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十二月党人运动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0:59 1

摘要: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约60万大军(包括多国盟军)进攻俄国,目标是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屈服。

一、1812年,拿破仑60万侵俄大军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约60万大军(包括多国盟军)进攻俄国,目标是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屈服。

1812年10月19日,因俄国的焦土政策、严寒天气和俄军反攻,拿破仑所率领的侵俄大军被迫撤离莫斯科,但撤退迅速演变为灾难性的溃败。

1812年11月初,气温骤降至零下20℃,缺乏冬装和食物的法军大量冻死、饿死。沙皇和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下令追击,11月26-29日,俄军在统帅库图佐夫的率领下,组织开展了别列津纳河战役。是役,法军在渡河时遭到俄军猛攻,仅少数幸存者逃脱。

12月5日,拿破仑将残部交给缪拉指挥,自己返回巴黎。

到12月底,仅有大约2万法军(多为残兵)逃离俄国,其余伤亡、被俘或失踪。

然而,令沙皇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是,虽然俄军在此次俄法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却积聚和潜伏着巨大的政治危机,差一点使沙皇专制统治提前近百年就寿终正寝。

二、俄军官兵(其中包括后来参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大部分十二月党人)追击法军进入西欧,西欧的民主自由、议会制、重视公民权利等思想理念和文明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星球。

1812年底,库图佐夫率领俄军将法军全部逐出国境,获斯摩棱斯克公爵衔。1813年,库图佐夫在追击拿破仑的途中病逝,俄军在新任统帅巴克莱的率领下攻入法国首都巴黎。

俄军官兵(包括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在1813-1814年追击拿破仑军队、深入西欧(尤其是法国和德意志地区)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与俄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明形态。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观念,为后来的十二月党人运动奠定了基础。以下是他们接触到的主要思想和文明内容:

(一)、政治思想与制度

1. 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遗产

自由、平等、博爱:西欧社会对法国大革命理念的继承和反思,尤其是对个人权利和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强调,与当时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形成强烈对比。

议会制与法律体系:军官们观察到西欧国家(如法国、普鲁士)的议会制度和法律体系,认识到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落后性。

2. 民族主义与国家意识

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如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启发了他们对俄国民族身份和国家改革的思考。

3. 自由主义与改革思潮

西欧知识分子(如英国的边沁、法国的圣西门)关于社会改革、经济自由和代议制政府的讨论,促使十二月党人反思俄国的政治僵化。

(二)、社会与经济结构

1. 资本主义经济与市民社会

西欧的工业化进程、商业繁荣和市民阶层崛起,与俄国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军官们开始质疑农奴制的合理性。

2.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西欧的公共教育体系和科学文化普及程度远超俄国,促使他们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3. 宗教宽容与世俗化

西欧的宗教宽容政策和政教分离实践,与俄国东正教会的保守统治形成反差

(三)、文化与生活方式

1. 沙龙文化与公共讨论

在巴黎、柏林等城市,军官们参与了知识分子的沙龙和学术团体,接触到自由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氛围。

2. 文学与哲学影响

阅读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德国席勒、歌德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强化了他们对人性解放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3. 城市文明与市民生活

西欧城市的市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市民自治实践(如地方议会、行会组织),展现了完全不同于俄国乡村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四)、军事与科技

1. 军事改革与专业化

西欧军队的职业化、纪律性和技术优势(如火炮、后勤体系)让俄军军官意识到本国军事改革的紧迫性。

2. 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

接触到蒸汽机、铁路等新技术,加深了对俄国技术落后和工业化必要性的认识。

三、十二月党人对俄国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比西欧文明,十二月党人形成了以下核心诉求:

废除农奴制:认为农奴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司法独立与法治:呼吁建立现代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利。

教育与文化开放:推动西式教育和思想自由传播。

1825年12月,俄国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四、沙皇尼古拉一世对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残酷镇压和在国内实行的更加严酷黑暗的专制统治

沙皇尼古拉一世对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镇压是俄国历史上专制政权残酷压制自由改革的典型案例。以下是沙皇镇压行动的关键步骤及其影响:

(一)、起义背景与导火索

自由主义思播:十二月党人多是参与过拿破仑战争的贵族军官,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主张废除农奴制、建立议会制。

皇位继承危机: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其弟尼古拉一世继位,而部分军队此前已向另一皇弟康斯坦丁宣誓。十二月党人借机发动起义,要求改革。(二)、武力镇压过程

1. 圣彼得堡参议院广场的冲突(1825年12月14日)

起义规模:约3,000名士兵集结,高呼“宪法与康斯坦丁”,但缺乏明确的行动计划。

沙皇的应对:尼古拉一世调集9000名忠于他的军队包围广场,并部署了36门大炮。

血腥清场:在谈判失败后,沙皇下令炮击起义者,导致约1,200人死亡(多为平民和士兵),起义迅速崩溃。

2. 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团起义(12月29日-次年1月3日)起义军试图与农民联合,但被沙皇军队围剿,领导人被捕。

(三)、政治清算与恐怖惩罚

1. 大规模逮捕与审判

调查委员会:由尼古拉一世直接监督,600余人被调查,其中289人定罪。

秘密审判:过程不公开,刑期由沙皇亲自裁定。

2. 严酷刑罚

五领袖处决:谢尔盖·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彼得·卡霍夫斯基等五人被判处绞刑。处决时因绳索断裂,部分人一度坠落,但仍被重新执行。

流放与苦役:121人被流放西伯利亚,部分人被剥夺贵族身份,强制服苦役。许多人死于严寒与疾病,家属亦受牵连。

(四)、镇压后的高压统治

强化专制:尼古拉一世颁布《官方民族性理论》,强调“东正教、专制、民族性”,打压异见。

秘密警察制度:成立“第三厅”监控社会,加强书报审查,扼杀自由思想。

军事化管理:将军队纪律渗透至官僚体系,巩固中央集权。

(五)、历史影响

象征意义:十二月党人成为俄国第一代革命者的象征,其牺牲激励了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后续革命家。

社会觉醒:起义虽然失败,却暴露了专制制度的危机。流放者的妻子(如玛丽亚·沃尔孔斯卡娅等十一名女性)自愿跟随丈夫至西伯利亚,成为反抗精神的标志。

专制强化与反抗循环:沙皇的镇压短期内稳固了统治,但长期下去却加剧了社会矛盾,为19世纪末的革命浪潮埋下伏笔。

十二月党人起义及其镇压揭示了沙皇政权对改革的恐惧,也标志着俄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开端。尼古拉一世的残酷手段虽短暂维护了专制,却无法阻挡历史对变革的呼唤。

历史影响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思想直接启发了19世纪俄国的改革运动(如1861年农奴制改革)。他们被称为“俄国第一批知识分子革命者”,其理念成为后来俄国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先声

这一过程也反映了19世纪东西欧文明碰撞的典型模式:通过战争和军事接触,传统帝国精英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现代性挑战,进而推动本土变革。

五、沙皇专制统治的结束: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17年3月15日(公历)宣布退位

沙皇统治于1917年结束。具体事件是:

1.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于3月15日(公历)宣布退位,结束了俄罗斯帝国长达300余年的沙皇专制统治。

2. 后续发展: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但未能稳定局势。

同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因此,沙皇制度的政治统治在1917年终结,俄罗斯帝国随后被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取代(1922年正式成立)。

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