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提问技术很关键。家长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开启“为什么 - 怎么办”的提问链。比如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心情咋样,如果不开心,就接着问为啥不开心,然后一起想想有啥办法能让心情好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引导孩子自主分析问题。
日常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提问技术很关键。家长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开启“为什么 - 怎么办”的提问链。比如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心情咋样,如果不开心,就接着问为啥不开心,然后一起想想有啥办法能让心情好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引导孩子自主分析问题。
有了提问技术,再配合思维导图就更好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家庭矛盾写在纸上,然后像画树枝一样,把相关原因和解决办法都列出来。就拿做家务的争执来说,把这个矛盾写在中间,接着分析为啥会这样,是大家都忙,还是互相不想做。再把解决办法写出来,像制定家务分工表。
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决策实践也不能少。我会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主持,每周开一次会,让他们组织大家讨论家里的事情。还让孩子在假期做自主规划表,从学习时间到娱乐活动,都让他们自己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独立决策能力就能慢慢培养起来。
光有思维训练还不够,还得帮孩子构建心理防护罩,化解负面情绪。这里有几种家庭游戏可以试试。
绘画日记就很不错,让孩子把心里的感受用画画表达出来,画完再给家长讲讲画里的故事。还有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家庭里不同的角色,感受一下别人的想法。情绪温度计也简单,做个卡片,让孩子每天根据心情在上面标出来,这样能更清楚自己的情绪。秘密分享会也能增进家人信任,一家人轮流分享小秘密。感恩游戏也很好,每天睡觉前说说今天最感恩的事,让家庭氛围更温暖。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在家里,家长要营造温馨民主的环境,多和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学校,老师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社区也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有更多互动机会。只有这三方面联动起来,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让孩子能一步步成长,我给他们制定了三个月的蜕变路线图。
第一个月,让孩子养成用“为什么 - 怎么办”思考问题的习惯,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这样的思维训练。第二个月,孩子要学会用绘画日记或者角色扮演表达情绪,每周至少完成一次。到了第三个月,孩子要能独立主持家庭会议或者制定假期规划表。
不过,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常见误区。有的家长自己焦虑,把情绪传给孩子,让孩子更难受。还有的家长太强势,不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通过游戏,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多参与实际决策。
看到小宇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慢慢变得开朗,成绩也提高了,我打心底里高兴。我相信,只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突破家庭环境的限制,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育儿讲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