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糜滩镇各村名来历等综合信息辑汇(武永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3:40 1

摘要:地方村名来历,居民人口布局,姓氏渊源,民间流传生动故事,以及历史上地方物产情况,地方旅游名胜资源等,要彻底搞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给世人以满意答复,绝非易事。这也是文史专业方面的一门学问。2022年秋。糜滩镇党委、政府鉴于建设美丽乡村,彰显地方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靖远县糜滩镇各村名来历等综合信息辑汇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文史卷专题篇)

前 言

地方村名来历,居民人口布局,姓氏渊源,民间流传生动故事,以及历史上地方物产情况,地方旅游名胜资源等,要彻底搞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给世人以满意答复,绝非易事。这也是文史专业方面的一门学问。2022年秋。糜滩镇党委、政府鉴于建设美丽乡村,彰显地方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需要,各村口竖立路牌,简述村名历史源流等基本信息,胜利村于此建起粮台广场,前进村还建起了筏子客广场及雕塑,等等。此举,一时吸引镇内外群众纷纷前来观摩、欣赏、把玩,大家既增长了地方文史知识,彼此谈论、探讨热烈,又活跃了文化气氛。故,群众对此一致予以好评。全镇的镇容面貌因之发生显著变化,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文化,乃一个地方的名片和脸面,各地都力争打文化牌,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常识:文化上叫响,关注度就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时,镇党委、政府主官屡屡垂询笔者,要求整理相关文字材料以备用。笔者诺之。经反复探求,多方搜集,去伪存真,遂撰成本篇有关糜滩镇各村村名来历等信息的文史资料文章,呈报给镇党委、政府。后来,乡村文化建设中引用本文信息资料颇多。胜利村粮台广场和前进村筏子客广场雕塑,笔者亦多参赞意见,镇党委、政府从谏如流……兹,将这篇文章综合整理后刊发于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详细情况。糜滩镇,乃陇上文化大镇、强镇,历史上是著名的陇上小江南,水乡特质突兀。历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笔者这篇文章的推出,意在进一步助推乡镇文化建设,期冀更上一层楼。同时普及地方基本的人文、文史常识,唤起人们对本土黄河文化的深层认知和自豪感。其意义在此。当然,文章中之舛误、缺漏等情况难免,请有识者多多批评、指正。笔者会随时补充、完善之。

历史渊源。独石村,原始名字叫李家窑。今村民李旺、李东的祖先为最早住户。独石李家,与东湾大坝李家为一族。明末来自山西大槐树。时,一支居独石村;另一支居大坝村。笔者武氏家族,始祖三人亦来自山西太原府。大哥居城郊柳林滩(新城、河道子),二哥居碾子湾,老三走嘉峪关口外……当初山西移民兄弟来靖虏卫后,彼此必须分居,乃常见现象。

李家先人起初,住山畔窑洞。黄河水扫崖而过,著名的独石头,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河湾地少,主要耕种坪上旱地。独石头为著名靖远八景之一,上有宋、明、清历代名人题字、题诗。笔者查知,清乾隆时,有几个无聊文人曾划羊皮筏子在其上刻有“到此一游”等字样。说明,此时,独石,尚在河水中。

独石村居民有李、杨、王、罗、马、苏、毛、张、詹、狄等姓氏。李家居此最早,人口却最少,大多外迁,如今,仅有六七户人。杨家为最大户族,人口最多。毛、詹、张几姓,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来自糜滩。苏家则来自县城隍庙巷。这几姓祖先曾花钱入股筑独石黄河堤拜(加土旁,下同),澄成今独石学校附近老型地(北道子),一户占一绺子地,始定居于此。其余几姓,或沾亲带故依附而来,或雇工,或招女婿而来……

