。现辖2个办事处和9个社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辖区实有人口13万余人,有大型商圈2处、大学3所、中小学及幼儿园25所。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厚植慈音薪火传承。近年来,慈音派出所坚决贯彻公安工作决策部署,以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聚焦对标主防主控职能职责,立足区位、提高站位、把握定位、精准走位,扎实有效推进派出所高质量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五年来,先后获评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和“全国执法示范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
“把党旗插在基层”——树立党建“新标杆”
01、把支部建成堡垒
弘扬“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制度,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民警教育管理,大力提升民警政治素养、道德操守、法纪意识和业务能力。五年来,1名民警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人民警察,20人次获各级记功嘉奖,支部连续六年被省厅表彰。
02、推民警进入班子
积极争取街道办大力支持,以文件形式推动5名所领导和9名社区民警进入街道、社区党委班子,增强派出所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主动将基层警务融入社区工作,公安党建嵌入街道党建,形成党建联盟,与慈音街道共创共建的“棉融融”党建品牌被人民网关注报道。
03、建“党员先锋岗”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市民中心巡防岗、高校反诈宣传岗、商圈平安巡逻岗,让党员民警佩戴党员徽章亮明身份,切实开展治安巡防、反诈宣防、夜间守护和为民服务,推动“警务+党务+服务”三务融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警就在身边、党员就是旗帜。今年以来,辖区高校学生被骗案件下降50%以上。
“把矛盾就地解决”——探索矛调“新模式”
01、健全调处新机制
建立矛盾纠纷“三级联调机制”(网格员初调+社区民警介入+司法所联动),推行“网格员、社区民警、街道干部”三见面机制,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制度,总结推行“五心”调解法,继续做优做强“公调对接”品牌,打通矛盾调处难点堵点,畅通协作联动渠道,汇聚调处能量合力,扎实做好就地解决文章,做到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
02、拓展情报新渠道
在社区民辅警、网格员下沉社区摸排收集和接处警中发现矛盾纠纷等传统形式基础上,积极从科技提能力、向大数据挖潜力,充分运用治安态势分析预警模型挖掘风险点,提升对矛盾风险感知能力、预知预警和摸排效能,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始发阶段。今年以来,主动发现并先期处置矛盾纠纷200余起。
03、搭建调处新平台
紧扣收集摸排、分析研判、先期处置、集中调处、事后回访等各个环节,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社区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公安“随手调”和“公调对接”等方式调处化解矛盾。同时,主动联合市物品价格认证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价格争议纠纷慈音调解站”,破解涉物品价值争议不易调解的难题。2023年以来,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化解率、满意率均达95%以上。
“把群众发动起来”──开辟治理“新路径”
01、孵化群防组织
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强化公安专业力量和社会安保力量的沟通、协作和配合,形成联通联动、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组建50人的“慈音义警”队伍,联合高校、医院、商圈、社区建立“宣防直通车”“警医联动快速通道”“商圈联盟”,积极组织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网格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加入“红袖标”,建成一支400余人的群防群治信息员队伍,延伸基层治理感知网络和神经末梢。
02、创新联巡联宣
由社区民警牵头,定期深入社区开展警情通报和警情研判,动态组织联巡队调整巡逻时段、线路和区域,切实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联巡围绕打防转”,有效降低警情和发案率。针对电诈等高发警情,由社区民警每半月携带最新反诈宣传资料进小区,在显著位置进行张贴,小区物管通过悬挂横幅、播放音频等方式进行联动宣传。今年以来,小区内警情数同比下降23%、入盗案件数同比下降42%。
03、培育“调解高手”
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微信工作群”,全面开展调解员集中培训,交流调解工作经验心得,大力提升调解员群众工作能力。由派出所制定考核考评实施细则,对网格员按照基础数据采集数、风险隐患上报数、矛盾纠纷化解数予以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月度绩效、年终奖金挂钩,每年评选“优秀调解员、金牌调解员”,有力提升矛盾纠纷调解和网格化管理成效。
“把服务做到最好”──打造为民“新样板”
01、“警格”植入“网格”
对应“一社区一网格”建立“警格”,推行“警格+网格”警务模式。将辖区划分为9个网格(警格)。结合辖区治安实际和警力配置,高标准建设、实体化运行9个社区(片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室与街道综治中心融合,按照“1+2+N”标准,每个警务室配置1名民警、2名辅警、若干网格人员,按派出所安排开展工作,接受派出所统一考核,各个“警格”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动,依点连线、以线织网,形成“社区有格、格中有警、警尽其责”的社区警务新格局。
02、“下沉”改为“入驻”
不断完善优化社区警务工作模式,要求社区民辅警80%工作时间必须驻守社区,社区民警实名加入小区业主微信群,适时发布温馨提示和安防常识。严格按照“六进六边”工作要求,察社情民意、问急难愁盼、采基础信息、送服务上门,真正从“下”社区转变为“驻”社区,让群众能见能呼、可感可及。今年以来,社区警务队累计办理居住登记2800余人、协助抓捕无主犬只15只、办理犬证100余张。
03、“阵地”建成“窗口”
依托环岛商务中心屯警点、鼎盛国际和川师大警务驿站开展驻守巡防,第一时间响应群众咨询求助,做到警察常见、警灯常亮,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在三所高校建立运行警务服务中心,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政策宣讲,组织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为留学生提供贴心外管服务。在派出所接待大厅配置饮水机、提供一次性雨衣、充电桩等物品设施,让来所群众天热歇一歇、下雨躲一躲、手机充一充,于点滴之处彰显为民之情,在小事之中赢得民心,让群众感受到公安机关的爱民情怀,将工作阵地建成让群众放心暖心、为公安展示形象的窗口。(来源:遂宁公安)
来源:四川民生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