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女人Ⅱ》⑤|她的一句话,影响了武则天一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13:05 1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皇几乎都没有妃子劝谏的情况,所写劝谏文能留存于史书者更为罕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徐惠,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窦氏辅助李渊培养李世民,希望他灭隋建唐,匡定家国。

窦氏的贤良淑德和极高的政治素养,让她成为灭隋建唐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凭才情吸引唐太宗的徐惠,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她的本事,让武媚娘主动请教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皇几乎都没有妃子劝谏的情况,所写劝谏文能留存于史书者更为罕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徐惠,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徐惠生于公元627年,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祖父徐方贵曾任南陈江夏王侍郎,父亲徐孝德先后担任隋唐两朝的大臣。

进宫时,徐惠只有11岁,和她同期进宫并同样被封为才人的,还有赫赫有名的武媚娘。只不过,当徐惠从才人晋升到婕妤的时候,武媚娘仍然只是个才人。

徐惠比武媚娘小三岁,长相也不如武媚娘,为何她能够被宠幸,然后快速晋升呢?

武媚娘带着疑惑和不甘去谒见徐惠,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真诚地向对方请教。

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类?徐惠的这句话,应该给予武媚娘很多启示,让她受用一生,最终成为一代女皇。

这句话也是徐惠的切身体悟。她能进宫,凭的不是美貌,而是才华。她出生五个月便能开口说话,4岁已经熟读五经,7岁出口成章,作的诗清丽雅致,有模有样,为此获得“小才女”“小神童”的称号。

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喜欢有才情的女子,他的长孙皇后就有“才女皇后”之誉。当徐惠的才情传入他的耳里后,便将她召进宫中,封为才人。

和很多皇帝一样,唐太宗也是后宫佳丽三千,而且个个花枝招展,拥有绝色容颜。和她们相比,姿容普通的徐惠并不出众。

一时没有获得宠幸的徐惠,沉浸于后宫丰富的藏书之中。当其他妃嫔忙着搽脂抹粉,整日设法争宠时,徐惠却在安静地博览群书,遍涉经史。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徐惠始终待在被遗忘的角落。她当然也渴望得到皇上宠爱,后宫妃嫔那么多,如何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呢?

徐惠很清楚,自己在姿容上并不占优,自己的优势是才学和见识。又想到自己之所以被选进宫,是因为一首模仿《离骚》而写、被宾客众口称赞的诗。

于是,她又写了一首《长门怨》,写完后经常吟给身边的人听。没过多久,这首诗传到了唐太宗那里,成功引起他的注意。

他召这首诗的作者徐惠入宫觐见。对谈中,唐太宗发现,面前这个徐才人的言行举止颇有些像离世的长孙皇后。

就这样,徐惠如愿获得唐太宗的宠幸,随后从才人晋升为婕妤,惹得武媚娘等同期进宫的妃嫔们无不羡慕嫉妒恨。

效仿别人,不如做自己

徐惠自进宫,便听说了长孙皇后的事。当她得知自己促使唐太宗想起长孙皇后后,内心非常激动,一心想成为那样的女人。

虽然没有见过长孙皇后,但徐惠很喜欢听别人讲她的故事,长孙皇后所写的那首《春游曲》,她经常在心中默诵读,以至于倒背如流。

除了钦佩长孙皇后的才情,她还艳羡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开疆拓土,经常征战四方,身为秦王妃的长孙氏不愿呆在府里独享清福,宁可跟随左右,亲自伺候,还说这样她才放心。