村民毛万霞(70岁)先生说,独石村河上游咀子处有石窨子群,其中有毛家窑、杨家窑等,同治之乱时,毛家先人曾藏此躲避战乱,幸未损失人口。杨逵族人损失最惨重,被屠只剩一个娃娃(杨逵太爷),至今,杨逵、杨礼、杨军、杨豹这支族人繁衍至数百口,声势复振。另有杨老爷,乃杨文博太爷,乱兵追杀来,杨老爷乃武举人,被迫翻转杀敌,敌吓退逃遁。留下一段佳话。还有苏老爷,苏治国爷,属于捐班子,亦独石名人。李旺的祖太爷,传说能掐会算,知同治大乱将至,事先带领家人逃走,未知其踪……李家祖先坟茔在坪上,密密麻麻,有无数辈子。村民揶揄说:死人的坟墓,比李家现存的活人还多。诚然。村民还传说,今独石方神庙之主——青苗爷,即伏羲爷,就是当年李家祖先请立的。几百年来,流传至今。

毛万霞说,1964年黄河发大水,冲毁堤坝,复又聚众筑之。今独石头附近拜湾地,始成型。独石头,也脱离黄河之水,立于岸上……

大约清末、民国初年,由于村民姓氏日渐复杂,人口众多。独石,其名头很响亮,又是妥妥的黄河文化标志。该村,始以独石命名之。

特产。独石村农业特产,近年,坪上旱地西瓜、甜瓜驰名遐迩。

旅游名胜。独石村旅游文化名胜,可谓得天独厚。

1.独石头,靖远黄河八景之一,文化底蕴深厚,闻名海内外,自不待言。

2.毛家窑等石窨子群,1936年10月,徐向前西路红军渡河拢岸处在此,流传的故事生动有趣。外,同治之乱,几姓村民在此避难,为这一历史事件活见证。

3.古老的李家窑,在此,可感受原始迁徙先民的生活场景。

4.青苗爷方神庙,约有400年历史。

5.糜滩永固渠取水口,自1440年起,此取水口至今574年间,曾先后从糜滩黑驴漩咀子处演变、上延达8次,于1970年最后定型于此。见证了糜滩水乡悠久、辉煌的水利史。

上述几处名胜,值得一游。

人口。独石村,今有723户,2428口人。

历史渊源。民谚:先有碾子湾,后有糜子滩。

碾子湾村的历史颇悠久,明代大移民,几乎从山西、陕西迁徙来的糜滩人祖先,最早悉数居于碾子湾沿山崖各处窑洞。今,这些窑洞遗址犹在。故有上述民谚之说。百岁老寿星彭献璞撰文记述,初,糜滩人祖先居住碾子湾,分上18家,下18家,共36户。而糜滩大地,当时黄河水扫崖而过,一片汪洋大海……约明末嘉靖、崇祯年间,黄河水量减小,河床南移,始出现大片岛屿、滩涂盐碱地。遂有少量居民从碾子湾山窑迁徙居此。比如苏姓,占据苏家滩,并在此盖起龙王庙。清初,李家拜、陈家拜出现。至清康熙时代,今日糜滩地理雏形基本成型,糜滩人祖先纷纷离开碾子湾,在糜滩大地各占一方,分散的村庄日渐出现。然,此时,河道子、道腔坑(小湖泊)多有,糜滩大地尚是一片泽国水乡。

历来,糜滩黄河大片滩涂之地,盛产野糜子、野杏子。初夏杏黄季节,野糜子亦成熟,居民多采食之。碾子湾山畔多石窝,即取石料之地,谓之:石窝。石窝旁,石匠又顺手拈来,打造许多石碾子。故,糜滩人将采集所得野糜子背来此处碾作、去壳,获得精黄米,以饭炊。久之,野糜子被培育成主粮庄稼,人们广泛种植之,糜滩遂成盛产糜子的地方,闻名遐迩。故,糜滩,于此得名。而碾子湾得名,亦在此。还有一说,当年,黄河河床主流在县城那边,故,碾子湾地形站在山顶高处俯瞰,妥妥一巨大圆形石碾子磨盘……此乃,碾子湾得名由来。1946年黄河大洪水冲毁之,始成半圆形,缺失了半块……这只是一种说法罢。

