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杏坛 师者匠心|张兴义:稻香育梦 教学做合一滋养五育花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3:01 1

摘要:“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云岭大地上,无数教育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勾勒出万千学子的成长轨迹。他们扎根教育一线,用师德铸就师魂,用大

编者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云岭大地上,无数教育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勾勒出万千学子的成长轨迹。他们扎根教育一线,用师德铸就师魂,用大爱筑起丰碑,以满腔热忱和精力投身教育事业;他们以德立身、以爱育人,身体力行关爱每一个学生;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云南网策划推出“云岭杏坛 师者匠心”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我省教育工作者立德修身、敬业立学的时代风采和因材施教、桃李芬芳的育人经验,为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探索提供参考。

如何深入实施“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是张兴义和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系统开展了:一年级爱学校(参观校园、常规教育);二年级爱家乡(参观城市规划馆、博物馆);三年级爱运动(游泳);四年级爱劳动(种豆);五年级爱劳动(插秧);六年级爱祖国(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卓越课程体系。

晨曦微露,走进云南省楚雄市鹿城镇外石坝村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金色稻田里,成片成片的稻子,绘就了一幅美丽的金秋画卷。来自六年级的同学们围着海簸,在随行老师的现场指导教授下,伴随着一提、二摔、三抖、四翻的节奏,把一把把谷穗摔打进箩筐,稻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一面面鲜艳的少先队旗映衬下,一张张可爱而稚气的脸庞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摸谷花鱼

这是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水稻一生劳动项目化学习”的一瞥,学生们通过在真实的劳动实践情境中开展解决问题的劳动、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悟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以劳动体验,撬动五育融合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该怎么办”这一考题交到校长张兴义手中时,他的回答是:让劳动在学生身上真实的发生。

在“人人都是劳动导师、处处都是劳动场所、课课都有劳动项目”的目标引领下,学校不但打造了水稻种植区、蔬菜种植区、中药种植区等校内、校外劳动基地,还围绕着“参与一门课程,培养一种兴趣;学习一门课程,享受一份乐趣;学会一门课程,收获一项技艺”的思路,构建了全学科均与“劳动教育--水稻一生”融合的课程体系。

军训会操

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有巧手彝绣、航模航海、巧绘家乡;家庭层面开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年段式课程:如一、二年级自理自立课程,三、四年级种豆收豆课程,五、六年级水稻一生课程;社会层面则开展“市场调查员、蔬菜售卖员、大米销售员”等职业体验活动。全学科与“劳动教育--水稻一生”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系统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在哪里做?做什么?怎么做?”的落实难题。

张兴义上课照片

在张兴义的带领下,学校、家庭、社会互通互助,形成良性循环,突出抓实劳动教育 撬动五育融合,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以亲身实践,体悟“稻”之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夏种时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师生走出校园,来到校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撸起衣袖、挽起裤腿,化身快乐的“小农夫”,把一株株秧苗插进田里。虽然身上沾满泥水、皮肤被晒得生疼,但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从劳动中真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深层含义。

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水稻一生劳动项目化学习”一瞥

回忆起插秧的情景,五年级5班学生安语辰依然记忆犹新:“我踏入田里,想行走几步,可泥土太软了,我的脚直接陷了进去,可农民伯伯插秧的时候不知道要走上多少遍。本以为插秧‘小菜一碟’,自己亲自体验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分米

到了金秋十月,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走进稻田,收获他们数月来的劳动成果。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卓越课程稻谷香 津津乐‘稻’童成长”爱劳动主题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分享会上,老师带着同学们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计算粮食产量,并为每个同学分配了一袋500克的稻米;同学们把稻米花样翻新,制作了饭团、米粥、米浆粑粑、米糕、寿司等美食,并在交流制作过程之余相互分享美味。

别开生面的活动不仅让大家收获了满满快乐,也引发了大家对劳动的思考。六年级3班学生苏浩晨说,学校的“劳动教育--水稻一生”实践课程体系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他都很喜欢,参与的时候都很投入,从中不仅学到了插秧、打谷子等劳动技能,也深刻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他将把“爱劳动”的种子种进心里,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以学科融合,感悟“稻”之美

田间地头的劳作,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妾身体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诲,则将劳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魅力。

指导学生育旱秧

学校围绕“劳动教育--水稻一生”,开展《稻米的故事》《水稻的一生》《小小设计师》《农家田园诗》《最美农耕图》《稻艺有道润泽童心》《劳动最快乐》等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水稻一生”全面融合的体验,让学生感悟“稻”之美。

爱祖国实践活动

游泳课现场

数学组的教师们开展“稻田里的数学”,带领学生们实际应用测量的知识,制作插秧测量行距和株距的工具;用几何学组合设计田块的形状,根据几何学的组合教学生计算面积,告知学生行距、株距后,让学生们计算所需秧苗的株数。语文组的教师们开展“稻田里的语文”,带领同学们领略中国农耕文化古诗词的优美:“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报丰收;”同时指导生写劳动实践作文--插秧。科学组的教师们开展了“稻田里额科学”,开发校本课程《水稻的一生》子课题,让学生通过水稻秧苗的培育、插秧的技术、彩色水稻的育种与种植、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活动以及完成观察、记录笔记、制作水稻标本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正自己的手里……

学生的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学校构建的全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教育卓越课程,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田地间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农耕文化知识、掌握了一门新的劳动技能,也增加了他们宝贵的生活体验,更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五年级5班学生苏锦曦家长的话语中满是肯定。

张兴义上课照片

“生活即教育”。在张兴义的带领下,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卓越课程成果连续4次被“学习强国”转载,学校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云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楚雄州首家游泳项目进校园试点校”“楚雄州组团式帮扶试点校”。学生也在阵阵稻香中健康积极地成长,恰如金色稻田里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洁

编辑:崔庆波 孙寅翔 何宣颖 胡津滔

设计:解舒然

相关阅读: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