对长孙皇后了解得越多,徐惠越想成为像她那样被唐太宗挚爱一生的女人。

从此,徐惠用长孙皇后的言行准则要求自己,长孙皇后生前编撰的《女则》,她平日反复阅读。“不以色事人,以色事人,色衰而爱驰”,成为她的座右铭。

唐太宗喜欢诗词,每当他和重臣饮酒作诗,就会召来徐惠相陪。徐惠则会抓住机会,尽情施展自己的才情。

宴会上的每一次发挥,都让她成为在场妃嫔中最瞩目的那一个。唐太宗对她的宠爱也因此更多了一分,夸她和皇后一样蕙质兰心。

这样的赞美让徐惠兴奋不已,她不禁心想:如果自己能和长孙皇后一样温婉贤淑,也许皇上就会像离不开长孙皇后一样离不开自己。

于是,她压抑自己活泼俏皮的本性,一举一动都效仿长孙皇后,甚至连服饰都选择端庄温雅、成熟稳重的风格。

有一天,唐太宗又召徐惠觐见,当他见到徐惠的时候愣在了那里。徐惠心中一切窃喜,料想皇上一定是以为长孙皇后来了,接下来就会将她揽入怀中。

谁成想他冷冷说道:皇后是皇后,你是你,你不需要变成她,也变不成她!说完挥挥手,让徐惠退下了。

唐太宗的这句话如一记闷棍,将徐惠敲醒。是的,自己可以向长孙皇后学习,却只能学她的贤,不能模仿她的样子。如果压制自己的本性,刻意模仿别人,反而会引起皇上的反感。

想明白这点后,徐惠做回真实的自己,从此自自然然地展现的她善解人意和俏皮风趣。

徐惠和唐太宗存在三十岁的年龄差距,但是两人都喜爱诗词,在这方面拥有共同。她不时表现出的古灵精怪,让唐太宗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因此很喜欢和她待在一起。

在一段时间里,徐惠成为被唐太宗召见最多的妃子。

“妃子纳谏”第一人

贞观初年,因为有长孙皇后的劝谏和犯颜直谏的魏徴,唐太宗勤政爱民,整个国家繁荣昌盛。

可是,自从长孙皇后和魏徴先后去世,朝臣中敢于直言的人少了,唐太宗变得好大喜功,追求个人享乐,不再像之前那样关心百姓疾苦。

徐惠急在心里,她很想像长孙皇后那样,行劝谏辅政之举。

只不过此时的唐太宗,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历史上好像从未有过妃子劝谏的例子。如果自己劝谏,皇上会不会不听,甚至将自己打入冷宫?

思虑再三,徐惠最终还是决定劝谏。她采用迂回的方式,写了一份长长的奏疏呈给唐太宗,劝谏他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要再向高丽发兵。

这篇名为《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劝谏文,行文委婉,语言恳切,却又写得切中事理,因此备受史学家赞誉,还被收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当中。

在当时,正是这份奏疏,给日益骄满的唐太宗敲响了警钟,改善了朝廷诤谏乏力的状况。唐太宗非但没有冷落徐惠,反而给予她重重奖赏。

从这之后,徐惠对唐太宗也更加敬重和爱慕了。

仅仅过去一年,唐太宗便在终南山病逝。按照惯例,没有子嗣的妃嫔都要送出宫做尼姑。没有子嗣的徐惠在落发为尼之后,主动提出为唐太宗守陵。

就这样,徐惠从才女宠妃变成了孤独的守陵人。又一年后,年仅24岁的她,因为太过思念唐太宗,在昭陵郁郁而终。

已经继位的唐高宗念其贤德,追谥其为贤妃,并按照遗愿,将她葬在昭陵石室中,了却其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

因为多次劝谏唐太宗,生前只是正二品妃的徐惠,被后世文学家称为“唐朝的又一位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和徐惠,都是富有才情的女子,不同之处在于,长孙皇后个性温婉,对唐太宗的劝谏讲究策略,娓娓道来;徐惠俏皮活泼,劝谏常常是直中要害。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她俩都成全了唐太宗“纳谏之君”的称号。徐惠也因此成了唐太宗时期,除长孙皇后之外第二位拥有后传的妃嫔。

以色事人,色衰而爱驰。一位后宫女子,能懂得这一道理,可见她的与众不同和人间清醒。清醒的她,非常明白:颜,只能拥有一时;才,却能拥有一世。

以颜争宠,终会失宠,以才得宠的徐惠却被载入了史书,供世人敬仰。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徐惠学长孙皇后劝谏辅政的故事。她凭才情获得唐太宗的宠爱,同样因为才情,她被誉为“妃子纳谏”第一人。红颜薄命的她,终因才情被载入史书,供世人敬仰。

唐太宗时期,和徐惠一样落发为尼的武媚娘,重新进宫后将有哪些处境和作为?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