碾子湾较早、较有影响的常住居民,有乔、汉、武三姓。曾有“乔、汉、武,挨门数。”的口诀流传于世。缪家窑缪姓,还有王姓(王邦伟一支),也是原始老户。后来有了周、李、韦、常、王、史、詹、万、赵、宋、张、贾、黄、马、杨、冉、高、欧、姜、叶、葛、彭、陈等姓,渐次迁入,遂形成今日碾子湾村人口及姓氏布局状况。乔、汉两姓已绝迹。武氏族人最多,几乎占今日村民半数以上。依次韦、王、缪三姓人口亦较多。姜、叶、葛、彭、黄、欧、高、陈等姓,仅一半户人家而已,其中招女婿情况居多。

笔者所知,李、常、韦、杨、冉、张、贾、马、欧,清代中叶和民国时期来自北湾、平堡、独石、中堡。史、万、彭、葛来自糜滩。詹姓,詹玉宝一支据说来自秦安南边,与糜滩詹姓非同族,乃认户。王姓,王治尧一支来自西塬;王邦伟一支与营房王坪同宗;王惠银一支来自糜滩王崖湾。

特产。1.骚浓葱。碾子湾农业特产,清末、民国时代骚浓葱极有名。民谣:毛卜拉菜籽碾子湾葱,糜滩的辣椒赛灯笼。小口大枣哈思吉梨,黄河可钓鸽子鱼。九队的蒜冯园的瓜,味儿独特人人夸。更有大庙的香水梨,闻名塞上堪称奇。说明,碾子湾浓葱确实是名产。此歌谣,系陡城老文化人黄兆文搜集。

2.瓜果。1949年建国后至1990年代,碾子湾乃果村,香水梨、苹果等与大庙、营房、河靖齐名。近年,由于纳入国家棚户区改造,大部分居民搬迁靖远北城开元居,碾子湾村行将消失……历史上特产亦不再也。

旅游名胜。碾子湾村文化旅游名胜有:

1.沿山畔古老窑洞、石窨子群等。多达上百孔,这些都是糜滩人祖先最初从山西、陕西故土迁徙来靖虏卫时的原始居所,颇有人文价值。有发怀古之幽思者,不妨一游。

2.石板沟黄河铁路、公路两用大铁桥。堪称大西北交通史的奇迹,也是贡献突出的英雄桥。

3.石板沟黄河古渡口遗址。也是靖远境内丝绸之路古渡口之一。

4.红咀子——碾子湾兰(州)包(头)公路汽筏子渡口遗址。存在时间:1956年—1975年。

5.王家沟同治之乱屠杀遗址。约1866年……

6.神佛总合寺。即碾子湾方神庙,有500多年历史。

7.黑驴漩咀子和黑驴漩遗址。黑驴漩咀子,历史上曾有摩崖石刻,今已损毁。黑驴漩涡,遗址在今日糜滩水厂处,历史上大名鼎鼎,有生动故事流传甚广。

8.碾子湾六辆黄河水车遗址。笔者考证,碾子湾村,历史上曾是靖远沿河水车最多的村,为全县之冠。黄河边从舟桥连驻地依次有公议车、丰盈车,稍下游有永顺车(村民俗称:王滩车)。此三车,1949年前即毁,只留巷道车轴等残迹。碾子湾永固渠上,自中湾(今常明文商店处)始,有双车(俗称:大、小车),大车在前,小车在后,二车依次相连。外,与糜滩接壤处的黑驴漩咀子附近,尚有小湾车。总共六车。笔者自幼亲睹过双车中的小车和小湾车。1980年代后,全部消逝,然其遗址犹在。范振绪主修《靖远新志》对此记述翔实。

人口。碾子湾村今有653户,总人口:2721人。

历史渊源。官路村之名,顾名思义,与该村在历史上曾存在一条“官道”有关。官道,民间俗称:官路。

陈家拜,曾是著名的黄河渡口和码头,以此为纽带,有一条“官道”由靖远通往兰州。历史上,曾称为:兰靖大道。或:靖兰大道。这条官道有两条路线,一条,出靖远县城向西,从虎豹口渡口渡河,至中堡、北湾,再至皋兰,最后抵达兰州。另一条,出靖远县城向北,从陈家拜渡口渡河,经过官路村,至糜滩镇政府背后陡岘上坪,直至吴家川、刘川、皋兰,最后抵兰州……这条道路,常年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和当时的村民自治组织克服困难,一直翻修、维护这条道路。这条官道存在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直至1975年,石板沟黄河铁路、公路两用大铁桥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条路才逐趋冷落。故,世人根据以前习惯,遂将官道经过的附近这个村子,命名为官路村。

官路村主要居民,有樊、毛、韩、詹、李(樊拜)、李(东台)几大姓,这几姓人口较多。其余如王、郑、万、何、刘、葛、薛几姓,人口较少。

特产。官路村农业物产一般,历史上种植常规作物高粱、水稻、糜子等。没有独特土产。唯因临近黄河黑驴漩咀子渡口和陈家拜渡口,历来从事黄河筏子客职业者较多。故,黄河筏子客,亦可视为特产之一。

旅游名胜。官路村文化旅游名胜有龙凤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青云山顶娘娘庙与山下龙王庙同时过庙会,热闹非凡,龙凤呈祥……故,时人又称之:龙凤山庙会。颇值得一游。此外,有金花圣母庙,为清代古建筑。

人口。官路村今有908户,总人口:3464人。

历史渊源。靖远县于1958年8月前,曾设立八个区的行政建制,糜滩区为第五区。当时区下面又设若干乡,当时有个坝滩乡建制,乃糜滩区下辖众多乡之一。现前进村的陈家拜、李家拜、当铺、马村、宋村等自然村,也曾一度隶属于坝滩乡管辖。后来,全县又撤区成立20个人民公社,糜滩人民公社为其中之一。1963年,又成立9个区公所,糜滩区公所,为其中之一。时,实行小公社化,全县有85个小公社。延续至1968年9月。当时,糜滩有小公社若干。其中上滩小公社,下属有前进生产大队。1968年底,正值“文革”期间,又撤区并社,成立糜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大公社),下辖前进等七个生产大队。大队下面,又设若干生产小队(社)。1983年7月,按新修改的国家宪法,糜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终止,改设糜滩乡政府,前进生产大队,遂改为:前进村。

上述,就是前进村名的历史渊源情况。显然,这一村名始自文革,有鲜明的时代特证。然,其寓意甚佳,含有村民各项事业进步、顺意等意境。大家乐于接受,故,沿用至今。

特产。前进村历史上农业特产有:紫皮大蒜、鸦片、黄烟。三者名气很大。民谣曰:嫁给糜子滩,要吃个骨朵蒜。嫁给三滩,要吃个荞面搅团。嫁给陡城,铲把儿磨出手茧茧。嫁给黄湾,能吃上大枣果片片。嫁给兴堡子川,能吃上黄米干糁饭。这首民谣系陡城老文化人黄兆文搜集,其长期任职靖远县委宣传部。这里所说糜子滩的名产骨朵蒜,就是指前进村、官路村所产的紫皮大蒜。今日,在靖远、平川蔬菜市场卖大蒜,都说是糜滩紫皮蒜。实际上,多数系冒牌货。可见,其影响之大,名头之响。盖,黄河发大水,浑黄的胶泥水灌溉紫皮大蒜,其品质尤其好。这是秘诀所在。此外,前进村历史上所产鸦片、黄烟(水烟叶原料),也是名满天下。自不待言。

历史上,陈家拜涌现出的黄河筏子客最多,是否也是一项地方特产?有一份民国档案资料明确记载:全县筏子约400副,划筏业以糜滩人最多。见下图。而糜滩,包括独石、碾子湾、李家拜、三道湾的羊皮筏子,约占全县半数。陈振益等耆老回忆,1949年建国初,仅陈家拜一处的羊皮筏子总数就在100副以上。可见,陈家拜,黄河筏子客的故乡。此说非虚。

前进村主要居民,有陈、李、宋、马、杨(上杨)几大姓,这几姓人口众多。其余如杨(陈拜杨)、强、杜、石、汪、武、张、贾、王等姓,人口较少。

旅游名胜。前进村文化旅游名胜有:

1.陈家拜黄河古渡遗址。历史上,此处为著名渡口、码头,商品集散地,靖远县汽车站曾设立于此……好不热闹。

2.糜滩黄河吊桥。这座吊桥非常美丽漂亮,成为靖远黄河沿线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因历史局限和设计缺陷,今日,可谓中看不中用,已停止较大机动车辆通行。笔者喻为:林黛玉式病桥。诚然。

3.黄河筏子客广场雕塑。此雕塑,乃是在笔者建议下所筑造。糜滩是黄河筏子客的故乡,陈家拜尤其如此,当年人人都是簰子手(筏子客)。筏子客于黄河激流上漂飞,这样的雕塑意境,犹如身临其境。游客于此更加强化了斯地乃黄河筏子客故乡的认知和定位。

4.坝滩渠取水口遗址。历史上,曾有坝滩渠,取水口在今日陈家拜吊桥下。随着黄河河床难移,黄河水量大减,该取水口位置太高,无法继续取水,遂终止。后来,坝滩渠系与永固渠系合二为一,二渠合口处就在文化村委会附近的侯家闸……

人口。前进村今有1771户,总人口:4938人。

白银市档案馆编纂的2003版《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第2辑,刊载的关于1945年靖远黄河羊皮筏子的档案资料。

历史渊源。文化村的由来,与胜利村颇多相似之处。

文化村历史,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自清代、民国,以及1949年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大约近200年间,文化村的大堡子,一直是全糜滩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乡卫生院、供销社等机构,就设在这里。大堡子,又名振英堡。同治之乱后,由苏、刘、王等姓村民合力所建。此后,若遇盗贼警报,堡子巨钟敲响,全糜滩人进入堡子避难……当年糜滩区(乡)管辖范围广袤,如三滩、刘川全境,景泰尾泉、中泉等村,白银区王岘部分村,均归其辖属。

1958年8月前,糜滩为靖远县第五区,下属若干乡。坝滩乡,即其所属乡之一。时,刘庄、彭堡、大堡子、郭崖湾等自然村归坝滩乡所属。1963年后,全县又成立85个小公社。上述几个自然村又归坝滩小公社辖属。1968年底,文革如火如荼,又撤区并社,成立糜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小队。故,上述等村又从坝滩小公社剥离,成立文化生产大队。坝滩各村,则成立胜利生产大队……初,在刘庄建成两大教室,称为:文化室。两个大教室的建筑木料,系拆除马王庙所得。这个文化室,乃是文化村小学和文化大队部的前身。

文化村的得名,显然是文革时代的产物,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其中蕴含着“物产丰收,文化繁荣”的寓意。故,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沿用至今。

特产。文化村物产,文革时期以李家地湾的旱西瓜、香脆瓜有名。1978年,始种袁隆平杂交水稻,大获成功,产量空前提高。历史上,文化村人多食大麦、高粱、青稞等耐盐碱杂粮,还吃不饱。至此,基本解决吃饱饭问题。文化村民说: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文化村主要居民,有刘、景、孙、郭、彭几大姓,这几姓人口众多,其中唯刘姓最大。其余如党、王、苏、张、杨、米,这几姓人口较少。

旅游名胜。文化村文化旅游名胜有,乌龙山青云寺(将军庙)、神鹿坟等,均有神奇故事流传。历史上有“先有将军庙,后有糜子滩”之说。将军庙初建于明代早起,有500多年历史。后,黄河上漂来法王神主雕像,有人捞起供奉于庙中。由于佛教日渐盛行,原道教圣地竟变成佛教圣地。将军庙,也变成了法王庙。农历七月十二日,为法王庙(将军庙)庙会,其规模、声势为全糜滩之冠。值得一游。神鹿坟,在将军庙内。传说,指挥使房贵建靖虏卫城,初选地址在河靖坪,忽有神鹿将选址所插旗帜叼起,挪至今日靖远城址……后,神鹿来将军庙,老死于此,有道人掩埋之。遂有神鹿坟。

人口。文化村,今有805户,总人口:3187人。

历史渊源。民国时代,靖远县下设区的建制。解放后,沿用之。1958年前,增加至8个区:大芦区(第一区。含高湾笠山、曹岘、若笠)、打拉池区(第二区。含宝积、共和高湾贾崖、种田、复兴、黄峤)、东湾区(第三区。含水泉、王家山)、川口区(第四区。含石门、永新、双龙、兴隆)、糜滩区(第五区。含三滩、刘川)、北湾区(第六区。含平堡)、城关区(第七区)、贾寨柯区(第八区。含东升、北滩、五合、靖安)。

糜滩第五区,1968年底,演变成糜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按照新的国家宪法,改为糜滩乡政府。其下属,曾有坝滩乡、坝滩小公社,后来演变、衍生出前进、文化、胜利等村。故,胜利村的得名来历,完全与前进、文化两村高度相似。这里不再赘述。显然,胜利村的名字,有浓郁的文革色彩。然,其寓意含有“顺利畅达、事业成功”之意,故,村民乐于接受,沿用至今。

胜利村主要居民,有杨(下杨)、丁、张、金、徐、王几大姓,这几姓人口较多。其余如秦、赵、刘、师、陶、乃、邵,这几姓人口较少。

特产。胜利村的农业物产一般,历史上,因盐碱化,土质差,普遍种植高粱、水稻、糜子等。没有独特土产。

旅游名胜。胜利村文化旅游名胜有:

1.耸翠山庙(坝滩庙)。神主:四圣母。耆老刘启圣先生言,此庙始建于清乾隆30年(1765)。求儿女、看病,颇灵验。与黄河上游四龙镇剪金山四圣母,乃同一神祇。据说,初,接神,先坐于于家台,再改坐于郑家。后,于黄河滩有一颗大柳树处,卜就庙址,遂建庙于此。此间,神奇传说故事颇多。此庙,乃糜滩文化、教育圣地,颇值得一游。

2.粮台故地。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年间,左宗棠平叛大西北,及收复新疆,利用此粮台(小型),为大军转运粮草,功不可没。今,村委会建粮台故地广场,值得一游。实则,原址在杨家巷道某阜地。

3.糜滩小学旧址。由糜滩大乡绅杨汝贵与外甥苏振甲合力建于1935年,为全糜滩最早的官办正规学校。耆老杨文景先生称之为:靖远县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糜滩数代人曾在此就学,并吸引三滩、独石、三合等地学生来此求学,培养人才颇多。当年,四娘娘庙共有佛田80亩,特捐出40亩,为建校、办学之资。故,学校与四娘娘庙同处一个大院。历史上,学校与方神庙同址,乃普遍现象。今,胜利村小学与四娘娘庙早已隔墙分开。胜利村小学,就是昔日糜滩小学原址。

人口。胜利村,今有760户,总人口3002人。

历史渊源。糜滩的总体轮廓、雏形,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在明代中早期,靖虏卫指挥使房贵曾带领屯兵及糜滩住户马、陈、杨、张等户筑坝开凿永固渠至官路北坝地……明万历年间,黄河河床南移,傍山一带,出现大块岛屿、滩涂,人们遂从碾子湾沿山畔窑洞陆续搬迁于此居住、生产。遂形成了咀子下南台子、白茨滩、王崖湾、于家沟、陈湾、万湾、张董湾等村落……时,巩昌府(驻陇西)监守厅通判吕恒又带领万、张、金、黄、秦、邓、谭等户糜滩先民,将永固渠开凿、延伸至长尾滩……当时,可耕水田不多,岛屿、沙滩等盐碱地多有,其上大量生长野糜子,杏黄时节成熟,乡民争相采食。这片地域民间俗称:糜子滩。糜滩之名,由来在此。

糜滩地理形态自清康熙年间形成后,基本上分为大滩和坝滩两大板块。而大滩,以将军庙(今彭堡山上法王庙)沟为界,以上称为:上滩。以下称为:下滩。这就是下滩村的历史渊源。1968年底,糜滩人民公社革委会成立,下设:下滩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下滩村,至今。

特产。下滩村历史上最有名农业特产有:

1.红灯笼辣椒。1922年始种,至今。民谣:毛卜拉菜籽碾子湾葱,糜滩的辣椒赛灯笼。说明灯笼辣椒特产影响深远。

2.红板水稻。1923年,下滩又率先在全县始种中卫的红板水稻……

3.大棚辣椒。1990年代至今,下滩村大棚辣椒蔬菜产业,颇负盛名。

4.带状种植。1975年左右兴起的玉米套种麦子的所谓“带状种植”,打破了以前纯粹的“产麦”,或纯粹的“产包谷”种植模式。据说,实验成功向全县推广的发源地就是下滩村。

下滩村主要居民,有万、董、陈、张、黄、王、苏、石八大姓,这几姓人口众多,且自成村落,都是名门望族。其余如梁、武、赵、郑、高、张(长尾滩张)、汪、史等,这几姓人口较少。

旅游名胜。下滩村的文化旅游名胜有:

1.康熙柳、观音殿。下滩村黄河边之康熙柳、观音殿,闻名遐迩。此柳,乃白银范围内最大、最古老大柳树。近年,在大柳树旁又兴建起巍峨壮观的观音殿。传说,此柳,乃观音菩萨玉净瓶中柳枝之一片叶子,落地生长而成……总之,神奇传说故事忒多。今日,前来观赏者,求儿女、看病者络绎不绝。独石头、独石村石窨子群、下滩村康熙柳,今日已成为糜滩黄河沿线标志性三大旅游胜地。

2.下滩接引寺。始凿于北魏,为糜滩历史最悠久寺庙。先是洞窟供奉神佛,明代依托洞窟扩建而成,几乎悬挂于石崖绝壁,造型独特。值得一游。传说,当年过路的黄河木筏子日捐一根木料,久之,积累甚多,遂建成该寺庙。糜滩庙宇历史最悠久者有三:下滩村接引寺,1500多年;碾子湾村神佛总合寺,500多年;文化村将军庙,500多年。其余庙宇历史均不及这三处。

人口。下滩村,今有1425户,总人口5824人。为糜滩最大的村子。

武家大川村是2001年新成立的一个移民村,居民来自会宁、定西、榆中,以及靖远的石门、大芦、刘川、曹岘、若笠等乡村,居民姓氏较复杂。尚待进一步搜集、落实。

武家大川村所在地那条沟,历史上碾子湾村民在此经营旱地。尤其上湾武,如一、二队武兴纲、武治宪族人在此占有旱地,经营活动较早。也就是说,此川乃碾子湾武氏武三老爷(武海庭)家的故地。故曰:武家大川。这就是其村名的来历。

武家大川村现有77户,总人口273人。人口尚不及大村的一个小队人口。为糜滩所属最小的一个村子。

注:糜滩各村消失的姓氏,碾子湾有乔、汉两姓。糜滩有谭、席、于、邓等。消失原因,乔、汉两姓后代因吸食大烟、赌博败光家产,无法娶妻生子,以致饿死、绝户。乔家有一人叫“七儿”,俗称:乔家七儿,搬迁会宁白草塬葸坡,算是幸存者。糜滩历史上曾有谭家闸、席家闸、侯家闸,以及于家沟、于家台等地名,说明曾有这几姓人。席、于、邓、侯几姓人在糜滩消失原因不详。或同治之乱屠杀殆尽,或因瘟疫绝户,或搬迁他乡?未知。谭家,最后一人,乃是同治之乱抗敌英烈,杀敌甚众,最后阵亡,遂绝户。这故事,在其它文章中,笔者有详述。这里略去。

糜滩镇今日总人口:26238人。其中,农业人口:21300人。非农人口:4938人。

2022年秋应镇党委、政府之邀汇编撰写

来源:陇上风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